幼兒園腳的游戲。
幼兒的教育向來不是幼兒園單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幫助。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育兒常識——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究竟是誰“絆”了寶寶的腳?”,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xiàn)在,有的寶寶已經(jīng)已經(jīng)陸續(xù)開始送到幼兒園了。但是,有家長反應,把孩子送幼兒園真是太難了,每次不是哄騙就是許諾。其實,正是這種行為,反而成了羈絆住了孩子快樂入園的腳步。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No.1、一提上幼兒園孩子就哭鬧
應對:家長放輕松孩子適應快 "對孩子來說上幼兒園就是'二次斷奶',每個孩子都艱難地邁出了人生的一大步。剛上幼兒園的寶貝們都會出現(xiàn)哭鬧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完全在老師的意料之中??摁[、經(jīng)常生病和胃口變差都是孩子內(nèi)心焦慮情緒的體現(xiàn)。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出現(xiàn)分離性焦慮,特別是一些剛?cè)雸@的小班和小小班的幼兒,'入園不適應癥'甚至可持續(xù)長達兩個月以上,一提幼兒園孩子就會哭鬧、害怕。原因主要是孩子已適應了家庭環(huán)境,對家人有了強烈依賴性。面對陌生環(huán)境和新面孔會因好奇而產(chǎn)生興趣,但興趣消失后,孩子會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和不安全感。"
首先,教師要擔當起一個媽媽的角色、一個朋友的角色,努力讓孩子們覺得老師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的人,更是他們最好的玩伴,安全的守護者。循序漸進地讓每個幼兒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讓孩子們慢慢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最終愛上幼兒園。其次,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送孩子入園分別時總是戀戀不舍,一步三回頭地看孩子,家長的這種依戀情緒也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孩子容易把與家人的短暫分別認為是很痛苦的事。"再次,家長可在最初時,讓孩子帶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入園,起一個間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環(huán)境和老師伙伴初期得到熟悉、溫暖的情感安撫。No.2孩子沒安全意識,總被欺負
有網(wǎng)友說她覺得現(xiàn)在的老師一點責任心都沒有,自己的女兒剛上學沒幾天就被班里的一個男孩子咬了。"那孩子一口咬在我女兒的臉上,現(xiàn)在還有個疤!雖然醫(yī)藥費都是那個家長出的,但校方卻說沒他們的責任!"網(wǎng)友"青青"則說自己的兒子3歲半了,自己也一直在求教這種事。"我兒子是那種很善良很友好的,從來不主動打人。上次孩子玩滑滑梯,有個年齡比我們大一歲的小女孩要跟兒子一起玩,誰知我兒子剛上了滑梯,那女孩就兩只手抓住我兒子的脖子,現(xiàn)在鼻子下面還有傷疤!可那女孩的父母在旁邊竟都沒吭一聲!小班里的孩子有的攻擊性比較強,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發(fā)生意外就是一眨眼工夫,根本防不勝防!"
應對:早建規(guī)則意識
鄭州幼兒師范學校長期從事幼教研究的湯慧麗老師幼兒園的孩子具有攻擊性一般是個例,這些孩子往往在0到3歲的關(guān)鍵期內(nèi)沒有安全度過,家長未與這些孩子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幼兒發(fā)生沖突多半在爭搶玩具和圖書時,這些孩子的攻擊多無惡意,調(diào)查顯示,這些孩子給其他小朋友帶來的傷害行為,有些甚至是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向別人'示好'的一種表示,而有些過激行為則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關(guān)注。"
在家長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心里肯定不好受,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幼兒在被他人欺負時的一些應對之策可能直接影響幼兒的心智成長與性格培養(yǎng)。首先,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后,家長要問問孩子沖突是如何發(fā)生的,是否自己的孩子有錯在先;其次,家長可將情況向老師反映,家園共育永遠是幼兒成長的中心點,老師也要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再次,在家教育孩子應對此類事件時,家長一定要注重灌輸"我不能隨意被人欺負,但也不仗勢欺負別的孩子"的理念。"'能讓我玩兒嗎?''等你玩完了,能借我玩會兒嗎?'讓孩子學會用此類友好的話與其他小朋友協(xié)商很重要。"湯老師也可教育孩子,對于班中個別具有攻擊性的小朋友要學會避讓。"家長也不能一味強調(diào)忍讓,這會讓孩子產(chǎn)生怯懦心理,無法塑造堅強的性格。適當情況下可教育孩子如何'強硬反擊'無理的欺負,但要注意適度適量。"
No.3、孩子不合群,不愿甚至怕與老師溝通
上小班才一個月的欣欣很讓媽媽白女士苦惱,因為近日媽媽發(fā)現(xiàn),欣欣在家上廁所越來越少。"我問了學校的生活老師,老師反映說,孩子在幼兒園有時一上午才去廁所小便一次,這太奇怪了!我回家后問了孩子,孩子告訴我,在幼兒園里上課時想上廁所,她不敢報告老師,擔心這樣老師、小朋友會討厭,就憋著不上廁所!"
