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感恩教育,從說“謝謝”開始

發(fā)布時間:2021-04-06

幼兒感恩教育活動方案。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與教師之間需要經常進行溝通與交流,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恩教育,從說“謝謝”開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兒子今年四歲,認識的人都說他聰明乖巧。同事們都很喜歡他,每次兒子到學校里來,同事們總喜歡拿點東西給他吃,兒子每次接過,都會甜甜地說聲“謝謝!”

在家中,兒子也是善解人意的。奶奶講了個故事給他聽,爺爺給他買回了他最愛吃的羊肉,老公幫他洗好澡,我這個當媽媽的燒好飯給他吃……他總是說:“謝謝……”而我們一家,會經常對他說“謝謝”,比如:“謝謝星星念這么好聽的兒歌給我們聽!”“星星講的故事真好聽,謝謝你!”……

之所以拿“謝謝”來大做文章,是因為耳聞目睹了太多反面的例子,很多孩子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不會感謝。因此,我們決定,讓孩子學會感謝,從小做起。從兒子牙牙學語時,就讓他學會說“謝謝”。家人做好他的榜樣,經常真誠地對親人、對朋友、對鄰居說“謝謝”,也教孩子在適當?shù)臅r機真誠地向別人說聲“謝謝”,當然,我們也不忘在適當?shù)臅r機對兒子也說上一聲“謝謝”。

也許有人會說,哪有那么多要謝謝的?其實,感受生活,記錄幸福的一點一滴,也是一種感謝,也是一種感恩。前不久我曾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在洛杉磯郊縣的一個小餐廳里,發(fā)現(xiàn)3個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頭給母親寫感謝信。信里寫道:“路邊的野花開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薩餅很香”、“昨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等等。

我想,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孩子去關注、感受生活,孩子就會對生活充滿感謝,才能學會感恩。

是的,學會感恩,才懂得珍惜。每天的食物,身上漂亮的衣服,同伴的友情,因為感恩,因懂得自己生活中擁有的一切是那么來之不易,才會去珍惜它。

學會感恩,才懂得回報。年幼時爸爸媽媽辛苦的養(yǎng)育,因為感恩,長大后才懂得回報父母;因為感恩,當別人需要幫助時會義不容辭地付出。

學會感恩,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朋友,感謝身邊的一草一木,感謝世間的一切美麗的東西。

這樣的孩子才能經得起生活中的大風大浪。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天才教育從右腦開始


-國際著名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訪談

日本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類的右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能力卻逐漸消失。

所以,要讓孩子成為天才,當孩子還在準媽媽的肚子里時,可以通過母子之間的愛的感應,開發(fā)孩子的右腦能力。

據(jù)說,在日本,父母輩聽完右腦教育專家七田真(MakotoShichida)教授的演講后,往往會有想生小孩的沖動?,F(xiàn)年71歲的七田真,40多年來鉆研、提倡“右腦教育理論”,以開發(fā)人類未知的潛能,引起廣泛矚目。

七田真教育研究所自1978年成立以來,已在日本已建立400多家實行七田真式教育的幼稚園,學生總數(shù)2萬名。韓國也有60家幼稚園7000名學生。這套方法幾年前也引入臺灣,掀起一陣“腦內革命”熱潮。明年初新加坡也會成立第一家“七田真右腦教育兒童教室”?!?/p>

幼兒教育始于胎兒時期

七田真日前來新作第一次公開演講,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育兒其實并不傷腦筋,只是父母不得其法,因而缺乏生兒育女的信心。父母有信心,放心,自然會多生。

人們不孕、不生育的原因很多,包括環(huán)境污染,或者擔心幼兒患有先天性身體殘障等病癥。七田真認為,只要正確采用右腦教育啟發(fā),通過胎教方式,讓胎兒自行調理,就能生出活潑健康的寶寶。

七田真說:“準媽媽不妨在胎兒時期就開始試著與寶寶對話,建立心靈感應或互動。準媽媽對腹中的寶寶說:身體不好的部分自己都能治好,健康生下來。嬰兒出生時就全靠自己的力量,因為嬰兒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就是右腦的功能?!?/p>

