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教育筆記。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家長與教師之間要互相協(xié)助,有時候成績并不意味著一切,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是家長與教師的目標之一!那么,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你是否猶豫過?常見的4種教育矛盾心理”,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1、既想教育孩子謙和禮讓,又擔心孩子吃虧。
不少家長注意到了要培養(yǎng)孩子謙和禮讓的品質(zhì),看到孩子吃獨食,或者不讓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謙和,講孔融讓梨等故事。可是當孩子從幼兒回來高高興興地告訴父母,幼兒園發(fā)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覺得孩子吃虧了。孩子滿心以為能得到父母的贊揚,結果卻挨了一頓罵,孩子猶如吃了一悶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則僅僅在理論上要求孩子禮讓、尊重他人,而在實踐上去是大力培養(yǎng)孩子的自私心理。當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時,做父母的往往會忘記平時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反而會說,這是媽媽為你買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形成“最大、最好的東西就該歸我”的意念。父母說的是這樣,做的又是那樣,孩子困惑,簡直無所適從,不知怎樣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學會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壞毛病。
2、既想擴大孩子的活動范圍,又怕孩子惹禍。
有的家長鼓勵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勵孩子使用剪刀,鼓勵孩子參加多種活動,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學會了罵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們馬上會收起剪刀,關上門,認為還是關在家里讓孩子一個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們就企圖用說教來培養(yǎng)孩子尊重別人和相互協(xié)作的好品行,這其實是不能奏效的。因為孩子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從自我中心的“硬殼”中解脫出來,才能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qū)別,了解集體中每個成員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培養(yǎng)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為規(guī)范,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zhì)。
3、既想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又怕累著孩子。
父母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早早獨立,哺乳期盼著斷奶,會爬了盼著會走,會跑了盼著孩子能獨立自主,早日脫離父母的“臍帶”,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墒钱敽⒆诱娴闹饾u獨立,進入反抗期,開始相擺脫父母的控制,背著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獨處,不愿父母干擾時,父母卻又茫然若失,這種失落感和擔憂感使父母產(chǎn)生一種沖動,想把孩子緊緊抓在手中,于是他們干脆包辦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動手,給孩子穿衣、喂飯、系鞋帶、收拾玩具,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種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產(chǎn)生了嚴重的依賴性。其實,要讓孩子獨立,就必須放手讓孩子去闖。
4、既想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fā),又時常半途而廢。
許多家長一種誤解,認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知識傳授,以能背多少詩、算多少題、識多少字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聰明程度,結果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情況,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識,以孩子能背誦古詩而在別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擔心這種強迫性的訓練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良影響,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記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著頭腦。
有些家長不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發(fā)展孩子的多種“潛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給孩子安排多種學習活動,從學英語到繪畫、學彈琴,趕得孩子團團轉,可事實上家長提出的這些要求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結果事與愿違,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頭呆腦。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家長的情緒一落千丈,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責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應適時適度,要符合孩子個體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注意啟發(fā)孩子的興趣并進行持久的一貫的引導。
由于家長的教育心理處于矛盾之中,對孩子的教育容易發(fā)生朝令夕改的現(xiàn)象,這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使他覺得世界變幻莫測,不可捉摸,從而挫傷他理解事物的積極性和判斷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長必須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增強教育意識,時刻以理性的言行來克服這種矛盾心理,積極地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發(fā)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雖然有這么多的書,這么多網(wǎng)絡經(jīng)驗可以借鑒,可我們還是非常茫然。家長們既不想成為教條主義者,有沒有獨特的方法,教育孩子,左右搖擺,不但自己,連孩子也不知所從……
1.既想教育孩子謙和禮讓,又擔心孩子吃虧。
不少家長注意到了要培養(yǎng)孩子謙和禮讓的品質(zhì),看到孩子吃獨食,或者不讓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謙和,講孔融讓梨等故事。可是當孩子從幼兒回來高高興興地告訴父母,幼兒園發(fā)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覺得孩子吃虧了。孩子滿心以為能得到父母的贊揚,結果卻挨了一頓罵,孩子猶如吃了一悶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則僅僅在理論上要求孩子禮讓、尊重他人,而在實踐上去是大力培養(yǎng)孩子的自私心理。當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時,做父母的往往會忘記平時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反而會說,這是媽媽為你買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會形成“最大、最好的東西就該歸我”的意念。父母說的是這樣,做的又是那樣,孩子困惑,簡直無所適從,不知怎樣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學會了說一套做一套的壞毛病。
2.既想擴大孩子的活動范圍,又怕孩子惹禍。