劉女士的兒子仔仔每天都會乖乖地隨媽媽去幼兒園,在家活潑的仔仔在幼兒園里卻不愿和小朋友說話,也不愿和老師進行溝通,只是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游戲活動也不參加。"整日跟個小可憐兒似的,也不知道小腦袋里想的啥。"
應對:多多鍛煉交往能力
"對于很多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80后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總會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幼兒覺得父母才是他們的依靠。所以,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后適應能力很差,與他人有交流障礙。"侯炳軒說。在老師試圖打開孩子心扉的同時,家長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時多跟老師交流,讓孩子看到這樣的親切場面,幫助老師和孩子盡快建立起感情。也可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平時給孩子一些機會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通過游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及與他人的溝通能力。
專家孩子在家時家長要和孩子經(jīng)常談論幼兒園,父母可將自己小時候在幼兒園的快樂、和小朋友玩耍時的趣事與孩子分享。進入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次重大的生活轉(zhuǎn)折,孩子們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信和鼓勵。"父母可多帶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環(huán)境中去,多和孩子講有關(guān)獨立、勇敢的故事,教孩子認識自己的名字,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大小便、感覺口渴、需要食品等??蛇m當?shù)毓膭詈⒆友埿】腿藖砑易隹?,教會孩子簡單的人際交往。"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寶寶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帶回來一個特殊的紀念,臉上有兩個深深的牙齒印——他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媽媽問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寶寶委屈地回答。媽媽又問他:“為什么有人會咬你的臉呢?”他半天也沒有開口,可能他還太小,說不清楚或者根本就不會說。媽媽猜測或許是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發(fā)生了爭執(zhí),就被人咬了,于是也就沒有深究下去。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老師告訴媽媽,寶寶在幼兒園里一天之內(nèi)居然咬了三個人。媽媽非常擔憂,怎么自己的孩子有這么野蠻的攻擊性行為,不知該怎么教育才好……
2到3歲的寶寶發(fā)生咬人事件相當頻繁,你的寶寶或許也被人咬過,或者你的寶寶也張口咬過別人。那么,寶寶是真的想攻擊別人嗎?他們真的野蠻嗎?怎樣的教育才能適當制止寶寶的咬人行為呢?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認為:2歲寶寶習慣用嘴去感覺事物,這是他們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種途徑,也是他們自我放松的一種方式。
美國圣地亞哥市兒童醫(yī)院的心理學家奧本·史達姆博士認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咬人并無惡意?!薄斑@是剛剛學步的孩子還不懂得用語言表達他們的生活感受,所以常常喜歡通過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興奮和激動?!?/p>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 長牙發(fā)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處于生理發(fā)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生理上的不適感,如關(guān)節(jié)痛、肌肉酸等。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fā)生牙癢癢的現(xiàn)象,于是有不少孩子由于牙癢而咬人,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而無法得到滿足。
對策:給寶寶一個可以滿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類的軟物。還可以采用讓孩子吃磨干棒、五香豆、蘭花豆和青蘋果等方式,來緩解孩子們的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同時應多給予一些纖維較豐富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蘋果、雪梨等,將這些蔬果切碎成絲或細粒狀,也是讓孩子有更多的咀嚼機會。
2. 語言貧乏所致。
2歲的寶寶在學會走路之后,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發(fā)展起來。但是,由于言語貧乏,又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他們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實現(xiàn)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豆豆兩歲多以后,開始喜歡不斷地問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為什么今天沒有太陽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紅燈完了為什么就是綠燈呢?”
“這個井蓋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為什么要拉屎?”
……
幾乎是只要醒著,他就會不斷地問問題,為了讓自己變得博學一點,我硬著頭皮去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去網(wǎng)上查資料,試圖把自己變成全能解說員。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問一個問題,他問問題幾乎都是連珠炮式的:“媽媽,地上這個黑黑的是什么?”
我說:“那是你的影子。”
豆豆:“為什么影子會動?”
我:“因為你在動呀?!?/p>
豆豆:“為什么我動他就動?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過去,就形成了影子?!?/p>
豆豆:“為什么……”
天啊,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完沒完?這才兩歲多,就這樣多的問題要問,這個媽媽我做不了,我遲早是下崗的命!這些問題還是能翻書查到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根本不是看書就能解決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有五花八門的問題要問我們,作為家長,我們經(jīng)常被問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腸刮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回答不出來的,趕緊上圖書館、上網(wǎng)查資料,四處去請教各個專家,好不容易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他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在等著我們。真是答案有盡,問題無窮。
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是繼續(xù)盡心竭力當一個全能解說員、問題回答機,還是轉(zhuǎn)變方法呢?關(guān)鍵是,我們這樣無休止地給孩子回答問題,真的就能讓孩子學習到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知識嗎?我們張開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說,孩子聽進去了嗎?會不會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啰唆、很煩,覺得自己很無助、很無知呢?
更關(guān)鍵的是,孩子問這個問題時,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個科學家一樣解說嗎?不!絕對不是!其實,孩子在問我們問題之前,自己已經(jīng)在心里把這個問題思考過了,正如阿戴爾·費伯所說,“他們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回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的思想?!?/p>
說到底,他們需要的是聽見,我問的問題你聽見了,需要的是回應,我說的話,你要理解性地回應了。所謂理解性地回應,不是指直接說出答案,而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遠比告訴他答案來得重要。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問問題是學習的好機會,所以市面上到處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問題的書,仿佛每一個父母都得是三頭六臂的科普達人一樣,他們認為雖然答案很深奧、很難懂,但如果總是對孩子重復的話,孩子一定能變得知識豐富。
當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會很容易地吸收到環(huán)境中的一切。當父母對他講大道理、大理論的時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蘆畫瓢給你說出來,看起來就好像記住了一樣,這讓很多父母無比欣喜,以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個百年難遇的天才。但實際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輸,每一個孩子都能顯得知識淵博。然而,這些知識對孩子而言,也僅僅限于他能說出來而已,與孩子長大后啥樣,沒有一點關(guān)系,否則,天才早就滿天飛了。而且這種借回答問題灌輸知識的方式對孩子心理還有很大傷害。
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來說,七歲之前,他們是生活在夢幻的世界中的,他們需要的是夢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會損傷孩子的心靈,會提早喚醒孩子,讓孩子過早地進入現(xiàn)實世界,這與揠苗助長是一個意思,對于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孩子而言,這是非常大的傷害。
孩子為什么問我們問題?要么他是好奇,確實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確證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緒,想對我們說點什么,他的問題只是一個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傾聽。有人可能不理解,這么小的孩子,還會打幌子呀?
他們確實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不信,你看下面發(fā)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兒園的真實例子。
有天,豆豆問我:“媽媽,影子怎么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還真是挺黑的?!?/p>
豆豆:“你的影子黑嗎?”
我:“你說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個黑影子?!?/p>
我:“對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p>
豆豆:“媽媽,爸爸為什么說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歡被爸爸說成黑黑的孩子?!?/p>
豆豆:“我以后不許爸爸說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
說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來說了這么半天,核心問題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開玩笑地說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對我說出來了,這個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了??扇绻乙彩潜е破盏乃枷?,告訴他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嗎?孩子的情緒還能釋放出來嗎?孩子能有一種被看見、被聽到、被理解的感覺嗎?
有一天,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問我:“老師,人為什么是從小往大長,而不是從大往小長呢?”
這個孩子的問題一出口,看著她難過的表情,我馬上就知道她其實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傾訴,于是理解性地回應她:“你希望自己現(xiàn)在就很大了?!?/p>
她:“是啊,我希望我現(xiàn)在就跟大人一樣大,我媽媽整天管著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讓!”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媽媽不同意,這讓你很難過。”
她:“嗯,爸爸要坐地鐵坐火車才能到,那很危險!”
我:“哦?”