雖然胎兒的頭還沒完全成形,但卻可以使用下位層的腦。準媽媽與胎兒的溝通,是通過“心電感應”及“想象”而產生,它不與左腦相連,只與右腦相連。想象,使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看到爸爸的臉及外面的景色。想象,也具有治療疾病的力量。

七田真說:“若準媽媽知道這個胎教方法,嘗試運用,就會發(fā)現(xiàn)我所說的都是真的?!?/p>

其研究個案也顯示,使用七田真式胎教的準媽媽不僅順利分娩,寶寶天生健全,很快就能說話,吸引能力佳,個性沉穩(wěn)又好帶。他說,父母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帶孩子是那么輕松快樂的事。

教育幼兒需先教育父母,這成為七田真終生職志?!?/p>

左腦抑制右腦運作

七田真念大學時,曾擔任某中學生補習老師。他的學生永遠記不得5分鐘前才教過的東西,這使他開始思索:人的才能是天生的,還是由后天教育而定的呢?

經過40多年研究與實踐,七田真認為,所有嬰兒出生時都是天才,具有大自然所給予的不可思議的能力,只是在成長初期缺乏良好的環(huán)境把能力給引發(fā)出來,以至資質消失。天才的頭腦功能來自右腦。

人類左右腦的思考方式不同:左腦主以語文、邏輯性思考,右腦則主以影像和心像思考。七田真認為,大部分人都用左腦思考,很少用右腦思考。

他說,遠古時代的人類與原住民,左腦幾乎不發(fā)達,但心電感應的能力卻很強?,F(xiàn)代人為了讓語言理性發(fā)展,所以喪失了ESP(右腦的五感)的能力,左腦抑制了右腦的運作,右腦的潛能因此不易發(fā)揮。唯有左腦抑制右腦的能力消失,左右腦可以靈活使用,才可成為全腦開發(fā)的人類。

七田真的理論受卡爾?維特《才能遞減法則理論》啟發(fā),他主張以右腦訓練用在幼兒教育,以圖像、聯(lián)想、配對等方法來增進兒童智能。零歲到3歲是右腦教育的黃金時機;左腦是填鴨式學習,充滿艱難。而右腦已開發(fā)的孩子吸收能力強,學習就變得輕松愉快。

受過右腦訓練的孩童,一般智商較高,平均介于140到200之間,也具有以下特點:

看到圖像,就像攝影機一般印入腦中。

文字及數(shù)字、符號,可用影像方式記入腦海,具有逆向的推算能力。

直覺能力超強,有獨特創(chuàng)造力。

具有速讀能力。

七田真在著作中,提起對長子實驗早期教育,長子4歲時就能隨意讀書,畫漂亮的水彩畫,卻不幸患病去世。七田真夫妻過度悲痛而忽略次子的早期教育,過后驚醒才糾正過來?,F(xiàn)在七田真也在孫兒身上實驗自己的教育方法。

感恩節(jié):對身邊的人說聲“謝謝”!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恩節(jié)。

自從有了把博客當日記的記錄習慣,我總會時不時的把一些細微的事情寫下來。

這個感恩節(jié),我忽然想寫點什么。

向來喜歡簡單的生活,喜歡每一個平平實實的日子,喜歡一種溫馨和暖的家庭氛圍。

我要感謝身邊的人,感謝他們的無私付出,感謝他們的關心和愛,感謝他們帶給自己的溫暖。

我要感謝,無私付出的父母。父母年輕的時候,辛勤勞作,為了把孩子拉扯成人,苦受的許多,福享的極少;等兒女長大,幫忙帶孫子,有多少力出多少力,依然是在為無時無刻地發(fā)揮著余熱。雖然我們的父輩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可是歲月不饒人,等到那些牙牙學語的孫子女都漸漸長大的時候,爺爺奶奶也已經是兩鬢斑白,垂垂老矣!自從當上孩兒他媽,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為人父母無私奉獻和拳拳愛心,我們的父母付出了那么那么的多!我們的父母是多么可敬多么偉大的人。我們要盡可能地對父母好,我們要盡最大力量讓他們感到歡樂。也許有時僅僅是幾句暖心的話;也許,是逢年過節(jié)的探望;也許是一些心里話的交流溝通。也許,是重要節(jié)日或生日時的表達的感恩的小禮物。我們要常常問自己:好好對待對父母,讓他們感到開心快樂,我們做得夠不夠?