有的家長鼓勵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勵孩子使用剪刀,鼓勵孩子參加多種活動,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學會了罵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們馬上會收起剪刀,關上門,認為還是關在家里讓孩子一個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們就企圖用說教來培養(yǎng)孩子尊重別人和相互協(xié)作的好品行,這其實是不能奏效的。因為孩子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從自我中心的“硬殼”中解脫出來,才能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qū)別,了解集體中每個成員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從而培養(yǎng)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為規(guī)范,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zhì)。
3.既想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又怕累著孩子。
父母都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早早獨立,哺乳期盼著斷奶,會爬了盼著會走,會跑了盼著孩子能獨立自主,早日脫離父母的“臍帶”,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墒钱敽⒆诱娴闹饾u獨立,進入反抗期,開始相擺脫父母的控制,背著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獨處,不愿父母干擾時,父母卻又茫然若失,這種失落感和擔憂感使父母產(chǎn)生一種沖動,想把孩子緊緊抓在手中,于是他們干脆包辦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動手,給孩子穿衣、喂飯、系鞋帶、收拾玩具,照顧得無微不至,這種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產(chǎn)生了嚴重的依賴性。其實,要讓孩子獨立,就必須放手讓孩子去闖。
4.既想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開發(fā),又時常半途而廢。
許多家長一種誤解,認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對孩子進行知識傳授,以能背多少詩、算多少題、識多少字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聰明程度,結果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情況,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識,以孩子能背誦古詩而在別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擔心這種強迫性的訓練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良影響,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記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著頭腦。
有些家長不片面注重知識的傳授,同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發(fā)展孩子的多種“潛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環(huán)境”,給孩子安排多種學習活動,從學英語到繪畫、學彈琴,趕得孩子團團轉,可事實上家長提出的這些要求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結果事與愿違,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頭呆腦。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家長的情緒一落千丈,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責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應適時適度,要符合孩子個體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規(guī)律,還要注意啟發(fā)孩子的興趣并進行持久的一貫的引導。
由于家長的教育心理處于矛盾之中,對孩子的教育容易發(fā)生朝令夕改的現(xiàn)象,這就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使他覺得世界變幻莫測,不可捉摸,從而挫傷他理解事物的積極性和判斷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長必須明確自己的教育目標,增強教育意識,時刻以理性的言行來克服這種矛盾心理,積極地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發(fā)展。
1.孤僻心理
表現(xiàn)為少言寡語,獨來獨往,極少與人交流,喜歡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厭煩別人打擾,常常獨處。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師、家長應注意經(jīng)常找其談心,引導他們與同學們多交流,安排與其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多接近,盡可能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能發(fā)揮其長處的活動,以求漸變。
2.執(zhí)拗心理
表現(xiàn)為凡事愛鉆牛角尖,且聽不進勸解,明顯的不通情理,不領情面.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與人發(fā)生矛盾便成膠著狀態(tài),令人難以解決。老師及家長宜時過境遷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這種“犟”勁有害于與人交往,影響自身健康發(fā)展,并激勵其廣泛閱讀,開闊視野,知書達理,以求向豁達轉變。
3.偏激心理
表現(xiàn)為凡事愛走極端,說話就抬杠,辦事就過火,爭論問題臉紅脖子粗,死也要爭上風,原因是性格上爭強好勝,而思維方法卻是“一點論”。老師及家長要向其多講解片面看問題的害處,與之討論“一分為二”的道理。
4.狂妄心理
主要表現(xiàn)為大話連篇,出口就作驚人之語,卻不著邊際,喜歡想入非非,行為怪異而膽大妄為。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張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師及家長要從尊重入手,抑其無理的一面,揚其敢做敢為的一面,介紹一些有益的書刊讀,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冷漠心理
主要表現(xiàn)為面無表情、難得一笑,極少同情心,無熱情參與集體活動。形成原因較為復雜,性格孤獨,極少交往,閱歷中見陰暗面太多,或曾上當受騙,身心受過較大的打擊,從而消極對待一切。老師及家長要主動熱情相待,真誠相處,引導其參加集體活動,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對此,不能操之過急,心中的堅冰須一點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愛好的學生與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個突破口。
在校園里被同學欺負甚至毆打,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校園暴力”,就能看見許多觸目驚心的案例。
那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被同學打是否應該還手?這個問題應該對于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人,不希望灌輸他們以牙還牙的思想。另一方面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表弟小時候比較羸弱,所以在學校偶爾會被同學欺負和毆打。
當一個孩子面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如何反應?性格比較軟弱的會選擇連家長都不說自己默默的承受。性格不那么軟弱的則會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
當選擇告訴老師之后,通常老師會讓打人的學生給被欺負的孩子道個歉,頂多找打人學生的家長,然后就此完事,頗有一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無奈。有人會覺得老師不夠負責任,但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也很難做得更多,畢竟雙方都是未懂事的小孩。但是通常打人的孩子并不會就此收斂,甚至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受害者。而受害者在得知這樣做無效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會報告老師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當選擇告訴家長,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法子。但是畢竟家長沒辦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沒辦法給出全天候的貼身保護。
那么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教育孩子,讓孩子還手打回去嗎?