她:“可危險啦,我媽媽昨天給我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女人掉到地鐵里被軋死的照片,到處都是血呢!”
說著,她緊緊地靠在我身上,一臉的驚恐。我抱著她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媽媽給孩子看這種暴力血腥的圖片,這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過了一會兒她又問:“爸爸坐地鐵會不會死?我好害怕??!”
我沒有直接告訴她爸爸不會死,因為她的擔心還在心里,我需要進一步讓她發(fā)泄情緒。所以,我只是抱著她親了親她的額頭,繼續(xù)理解她:“你擔心爸爸坐地鐵出事,你想保護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聲,邊哭邊喊:“我真的好害怕??!”
后來我和家長溝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看過一張有關(guān)地鐵事故的圖片,孩子就記住了。由于記憶深刻,她認為這就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情,結(jié)果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鐵,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著爸爸一起出差,保護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實際情況,還以為這個孩子貪玩使性子呢!
所以,當孩子帶著情緒問我們問題時,做家長的切忌直接回答問題或者不耐煩地打發(fā)孩子,要知道,這是他們向你敞開心扉傾訴自我的時刻,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理解性地聆聽,可以重復他們的問題,或者說出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得到理解后傾吐自己真正的心聲,讓他們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
那么,面對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出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沒有任何作用,而且會剝奪孩子自己思考的權(quán)利,那是我們在替他們做智力練習。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機會給他提供所謂的“正確的”答案。有人擔心會錯過機會,沒辦法向孩子灌輸這種正確的答案,其實,這個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確的?再說,和孩子在一起是開放性的,孩子成長的時間這么長,他一定會再問你這個問題,你也絕不會沒有機會告訴他答案。可是,事實上,如果你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他則很有可能給你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問爸爸:“爸爸,月亮為什么有時候是彎的,有時候是圓的呢?”
豆爸非常激動,兒子終于給他機會來講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動地說:“這個問題我一會兒告訴你?!?/p>
說完趕緊整理思路,想要從天文學、歷史學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解說。
整理完后,他自信滿滿地去找豆豆:“你知道為什么月亮有時圓有時彎嗎?要不要爸爸告訴你???”
豆豆:“因為她的圓衣服臟了,洗了還沒干,只能穿彎衣服了??!”
看,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
其次,讓問題回到提問者本身。
可以把問題拿過來反問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回答:“對呀,為什么人會走路,小貓卻會爬呢?”“你說呢?”你可能會擔心孩子太小,答不上來,其實你放心好了,他問的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雖然這個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學答案,但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確答案。
而對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來,起碼你問了他,就是給了他思考的時間,所以即便他一時答不上來,你們一起去查書,去詢問其他人,不也體現(xiàn)了你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這種啟發(fā)他自己尋找答案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你給他灌輸答案。
再次,鼓勵他向其他地方尋求幫助。
如,豆豆問:“這個車為什么不開呢?”我也問:“嗯,為什么這個車不開呢?如果我們能問問司機就好了。”結(jié)果豆豆馬上走到司機那兒問:“叔叔,你的車為什么不開呢?”司機沒見過這樣勇敢好問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不光熱情地回答問題,還把他抱到車上摸方向盤,玩反光鏡。
事情雖然很小,但起碼給了孩子一個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這個社會也是可以信賴的,這個社會有很多很豐富的資源,家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社會上其他人有可能幫助他解決,同樣,如果他需要幫助,會有很多人愿意幫助他。
最后,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嘲笑他們的問題。
不管孩子問的問題有多么讓你惱火,都不要打擊他、嘲笑他,比如,孩子問:“我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問他:“看來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勵他向外人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問問牙醫(yī)哦。”
孩子問這類問題其實只是表達一種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會去吃很多的糖,我們尊重他們的問題就是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新學期馬上來到,有多少背著書包準備上學堂的“小兒郎”真完成了“做好事、閱讀名著、看新聞聯(lián)播”之類的素質(zhì)作業(yè)?又有多少家長真的監(jiān)督孩子完成了不好核查的素質(zhì)作業(yè)?采訪中,半數(shù)家長表示,曾視情況而定,幫孩子造過假。那么,幫孩子造假,究竟是愛,還是害?
造假:是愛還是害?
說起幫孩子造假,曉曉爸爸覺得委屈。他說,女兒假期作業(yè)中有一項是讓聽寫這學期學過的英語單詞。而自己和孩子媽媽文化水平不高,單詞還真看不懂幾個,更別說聽寫了。對這事,家長感到無能為力,只好讓孩子自己背背寫寫,家長給簽個字。
假期老師布置的作業(yè)中,有“至少讀三本世界名著、做五件好人好事”等,曉曉說,她自己說完成了,父母就會幫她簽字。“爸爸媽媽忙著做生意,根本沒時間管我。”曉曉說,她有好多同學都有這樣遭遇,家長覺得,只要書面作業(yè)完成,這種素質(zhì)作業(yè)無非是個形式,幫著造個假,也不算啥大錯。
家長張女士介紹,兒子小學、初中期間,假期作業(yè)都會涉及讀名著、幫家長做家務此類素質(zhì)作業(yè)。學校讓家長簽字,自己工作忙,沒時間每天盯著孩子。兒子讀初二時,曾因背不出課文,被老師罰抄課文十遍。痛定思痛,事發(fā)后,張女士跟兒子班上幾個“拖沓”生的家長,結(jié)成同盟,讓孩子們每周抽出一天時間,在一起做作業(yè)。“互相監(jiān)督之后,兒子不管是做作業(yè)還是背書,都開始變自覺了。”她說。
聲音:父母造假不利于孩子成長
103位來自各年齡層的網(wǎng)友參與了調(diào)查問卷。選擇不會替孩子造假的58人,會的30人,視情況而定的15人。
“有人曾批評說,中國的父母,功利心太重。這讓他們變成天底下活得最辛苦的人,從孩子呱呱墜地起,便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時候,還會將自己未實現(xiàn)的心愿和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遇到問題時,會率先幫他們分清利益輕重。在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的當下,在一些家長眼里,素質(zhì)教育遠比不上多做幾道習題、上奧數(shù)班重要。所以,這也是很多家長,愿意替孩子造假的根源?!?/p>
教齡13年的王老師,是某中學班主任,也是一名初二女生的父親。對于造假一事,他說:“這只會滋生孩子諸如惰性、依賴性、不誠實等不良情緒?!鄙頌楦赣H,他也曾有過為孩子的“素質(zhì)作業(yè)”造假的經(jīng)歷。造假后,他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幫孩子分析其中利弊,順利幫助孩子度過了這一關(guān)?!芭囵B(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有計劃高效率地完成作業(yè),利用閑暇時間完成讀背等任務。當把這個過程作為享受而不是負擔時,學習效率會高很多?!彼f。
負面標簽,讓孩子掙扎一輩子。
有時候,父母或許因為生氣,或許一時情急,有心或者無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點無限放大,說出了負面的話語。
比如“你簡直就是一個笨蛋!你就是愛挑食!你性格太內(nèi)向了!”等等,給孩子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簽。
這些負面標簽不僅影響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真的就會禁錮到這個負面角色里,往這些負面標簽的方向去成長。
怎樣才能幫孩子撕去這些負面標簽,幫孩子從這些負面角色里面走出來呢?