我要感謝,顧家體貼的老公。那個陪伴在自己身邊時間最多掏心窩兒的話說的最多,噓寒問暖最溫暖的人。那個早已經是親得不能再親的人;那個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心領神會,那個均是彼此心里“小蟲蟲”的人,那個自己的人生歷程中已經習慣且不可或缺的人。

我要感謝,淘氣可愛的兒子。那個在我無數(shù)次的猜測和憧憬之后,終于來到世上的獨一無二的小子;那個可以讓爸爸媽媽感動不已也可以把爸爸媽媽氣得咋咋跳的小皮蛋;那個惹毛了爸爸媽媽之后知道自己錯了,低頭不語一副可憐樣的小憨豆,那個和老媽斗智斗勇個出奇招的機靈小伙子。是他讓我圓了做母親的夢;是他,讓家庭里多了一種天真活潑的童真氛圍。

我要感謝的人,還有許多。譬如親戚和身邊的朋友,又譬如網上的一些朋友。自從養(yǎng)成了寫博的習慣,我也認識了一些朋友,雖未謀面卻感覺心靈相通。時不時的走訪也成了習慣。一段時間博客“荒蕪”,沒見小草的影子,紙條箱里就會有暖心暖肺的掛念和問候??粗@些文字,我心里滋生出絲絲感動。

我不是個煽情的人,在QQ群里也不是很活躍很健談;對于那種玩的很熱的“農場種菜”的游戲,我依然是“局外人”,比小孩子都落后。我沒參加,一是沒有太多的時間;二是我覺得朋友之交最佳狀態(tài)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喜歡那種淡淡的但是長久的感覺;我喜歡那種即使幾天不走訪卻依然記在心里的那種溫馨的感覺;我喜歡那種沒有多少奢求而且長久不陌生的感覺。也許,這種感覺的形成,是需要對文字的閱讀,對其人品的認識,對其思想的了解。這種感覺,不是很簡單的幾句話,不是很熱絡的幾句問候,就能形成的。

當我們真心感謝身邊的人,告訴自己,平時多以一種感恩的心對待生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那么,心中的快樂感覺,就會來得簡單許多。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yǎng)成開始


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qū)。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因為孩子習慣了每天有人叫醒才起床,不得不定點給家打電話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

另一位家長無需坐班,眼睜睜看著孩子在鬧鐘響過依然沉睡,一直睡到兩節(jié)課過后自然醒來,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家長平靜地告訴他: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孩子從此再沒有將自己的事“分攤”給大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引用一位名人的話提醒望子成龍的家長:成功教育從習慣養(yǎng)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tǒng)的資本,一個人養(yǎng)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yǎng)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孫云曉特別指出,如果我們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點滴不良習慣容忍遷就不加指正,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殘缺限制其發(fā)展。

怎樣科學引導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

孫云曉教授的公式是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克服壞習慣用減法。培養(yǎng)孩子讀書習慣,結合孩子興趣特點先選擇故事書,由淺入深,由短到長,貴在長久堅持。剛上學的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F(xiàn)象。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yè)的兒子,一會喝水,一會撒尿,不到一小時出來四、五次。這位媽媽看在眼里卻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寫作業(yè)前給孩子提了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我看你寫作業(yè)時出來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媽媽的鼓勵下果真少出去一次;過幾天媽媽又提議再減少一次,孩子又輕松做到了。家長的要求依次遞減,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業(yè)寫完,既幫孩子克服了不良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自信心。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


天底下各種關系里,最親密、最純真、最溫馨、最靠譜的莫過于親子關系,這種關系伴隨血脈,純粹又美好!

可是,我們周圍的很多人,甭管是上一代,還是這一代,抑或下一代,卻在這樣的關系里備受煎熬,遺憾、痛苦、束縛和不解,困惑著我們的身心!

多少父母口出狂言:“如果你不是我的兒子或女兒,我早和你.....” 年輕的爸媽:“要不是生了你,我就不會.....”“你怎么這個德性,我怎么可能生了你這樣的......”

作為孩子,除了心里滴血,他也會把這些像針一樣的藏在心中,化作自己身上的“刺”,再用讓你傷心的方式給你痛苦。相愛相殺,冤冤相報,這樣的親子關系,談“溫馨”,談“美好”,真的太奢侈!