再講一個故事,小時候經(jīng)常是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經(jīng)常會被一個跟我同年級的胖子欺負。雖然同齡,但是身高體重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于是許多時候選擇忍氣吞聲。但是忍氣吞聲從來就不是對付“惡人”的好法子。這在他們眼中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因為他們知道了欺負你并不用付出多大的代價,反正你也會老老實實的不敢反抗。
直到有一天,當時剛好心情不佳,再加上胖子越來越過分了。當時純粹是很沖動的跟著他在他下車的站下了車,然后一邊哭一邊追著胖子打,無論他怎么跑都緊追不舍,后來胖子也被嚇哭了。從此之后,在公車上還是會經(jīng)常遇到他,只不過沒再被欺負過。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想表達應該給孩子灌輸“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理念。而是身為父母,無法時刻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問題時,不是大人眼里小孩鬧著玩這么簡單,可能甚至會給他們留下陰影。因此除了我們看重的品質(zhì)例如禮貌、謙遜之外,還得教會他們怎樣在特殊的情況下學會保護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不隨便動手打人,確實是小孩子的優(yōu)點。但這個優(yōu)點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敢于出手。
判斷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志
怎樣才能判斷出一個的心理是否健康呢?美國的心理專家提出了一些成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他認為要有充分安全感;同時還能保持正常的自我意識和自信,不過是不可以高估自己的,正常人的理想目標和生活實際是一致;同時還可以適應現(xiàn)實環(huán)境;保持個性的和諧;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反應適度,同時還要有自我控制等等一些不違反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合格的人。
不過這些判斷方法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來說,是難以做到十全十美的。這些只能作為兒童的努力方向。因此,在兒童心理保健中,要力爭實現(xiàn)以下目標:
第一,智力發(fā)展正常。
一個人的智力是人的感知覺能力和記憶力、注意力還有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綜合。一個正常智力是一個兒童青少年正常生活學習的基本心理條件之一,同是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之一。一個健康的兒童是必須具備這點的。
第二,情緒反應適度。
兒童時期的孩子主要核心就是情緒愉快。一個健康心理的幼兒要經(jīng)常保持樂觀、穩(wěn)定、協(xié)調(diào)和向上的情緒表示其身心處于積極狀態(tài),而且還有助于學習和生活的適應能力的提高。
第三,行為協(xié)調(diào),反應適度。
健康的兒童,他的心理活動和一些行為方式其實應和諧統(tǒng)一,健康的兒童能集中注意力,而且還能夠適度耐受各種壓力,具有健康的心理就會不斷發(fā)展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我的能力。而且還能以靈活協(xié)調(diào)的行為對所處環(huán)境變化作出適度的反應。
第四,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
要知道人際交往是人類社會化的基礎,一個正常幼兒的心理活動得以形成和發(fā)展,是有賴于與人交往的發(fā)展。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會開朗,與周圍伙伴的關系也會和睦相處。
第五,心理特點和行為與年齡相符。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其心理—行為模式也一樣有著鮮明的對比,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多數(shù)同齡人相符的一些心理行為特征。這種正常表現(xiàn)一般為既不神經(jīng)也不反映遲鈍。表現(xiàn)為既不神經(jīng)過敏,也不反應遲鈍。
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發(fā)展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及可塑性。應充分考慮到心理健康的相對性。即只要個體的整個心理活動特征與年齡大致相符、相對穩(wěn)定、協(xié)調(diào)和充分發(fā)展,并與客觀環(huán)境保持一致,他就具有健康的心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陷入教育的誤區(qū)。如何來避免這些誤區(qū)呢?需注意如下幾點:
1.要引導,不要嘮叨。
引導是指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認識問題,找出解決辦法,是家長發(fā)自內(nèi)心智慧的教育方式。這對孩子也是一種愉快的樂于接受的體驗,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而嘮叨,其實是不懂交流的表現(xiàn)。給孩子講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讓孩子如何做,不僅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而且慢慢也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2.要人情味,不要打罵指責。
這里的人情味,其實是指小孩對父母的依戀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斷的打罵指責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傷,從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人情味?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在父母這里找到溫暖和安全感。有些父母平時忙于自己的事業(yè),很少花時間陪孩子,也不去關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錯了事情考試考砸了,立馬就是打罵指責。父母認為這樣就是在關心孩子,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父母要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將會越來越難。
3.要意見統(tǒng)一,不要自亂陣腳。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處于比較矛盾的境地:想對孩子嚴格,又怕傷著孩子。于是,“一人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現(xiàn)象很多。父母認為,這樣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靈也安撫了,兩全其美。幼教專家指出,這樣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雙方甚至一個家庭不明確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能很好地認識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圖,所以也不能明確自己的行為準則。有些家庭年輕一輩和長輩在教育小孩的觀念上有沖突,在教育孩子時甚至會發(fā)生互相反駁和指責的事情,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應該先統(tǒng)一家庭的教育觀念,然后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4.要以事論事,不要翻舊賬。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最好單純地對這件事發(fā)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舊賬。比如,孩子在玩游戲時不小心摔倒了,媽媽生氣地說:“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頭磕了,這次又把臉劃了!”這樣說,一方面會加強矛盾沖突,使孩子的情緒激烈化,錯失教育的時機。而且也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總是做錯事情惹媽媽生氣。長期下去,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養(yǎng)成做事瞻前顧后,膽小慎微的性格,對孩子的健康發(fā)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5.要公正對待,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