下邊一組漫畫也許會告訴我們最實用的技巧:
尋找機會
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讓孩子無意中聽到
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以身作則
記住孩子的那些特別時刻,
擇機鼓勵他
當孩子又按照原來方式行事時,
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舊改不了他不好的行為時,家長也許會有點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壞的情緒里頭。不要去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因為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負面標簽嗎?
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確實不容易,但是,這也是身為父母最艱巨最必要的任務之一,因為如果連我們都做不到,還能指望誰呢?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對孩子來講任何時候都有成長的空間和改變的潛力,關(guān)鍵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積極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寶寶不愛上幼兒園怎么辦?
在1-5歲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安全依戀沒有形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喜歡“粘著”媽媽。從七八個月開始,很多孩子喜歡用哭聲“拴住”媽媽,這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它是孩子離開母親時出現(xiàn)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自己的焦慮,呼喚媽媽的出現(xiàn)。分離焦慮的出現(xiàn),與孩子的不安全感有關(guān)。最初,這種焦慮的出現(xiàn),是具有特殊的適應意義的。因為,它促使孩子去尋找他所親近的人,或者發(fā)出信號,呼喚媽媽的出現(xiàn)。這是孩子尋求安全保護自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慮中的孩子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有時,他們甚至表現(xiàn)出不吃、不喝、不玩,這些平時最能引起親近的人關(guān)注的行為,現(xiàn)在成了他用來呼喚親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其他的活動可能就進入不了他們的視線了。焦慮還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焦慮,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剛?cè)雸@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發(fā)燒、肚子疼等等。并且,具有嚴重分離焦慮的孩子,社會性發(fā)展會受阻,這不利于孩子的進一步成長。
哪些孩子容易分離焦慮?
1.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比較在意環(huán)境的變化,有時很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應。像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人這樣的生活變化,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強的刺激,他們往往會難以接受,表現(xiàn)出強烈的分離焦慮。
2.受到過度關(guān)注的孩子。孩子的生活中,如果從來都是有親近的人伴隨左右,而且,幫他的人又非常細心,能夠理解孩子每時每刻的需要,及時幫他解決一切問題,那么,他就不會知道,親近的人不在身邊時該怎么辦,當自己解決不了問題該怎么辦。
3.身體狀態(tài)不好的孩子。受到疾病困擾的孩子,會表現(xiàn)得比他健康的時候更纏人。因為他很難表達清楚自己的病痛,只有細心的媽媽才能體會得到。此時此刻,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回到母親的懷抱中,重新找回那種舒適的感覺。
此時,孩子的哭聲在訴說些什么?孩子在說:媽媽,我還沒有準備好,在這里,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很害怕。很少有孩子2-3歲就準備好要進入一個集體環(huán)境中去生活的。一直生活在家庭的溫柔鄉(xiāng)中的孩子,與養(yǎng)育者之間的親情是他們的最大滋養(yǎng),也給了他們最大的安全感。突然的分離給孩子的壓力是巨大的。
但是孩子要融入社會和其他同伴,又是必須面臨分離的。掌握一些分離準備的原則,可以把這個和孩子分離的過程做得更緩和平穩(wěn)些。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能減緩分離焦慮的6個原則是:
1.分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開始,爸爸媽媽可以短時間地離開孩子的視線,但要讓孩子聽到你的聲音。以后,這個時間可以加長,讓孩子形成信任:現(xiàn)在爸爸媽媽不在,但不久會回來。直到較長時間的離開,但是這個時候要跟孩子約定好,“爸爸媽媽會在……以后回來,你就在這里……我們會到時候準時過來的”。說完之后離開,要準時回來,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2.“少”一些理解,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聲“哼”或一個眼神,家長都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想要干什么,這除了表明你理解孩子以外,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別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時喪失了表達需求的能力;
3.改變關(guān)注方式,把關(guān)注的重點從孩子每時每刻的生活需要轉(zhuǎn)向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有時候,也許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經(jīng)建立起來的快速反應習慣,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應付困境,讓他們自己面臨問題的解決;
4.要多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些多同伴情境,讓孩子在實際情境的互動與交往中學會與同伴相處,同時觀察學習其他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技能;
5.多一些照顧孩子和孩子互動的人,讓孩子與更多的成人建立信任關(guān)系;
6.適當訓練,讓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手吃飯、自己穿衣服等等;
7.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機會熟悉不同的環(huán)境和人,減少陌生感因素。
分離焦慮相關(guān)的家長因素:
如果孩子也從父母那里讀到了同樣的焦慮,那么,他自己的焦慮也會被進一步放大。要幫孩子走出焦慮狀態(tài),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松些。
如何讓孩子早些走出焦慮狀態(tài)?