愛是一個需要“藝術”的字眼,沒有父母不發(fā)自內心地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愛自己的爸媽。只是,你的“愛”是否用正確又合理的方式傳遞給了孩子。

如果你的“愛”本身“畸形”,就不用奢望孩子還能回饋給你讓你舒服的“愛”。

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

親子關系,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么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

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系會內化到孩子的心里,成為內在的關系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系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回”,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回,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回。童年的關系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yè),婚戀,親子關系,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回。

這么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系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yè)力。

身體的密碼是什么?

身體是四位一體的身體,包含物質體(肉體)、情緒體、心智體、靈體(光體)。心智體也是我們的信念系統(tǒng),它和情緒體都會在我們的物質身體留下記憶。

舉例:一位家人在被靈觸調理的過程中,喚醒了她兒時的記憶,她看到了自己對父母的恨,一邊釋放自己的情緒(情緒體解鎖),

一邊對父母表達:對不起,是我沒有看到你們的愛,你們已經盡力給了我所有(心智體轉化)。瞬間,她背部的氣結包塊消失。

心智體(父母不愛我)和情緒體(恨)都在她的物質身體留下了痕跡,這份痕跡切斷了她與父母深度的連接(愛的感受和體驗),甚至影響著她和其他生命的關系,

因為來自父母的愛是生命力量的源頭。而通過靈觸我們物質身體,給予物質身體以柔軟的愛,情緒體和心智體自動解鎖和轉化,光體也得到凈化和升級。

她打通的不只是物質身體的氣結,生命就仿佛打開了一扇愛的大門,光明和力量向她涌來,這就是身體的的神奇和美妙之處。

靈觸到底是什么?

靈——是讓自己的靈性成長!就是往內觀,不要往外求!(靈 是自度)

觸——是手法,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心手相連,薪火相傳,是觸療,是通過我們的手法療愈他人(觸 是 度人)

靈觸就是自度度人的一種快速神奇的法門!靈五行屬火,觸五行屬金,靈是來自火星的男人,觸是來自金星的女人!

靈觸 就是通過靈觸師(慢 連貫 不費力)的手法,使人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狀態(tài)!

松 全身心 放松!靜 是安靜心靜是平靜,是靜謐,是靜穆!

定 是身定心定的一種狀態(tài),是安定是安穩(wěn)是不動的不變的!

空 就是無我的狀態(tài)!

療愈者和被療愈者同時達到 松 靜 定 空的最佳狀態(tài)!同頻共振,同體大悲排汗~排氣~哭泣~嘔吐~流鼻涕等等!哭泣者靈性之像悟性之征也!(療愈自然而然的發(fā)生!就這么簡單!)

靈觸不是治病的,是療愈靈魂的!

靈觸的理念是——身體是靈魂的顯示器!

每個人的身體是圓滿具足的,身體本身沒有病,而靈魂是累生累世的一些神經記憶!所以說,它出了差錯就會生病!

靈觸催眠 就是療愈人的靈魂,靈觸療愈師不是醫(yī)生!沒有醫(yī)生職業(yè)從業(yè)資格,也不強調效果,但實際療愈過程中會創(chuàng)造很多非常好的效果。

這就是靈觸的 奇妙之處!

如果您真心的想了解

建議有緣的您走進靈觸催眠療愈工坊 親身體驗,過多的語言無法形容,面對體驗~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體驗后才知,真實不虛!

生命教育從幼兒園開始


有些爸爸媽媽會抱怨,說孩子對于死亡的態(tài)度很漠然。孩子自己班級里的小朋友死了,可他回來以后告訴家長的態(tài)度卻是很無所謂的,甚至還有孩子在親人去世時會說:“死了好,再也不能管我那么嚴了”。讓大人“雷”得不行。這到底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還是個別孩子的問題呢?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

解題專家:華東師范大學學前學院副教授王順妹,主持幼兒情緒處理研究項目的張婕博士

學前班孩子的任何概念,都來自直觀感受。同樣,他們對于死亡概念的了解,也是很直接的。因為沒有相應的情感體驗,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們對于死亡并沒有很好的了解。更不用說會有什么恐懼或者傷心之類的情緒感受。所以只有和孩子很親近的人去世了,孩子才會表達出傷心或者痛苦。對于死亡,上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才開始有意識。