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chǎn)來看待。心情好的時候?qū)⒆影僖腊夙?,心情不好的時候?qū)⒆訍赫Z相向,發(fā)泄心中的不滿。這樣不公正地對待孩子,容易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的疏遠,從而給父母的教育增加難度。同時,父母拿孩子當出氣筒,嚴重損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的情感受到傷害,對孩子的發(fā)展尤為不利。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咨詢師。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3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5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6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7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10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11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12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13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14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15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16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17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18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19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20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21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咨詢師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嬰兒最敏感的部位。吮手指是嬰兒與生俱里的反應,它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xiàn),應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有的小兒由于心理上得不到滿足,或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愛而逐漸形成吮手指或咬指甲自娛的習慣。4歲以后仍然吮手指而且較頻繁時,可能影響牙齒、牙齦和下頜的發(fā)育。
吮拇指和咬指甲:嘴唇是嬰兒最敏感的部位。吮手指是嬰兒與生俱里的反應,它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滿足。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xiàn),應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有的小兒由于心理上得不到滿足,或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愛而逐漸形成吮手指或咬指甲自娛的習慣。4歲以后仍然吮手指而且較頻繁時,可能影響牙齒、牙齦和下頜的發(fā)育。
了解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
家長為制止兒童吮指或咬指甲的習慣常采用打罵、諷刺,手指上涂抹苦藥等懲罰方法,而沒有考慮小兒的需求,反而給兒童更大的壓力,使之產(chǎn)生自卑心理。家長應積極尋找原因,給孩子更多的愛和安全感。大多數(shù)吮指或咬指甲的小兒上學后受同學的影響會自然放棄不良習慣。
遺尿:5歲以后小兒仍發(fā)生不隨意排尿即為遺尿癥,大多發(fā)生在夜間熟睡時。遺尿癥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原發(fā)性遺尿癥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遲滯所致而無器質(zhì)性病變,繼發(fā)性遺尿癥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統(tǒng)疾病引起。其中原發(fā)性遺尿癥占絕大多數(shù),影響遺尿的心理原因很多,如家庭不和睦,排便訓練過于嚴格,小兒精神緊張怕尿床,或家中又添小嬰兒,大孩子怕失去父母的愛等。成人應耐心尋找原因,不給小兒太多的壓力,讓其樹立自信心。晚飯或睡覺前應減少水分攝入。夜間按時叫醒小兒排尿。
多數(shù)遺尿小兒可于3—4年內(nèi)發(fā)作次數(shù)逐漸減少而自愈。
家園共育《你是否猶豫過?常見的4種教育矛盾心理》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心理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雖然有這么多的書,這么多網(wǎng)絡經(jīng)驗可以借鑒,可我們還是非常茫然。家長們既不想成為教條主義者,有沒有獨特的方法,教育孩子,左右搖擺,不但自己,連孩子也不知所從…… 1.既想教育孩子謙和...
1.孤僻心理 表現(xiàn)為少言寡語,獨來獨往,極少與人交流,喜歡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厭煩別人打擾,常常獨處。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師、家長應注意經(jīng)常找其談心,引導他們與同...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之后,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幼兒對自己感到滿意,情緒活潑愉快,能適應周圍環(huán)境,人際關系友好和諧,個人的...
在校園里被同學欺負甚至毆打,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校園暴力”,就能看見許多觸目驚心的案例。 那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被同學打是否應該還手?這個問題應該對于大部分的家...
導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 和一位媽媽在聊天。不難看出孩子的優(yōu)秀:小女孩學習成績很好,又在小提琴方面很有潛力,而且非常地善良!我也不由得深深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