1.承認。當孩子哭的時候,你說“這有什么好哭的,幼兒園多好呀”一點兒也沒用,只能讓孩子覺得,你一點兒不理解他的難處。還不如告訴他,你知道他很難過,好多事情還不知道怎么辦,但你相信,孩子是會找到辦法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設(shè)計告別儀式。無論如何,悄悄溜走的方法都不可取。孩子從實際中學習因果關(guān)系的能力是很強的。第二次,他就會放棄他喜歡的玩具,牢牢地看住你。這更加阻礙了他的發(fā)展,同時加劇了他的不安全感。設(shè)計一個和孩子獨特的告別方式,比如,到窗口和媽媽再見,和媽媽擁抱一會兒再再見等等,都會產(chǎn)生特殊的效果;
3.依戀物。和幼兒園老師協(xié)商,讓孩子帶上一件平時在家最喜歡的玩具上幼兒園,一件孩子所依戀的玩具,能減緩孩子的焦慮;
4.和伙伴建立更密切的關(guān)系。邀請一兩個幼兒園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來玩,或一起在戶外玩。在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下,孩子之間容易建立比較好的關(guān)系,而且這種關(guān)系會幫助孩子去有意識地適應一個新環(huán)境。
5.聊聊幼兒園的開心事。這不是講道理式地說幼兒園好,而是和孩子聊聊在幼兒園的生活,強化其中快樂的體驗,這時可以多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孩子表達,并進行適時引導;
6.及時發(fā)現(xiàn)生活難題。有時候,不會上廁所、不會系扣子、不知道如何給小朋友說話等都有可能成為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的原因,因為這讓他們體會到壓力。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孩子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孩子剛剛?cè)胗變簣@,全家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沒吃飽,會不會想念家人,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話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我們提出以下“五忌”,供廣大家長參考。
一忌:甜水等待
我們常??吹?,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二忌: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受客觀環(huán)境影響的,成人的緊張和反常表現(xiàn)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chǎn)生焦慮情緒。
三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里不愉快時,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剛?cè)雸@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xiàn)“撒嬌”或“耍賴”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以同情的態(tài)度對待他,可以用轉(zhuǎn)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四忌:零食補償
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面前任其挑選。其實這樣做的結(jié)果會促使孩子更不好好地吃晚飯,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晚飯的時候“留有余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五忌: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cè)雸@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xiàn)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jié)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眴枺骸澳愠詻]吃飽?”答:“沒吃飽?!睋?jù)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上幼兒園可提高幼兒社交能力
英國北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小學中人緣最好的學生,往往是那些上過正規(guī)幼兒園的孩子。他們不僅朋友多,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強。
從事這項研究的菲利普·歐文和約翰·萊奇福特博士對沃里克郡一所小學的187名孩子進行了調(diào)查。他們先將孩子所受的學前教育分為4種類型。第一是幼兒園,老師既授課又安排大量游戲;第二是游戲小組,通過特意安排的游戲,鼓勵孩子們相互交流與合作;第三是托兒所;第四是呆在家中由家人照顧。
研究證明,學前教育可為孩子將來的社交能力奠定基礎(chǔ)。有較為系統(tǒng)的課程安排和活動指導的幼兒園和游戲小組,可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而托兒所和呆在家中的幼兒則缺乏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
面對陌生環(huán)境的憂慮
每次到了幼兒園開學時間,許多新的寶寶就會被家長送到這個集體中來,幾乎每個幼兒園開學的前幾天,很遠的距離之外就能聽到幼兒園內(nèi)滿天的哭鬧聲。寶寶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寶寶一哭,看在家長的眼里,就好像揪他們的心一樣,手足無措。
寶寶會什么一到了幼兒園就哭?這種行為的出現(xiàn),追根究底當然是寶寶在心理上還沒有適應新的環(huán)境,心里產(chǎn)生擔心、焦慮、害怕,轉(zhuǎn)化為行為,就成了哭。小寶寶面對新環(huán)境,碰到陌生的人、事、物時,本來就會因為害怕而產(chǎn)生不安全感,從而出現(xiàn)哭泣、撒嬌、害羞等行為,這些都是因為內(nèi)在情緒反應所表現(xiàn)的行為。許多寶寶上幼兒園都會經(jīng)歷一開始的哇哇大哭到活潑好動,這是一個心理和生理適應的過程。
寶寶哭了,要回家嗎?
有些家長看見寶寶出現(xiàn)抗拒或哭泣的行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會先哄寶寶停止哭泣的行為,如果寶寶在這個時候有什么要求,家長更是不忍心不答應,想著先讓寶寶不哭了再說,但一次這樣,兩次這樣,慢慢地,寶寶就會知道,只要“哭”,家長就會滿足他的某種要求,久而久之,寶寶就容易養(yǎng)成壞習慣。
“哭泣”好像是寶寶出生后不用學習就會的一種能力,只要身體上不舒服,如腹痛、肚子餓;或者心理上有不適,如心情不好、想撒嬌、要求沒有被滿足等,寶寶就會用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向周圍的照顧者提出一些要求。
在幼兒園期間,有些家長因為擔心寶寶不適應,甚至一直陪伴著寶寶。家長擔心寶寶初入園會有不適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寶寶使用這個新環(huán)境時,家長只是輔助角色,如何從心態(tài)及情緒上去克服,最主要的還是寶寶自身,他需要一個慢慢學習的過程。因此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支持和安撫,但是千萬不要過度介入,這樣反而會讓寶寶過分依賴家長。
媽媽,我是這樣才哭的
在寶寶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生活時,家長會發(fā)現(xiàn)寶寶早晨去上學時要哭,放學接他時他的眼睛也紅紅的,讓家長心疼萬分。這個時候,家長最應該做的,是主動了解寶寶為什么哭泣,是哪些問題導致了寶寶一直哭?
寶寶在幼兒園哭鬧,究其生理、心理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生理上的問題
和一般所認為的單純的情緒上的問題不同,生理上產(chǎn)生的病痛也會讓寶寶出現(xiàn)哭泣的行為,如感冒、發(fā)燒、腸胃不舒服時,寶寶會因為疼痛、難過而哭泣。
2生活習慣被打亂
2~3歲的寶寶很敏感,這個時候?qū)殞氁呀?jīng)建立了一套比較固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程序,而去幼兒園突然打亂了他原來熟悉的生活程序,新的生活程序和原來的又天差地別,這讓寶寶感到恐懼和不安,所以會哭鬧。
3不適應陌生環(huán)境
從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寶寶無法對周圍的事物產(chǎn)生安全感,而且他不知道如何和周圍的人相處,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怎么做,從而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并通過哭泣來發(fā)泄自己害怕的情緒。
4產(chǎn)生挫折感
寶寶在家是眾星捧月般被呵護和照顧著的,家里的大人都圍著他轉(zhuǎn),但是到了幼兒園,不再是惟我獨尊,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共同使用玩具等,老師要同時照顧好多小朋友,不會對他特別關(guān)注,寶寶能敏感地察覺到各種“待遇”上的差異,從而產(chǎn)生挫折感,并通過情緒反應出來。
5精神不好,想睡覺了
寶寶想睡覺了也是會哭泣的原因之一,寶寶在家的活動時間是非常自由的,基本上累了、困了想睡覺時是不會有什么阻礙的,但是在幼兒園不一樣,也許正在上課時寶寶想睡覺了,但潛意識里他知道不可以,所以就會開始哭。在寶寶上幼兒園后,家長要保證寶寶晚上的休息時間和休息環(huán)境。
6個性原因
除了這些原因,有時候也是寶寶的個性使然,如有的寶寶本身就比較膽小、內(nèi)向,或是不喜歡與他人相處,這樣的寶寶在幼兒園哭泣的幾率會更高。
7逃避處罰
寶寶做錯了事,不知道如何面對來自老師的“處罰”,只好先用哭來對付。有時候,當寶寶想要向家長或老師提一些要求時,也會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父母的不良做法讓寶寶不愛上幼兒園
其實,寶寶入學,寶寶自己可能還不太緊張,最緊張的是爸爸媽媽。其實,爸爸媽媽要對寶寶放心,要信任幼兒園老師,要和幼兒園老師達成良好的互動,這樣才有利于寶寶的長期發(fā)展,也能讓寶寶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干園長就特別有感觸,“有很多寶寶不適應幼兒園,不愛上幼兒園,都是家長的不良做法所導致的,其實只要家長注意,孩子很快就能適應幼兒園生活?!?/p>
以下幾件事情,爸爸媽媽一定不能做:
一、不信任老師。
這在寶寶初次入園的時候,是不少爸爸媽媽容易犯的錯誤。干園長說,“我曾經(jīng)碰到過一個媽媽,很不放心寶寶,總覺得老師會對寶寶不好,第一天來接孩子,她就當著老師的面問孩子,今天老師有沒有打你?”這種做法在干園長看來是非常不可取的,一方面讓寶寶覺得幼兒園是個不好的地方,另外一方面讓老師心里也覺得非常不舒服。
二、別把幼兒園老師當“惡人”。
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寶寶不好好吃飯,可能父母會說,再不吃,大灰狼要來了。而在寶寶上幼兒園之后,這樣的“恐嚇”常常會變成,再不吃飯,把你送到幼兒園;再不怎么怎么,老師要打了,諸如此類。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會反感幼兒園,會恐懼幼兒園,所以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特約老師指導:
1.寶寶總會適應幼兒園
問:我女兒22個月大了,我已經(jīng)把她送到幼兒園了,但她每天在家表現(xiàn)得好像是很不喜歡去幼兒園,經(jīng)常跟我說:“不去(幼兒園)。”而且我們帶她去別的地方出門前她也一定要確認不是去幼兒園。但沒辦法,我家里沒人幫我看她,所以她還是得去,現(xiàn)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她表現(xiàn)得很焦慮,老說不去,但等最后吃好飯,我說一定要去的時候,她也就沒辦法了,開始說自己也上班了,送到學校后,她哭著和我說再見,然后自己騎搖搖馬,而且不要老師哄,誰要靠近她,她就說不要,但好像我走了一會她就會好。然后直到下午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接的時候她開始要老師給她找媽媽,也不是大哭,反正就是哭腔。我不知道她這樣到底算不算適應了,我應該繼續(xù)讓她上幼兒園么?(麥草西邊)
答:其實,這個月齡段的寶寶內(nèi)心依賴父母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愛上幼兒園也是正常的。爸爸媽媽不需要過于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會好起來的。當然,爸爸媽媽也該做些必要的事情,比如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之后,要記得鼓勵她,比如寶寶真厲害,今天又學到這么多東西,等等,讓她慢慢覺得幼兒園好。另外一方面要記得和老師多溝通,多掌握孩子的情況。當然,寶寶到幼兒園自己騎搖搖馬,不要老師哄的情況,媽媽也不必擔心,相信老師是專業(yè)的,會根據(jù)寶寶的情況做處理。
2.辮子要簡潔一點
問:寶寶是扎辮子的,送幼兒園的話需要把小辮子剪掉嗎?一天玩下來辮子肯定很亂了,老師會梳嗎?(格格媽咪)
答:放心,幼兒園老師一般都會給寶寶梳頭發(fā)扎辮子的,寶寶頭發(fā)亂糟糟的,老師看了心里也不好受啊。但是,要提醒各位媽媽,不要給寶寶梳太復雜的辮子,也不要扎太緊,一切以寶寶的舒適為主。另外,現(xiàn)在寶寶用的發(fā)夾非常漂亮,不過最好不要用太多。有些寶寶在午睡的時候喜歡亂抓,把頭上的發(fā)夾拿下來玩,可能不太安全,媽媽們要權(quán)衡利弊哦。
3.老師不會偏心
問:在幼兒園里總有老師特別喜歡或不太喜歡的孩子,當然在我們家長的眼里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可愛的,肯定見不得自己的孩子不受到重視,我想問一下,作為老師會怎么做呢?(袁袁MaMa)
答:這個問題可能是很多媽媽擔心的,的確在家里,都是四五個人圍著寶寶轉(zhuǎn)的,可是到了幼兒園,一個班級少說也有20個孩子,得到的重視肯定不如家里來得多。但是,不用擔心,幼兒園的老師都是專業(yè)的,不會特別喜歡哪個孩子,特別不喜歡哪個孩子。希望家長和老師能夠盡量溝通,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幼兒園生活。當然,爸爸媽媽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因為在自己眼里,孩子是最好的,最聰明的,但是要知道,別人的孩子也和自己的孩子一樣聰明可愛。
4.給寶寶一個緩沖
問:寶寶到9月份就27個月了。因為怕她一下子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先上離家最近的幼兒園的親子班,也就是每天上半天,家長先陪著上,然后可以逐步脫手的那種班,打算等寶寶基本適應后再考慮上托班(托班是否上這家幼兒園倒還沒定呢)。不知道這是不是個好主意?對于寶寶哪種更好,是有個緩沖過程好還是直接送入正規(guī)托班好?(杰西愛妞妞)
答:對于寶寶來說,有個緩沖的過程比較好,這樣她會比較容易接受幼兒園的生活,同時,對幼兒園的生活也不會過于抗拒。當然啦,如果對于那些平時就不太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一下子送幼兒園可能問題也不大。
育兒心得:寶寶愛上幼兒園
寶寶上幼兒園,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精心呵護的小鳥要離開媽媽、離開家了,她才剛滿三歲,寶寶行嗎?她連自己填飽肚子都有問題,更何況要去適應一個新環(huán)境,要認識那么多陌生的小朋友,要獨立吃飯,獨立睡覺,這可是在家里從來都沒有過的事情,還要配合老師一起做游戲,聽懂老師的指令……所以很多小朋友一上幼兒園就開始生病,相信每個小班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小孩子上學不適應,容易生病。
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和家人,來到陌生的幼兒園,免不了害怕和焦慮。從醫(yī)學的角度講,心理上的焦慮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生理功能,導致抵抗力下降。所以幫助孩子解除心理壓力,為孩子做好學前準備是我們做父母應盡的職責。
首先要寶寶了解新的環(huán)境很重要,所以在上學前,我抓住一切機會要寶寶了解幼兒園,比如說,看到比她大的小朋友背著書包上學,我就會和她說:“寶寶,看哥哥姐姐上學了,幼兒園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還有你最喜歡的滑滑梯呢!還有很多小朋友,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可開心了!”“媽媽,老師是誰呀?”“老師就是所有小朋友的媽媽,這個媽媽可有本事了,她會變魔術(shù)的,她會變很多很多小朋友喜歡的玩具,她會教小朋友們唱歌、畫畫、做游戲……”。讓寶寶對幼兒園有個初步的了解,在內(nèi)心有點向往,這是第一步。
接下來,我會經(jīng)常帶她到幼兒園周圍玩,讓她在園外多聽聽里邊的笑聲、歡呼聲。和她一起隔著幼兒園的鐵欄桿看著老師和小朋友做游戲,看著小朋友玩她最喜歡的滑滑梯。這個作用可大了,她真的想鉆過欄桿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寶寶天生膽子小,一定要拉著媽媽一起進去。這個時候我會不失時機的和她說:“幼兒園媽媽是不讓進的,這里是小朋友的游樂園,大人不能進,你看,哥哥姐姐的媽媽也不能進去的,只有老師媽媽才可以。你也不能進,因為你還小,等到九月份你才能去。”寶寶這些心理準備還遠遠不夠呢!
正當八月份幼兒園裝修,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帶她到幼兒園去參觀,進了幼兒園,最能吸引她的就是滑滑梯了,好,就讓她玩,爸爸建議。由于學生放暑假,滑滑梯有些臟,玩了一會,小手臟兮兮的,好,正好一起去學生的衛(wèi)生間。經(jīng)過值班老師的允許,我們走進了這個讓孩子既向往又恐懼的小“天堂”?!巴?,幼兒園的小廁所太好了,這么漂亮的小馬桶,我們家都沒有;哎呀!這個小洗手盆也和我們家的不一樣,比我們家的漂亮多了,而且不用站板凳就可以夠得著洗手,寶寶,媽媽都想來這里上學了!”趁這個機會,對女兒進行正面的引導,我想還是有作用的。我們也參觀了一下學生的教室和午睡的房間,布置得非常溫馨的教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女兒,有她喜歡的鋼琴,有學生可以模擬“做飯”的火鍋店,有娃娃之家,有孩子們吃中午飯用的小桌子椅子,桌子上還貼有漂亮的貼紙。再往里一間就是擺滿小床的休息室,看到這些可愛的小床,雖然沒有被褥,看到的只是裸露的木板,但足以給她想象的空間。幼兒園的老師們真的很有智慧,在樓梯上貼上小“腳丫”既有提醒之用,又給孩子小小的樂趣,走廊里有的貼著卡通畫,有的畫著花花草草,這些溫馨的布置,足以讓孩子充滿向往。這些還只是讓孩子對幼兒園有個初步的了解,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會抓住一切機會帶著女兒回憶幼兒園里的一切,比如,上廁所時,我會說:“哎呀,我們家的大馬桶太大了,要是有幼兒園里的小馬桶該多好呀!”睡覺的時候,我會提醒他,我們家的床太大了,以后上學了,你就會睡你學校里那個小小床,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有老師媽媽和你們一起。這樣經(jīng)常性的正面引導,對于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對學校的硬件了解還遠遠不夠,畢竟人是有感情的,孩子上學的害怕和焦慮我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壓力,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和家人,離開了依戀的媽媽。到了學校能夠依戀的就是老師媽媽,所以我還特別期待開學前老師的家訪。離開學近半個月的時間,兩位班主任終于要來家訪了,為了讓寶寶和老師有更親近的第一次接觸,我提前了很多準備工作,比如我們特意練熟了一首兒歌,讓她唱給老師聽,讓她自我介紹,讓她給老師發(fā)水果……其目的不僅讓她表現(xiàn),而更重要的是鍛煉她的膽子,和在老師面前的自信。(當然為了讓她做到這些,有必要的物質(zhì)獎勵)兩位老師特別有親和力,讓膽小的女兒沒有產(chǎn)生陌生感,而是很放得開,我想這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我還特意和老師要了幾個同小區(qū)的同學住址,我還能做的就是,給她創(chuàng)造一個條件,提前找到玩伴。我首先和家長說明原因,然后約好一起出來玩。因為都是一個小區(qū)的,所以我們吃完晚飯,有空就會出來一起玩,踢球啊,騎自行車啊,老鷹捉小雞呀,大人也一起玩,消除了孩子的陌生感,也讓大人認識了新朋友,一舉兩得。我還利用周末請家長帶孩子來我們家里親手烤蛋糕,烤餅干,包餃子……孩子們玩的不亦樂乎。事實證明,這一舉措確實很奏效,幾個小伙伴確實是班級里哭的最少的孩子,到了學校她們幾個馬上一起玩起來,家長放心的走。直到現(xiàn)在,幾個小伙伴還是最要好的朋友。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是的,幼兒園,我們做家長的不求學到更多的知識,畢竟孩子還小,但求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過集體生活,養(yǎng)成一些這個年齡應該養(yǎng)成好習慣,但我認為更多的是讓他們玩的開心,健康成長,畢竟以后的學習道路還長著呢。十幾年的求學之路從幼兒園開始,我們不能包辦代替,那就讓我們做好引路人。
禮貌是很多家長注重培養(yǎng)的一個好習慣,但是很多家長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場景一:“小甜嘴”不見了
明明今年3歲多了,以前可是小區(qū)里出名的小甜嘴,只要我們讓他叫人,他就甜甜地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愿意逗他玩,也會把好吃的、好玩的給他,摸摸臉蛋、親親他,明明很開心,我們也覺得很自豪。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明明變得不愛叫人了,爸爸媽媽要不住提醒,有時候勉強叫一聲,有時候做個鬼臉。對別人摸他臉很不喜歡,會生氣或不理別人。大家都納悶,以前的小甜嘴怎么不見了?甚至別人給吃的、玩具時,也不說謝謝。我有時挺生氣的,就批評他,說這樣做不是好孩子,大家會不喜歡他的。
場景二:不喜歡,就不理你
悠悠今年快5歲了,一向活潑開朗。以前在院子里或者電梯里碰到熟人打招呼時,她都會回應說“阿姨好”。但最近她有點奇怪,別人打招呼時她躲媽媽身后不吭氣,事后媽媽說,你看阿姨夸你衣服漂亮是喜歡你,你怎么不跟阿姨問好呢?她說我躲起來不讓她看我衣服,或者說我不喜歡她,她穿皮草,小動物多疼啊。上次去媽媽辦公室,因為半年沒來了,一個原來跟她挺熟悉的女同事見了她,走過來想攬她,她一下子躲開了,同事覺得有些尷尬。后來孩子告訴媽媽,她不喜歡阿姨的發(fā)型和眼鏡。天啊,她的理由好奇怪!
幼兒園接送的時候碰到別的小朋友的父母,人家跟她打招呼,她不喜歡的也不回應。
對待陌生人,悠悠倒是大大方方的,上公交車會跟售票員打招呼,在小區(qū)見到陌生的奶奶提沉東西時會主動說:奶奶我?guī)湍恪?/p>
心理分析:孩子打招呼行為變化的原因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都很“有禮貌”,但是長大之后有些孩子變得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原因一:伴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
隨著孩子長大,觀察能力更強,注意力范圍更廣,他們會注意到原來沒有關(guān)注的細節(jié),對于一些成人的著裝、說話的方式、對自己的態(tài)度也有了更加明確的感知和判斷,如果有些作法讓孩子不歡喜,像場景一中,明明對別人摸自己的臉感覺不舒服,就可能因此不高興,因此會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來,不再熱情地回應別人。
原因二:伴隨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更加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和別人的評價
一般孩子到了2歲多,開始形成“我”的概念,逐漸能夠分清楚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外表、衣服等更加注意,同時對別人怎么看自己更加敏感。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開始發(fā)展,對自己還存在很多不確定的感覺,因此別人一些無意的語言或行為就會給孩子不同的感受。例如場景二中成人夸孩子衣服漂亮,但孩子可能對自己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好看還不確定,所以出現(xiàn)回避的行為。
原因三:孩子的情感體驗分化,對熟人的評價更在意
孩子3、4歲情感體驗迅速發(fā)展,體驗到更加復雜的情緒,如喜歡、愉快、生氣、厭惡、悲傷等,一些情感細膩、想象力豐富的孩子會有更加復雜的感受。比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覺得阿姨穿皮草就是傷害小動物,所以會體驗到強烈的厭惡感。同時,由于熟人和父母接觸的機會更多,更容易把自己對孩子的看法和評價傳遞給家長,家長又會把這些話反饋給孩子。因此,孩子對熟人的態(tài)度會比較謹慎,而對于陌生人,孩子還是想給別人留下積極的好印象,所以反而在他們面前更容易出現(xiàn)打招呼的行為。
原因四:成人或家長某些不當作法的影響
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愿意跟別人打招呼,但有時候成人只顧自己說話,忽視了孩子,還有的家長總批評孩子說,看看別人,嘴巴多甜呀!還有些家長覺得只有孩子“叫人”才是打招呼,但擁抱、揮手、微笑等也是打招呼的不同方式。
面對孩子打招呼行為的變化,家長要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不要:在眾人面前強迫孩子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愛跟別人打招呼,能給自己掙面子,別人會覺得自己是個好家長,所以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成為家長的“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覺察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當孩子不愿打招呼的時候,一定是有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感受,所以家長不要當眾批評或者強迫孩子,否則只會使孩子覺得沒面子,反而變現(xiàn)得更逆反。
二不要:強求孩子“表面順從”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可能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喜歡的人就不打招呼。有些孩子可能迫于家長的壓力表面順從,但是內(nèi)心有很不舒服的感受,長此以往,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一要:和孩子一起打招呼
很多家長往往見到熟人后,都會首先讓孩子跟對方打招呼,而沒有給孩子提供示范和榜樣,特別是有很多人的時候,孩子不知道跟誰打招呼,是一一打招呼還是一次就好了?因而會感覺很茫然。
因此,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跟別人打招呼,這樣孩子面臨的壓力降低,感覺更安全,也知道到底該怎么做。
二要:積極及時強化孩子的行為
孩子如果跟別人打了招呼,內(nèi)心都希望得到家長的贊賞和認可。因此,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表現(xiàn)出打招呼的意愿或行為,如叫人、身體靠近對方、微笑等,家長要馬上給予表揚或強化,不必局限于口頭肯定,也可以擁抱一下孩子,對孩子微笑等。
三要:通過游戲扮演角色,讓孩子體驗別人的感受
很多孩子對人的態(tài)度會受某些細節(jié)的影響,如場景二中的小姑娘,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的方式,讓孩子體驗不同人的感受,體驗不被別人理睬的尷尬,讓孩子能夠換個角度體驗。同時,可以在游戲中讓孩子模仿不同的人、動物,看看可以怎樣打招呼。游戲的情境下孩子都比較放松,有利于孩子將這些方法遷移到生活中。
喜歡《育兒常識——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究竟是誰“絆”了寶寶的腳?》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腳的游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小笨熊覺得老呆在家里很悶,決定出去旅游散散心。他整理好行裝,帶著旅行包出發(fā)了。他走到一處餅店,老遠聞著那餅的香味真有點陶醉了,想象著吃著這餅肯定滋味很美,于是他就買了些餅放在包里。他拖著行李箱來到車站...
對策:應讓寶寶學會使用語言。 當你的寶寶因為心理不滿而咬人時,要讓你的寶寶明白,當他生氣和不安時,有比咬人更好的表達方式。他可以說,“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的話,可以向你求助。比如...
寶寶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就帶回來一個特殊的紀念,臉上有兩個深深的牙齒印——他被別的小朋友咬了。媽媽問他:“你今天被人咬了?”“是的”,寶寶委屈地回答。媽媽又問他:“為什么有人會咬你的臉呢?”他半天也沒有...
我們尊重孩子的問題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這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