對于家長來說,讓孩子了解生命的起始和終結是比較重要的。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家長一般都不太愿意讓孩子知道死亡,或者和孩子談論關于死亡的話題。但是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讓孩子盡早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吧,現(xiàn)在孩子接觸電腦很早,玩游戲的很多,游戲中常常會有人物死后復活;而孩子飼養(yǎng)寵物,有時候死了或者丟失了,家長也會再買一個。這在很多時候會使幼兒有一種感覺:生命都是可以從頭來過的。事實上,曾經出現(xiàn)過有孩子因為學習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就自殺,他們以為生命是可以“重新開始”的。

家長對孩子大可不必諱言死亡,應該讓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回事。這不僅有助于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還能夠教會孩子在面對令人傷心和沮喪的事情時,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一教育可以從大班的時候開始。

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孩子探討生命的起始。比如,遇到了小螞蟻等小蟲子死了,或者是孩子養(yǎng)的寵物小魚或者小蝦死了,孩子栽種的小花小草死了,就可以告訴孩子死亡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死亡意味著這些小魚或者小蝦永遠不會再回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孩子死亡是怎么回事。

但是要注意的是,跟孩子說明死亡的含義時,還要處理好他們的情緒。例如告訴孩子,小寵物雖然離開我們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和它們在一起時的美好回憶。想一想那些美好的事情吧。

我們曾經在一些幼兒園做過一個項目,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他們的負面情緒,其中重要一課就是通過模擬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寵物去世,來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死亡。事實上,孩子們通過這一課不僅了解了死亡是怎么回事,還了解了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育兒經驗:孩子“愛”的能力,從說“我愛你”開始


婚姻敏感期

同事小趙一早到公司的時候,眼睛居然是紅紅的。一見我面,就氣呼呼的說:“這個白眼狼!我再也不疼她了!”細問才知道,原來是跟4歲半的女兒較上了勁。

原來,昨天晚飯后,小趙收拾廚房,老公葛優(yōu)癱著打游戲,女兒自己在客廳看一部什么公主的動畫大電影,看完電影后,女兒說:“我啥時候能長大???我長大了就要跟爸爸結婚!”

小趙從廚房沖出來,油膩膩的手在圍裙上一抹,顧不上關閉已經播放完了的電影,趕緊要把女兒的這個思想苗頭扼殺在搖籃里:“那可不行!你絕對不能跟爸爸結婚!”女兒一臉天真懵懂:“為啥???我就要跟爸爸結婚!”

小趙看了一眼正樂得花枝亂顫的老公,氣就不打一處來:“爸爸有什么好?掙錢的本事沒有,家務活也不干,你將來可不能找這樣的男人結婚!”女兒歪著頭,反駁道:“不對!爸爸那么帥!對我這么好,我們倆結婚多好呀!”小趙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教育,正在詞窮的功夫,爸爸也忍不住自夸起來:“還是我家姑娘有眼光!”轉頭一看發(fā)現(xiàn)妻子眼神不對,趕緊補上一句:“跟媽媽當年一樣有眼光!”小趙被父女倆氣得說話都顫抖了:“反正你就是不能跟爸爸結婚!沒有為什么!”

其實,孩子想告訴你

“我想永遠和你在一起”

聽完小趙的煩惱,我不禁莞爾。當學齡前的孩子突然宣布他的“結婚計劃”時,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感到困惑和手足無措。

就如小趙一般“沉不住氣”的媽媽,肯定會大跌眼鏡,直接痛斥孩子“別胡說八道!”孩子這么小,怎么會對“結婚”“戀愛”想入非非了呢?

數(shù)據(jù)表明,不少孩子都曾對父母說過“我愛你”“我想和你結婚”一類的話,孩子的本意其實是“我想永遠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種既溫暖又可愛的情感,其實是孩子渴望與爸爸媽媽建立一種穩(wěn)定的聯(lián)系。

所以,當孩子情不自禁地發(fā)出“我愛你”之類的真情告白時,或頻繁地問“什么叫緣分”“為什么要結婚”之類的敏感問題時,家長盡可以泰然處之,不必自己嚇唬自己。孩子也許跟本就不懂得“結婚”二字究竟意味著什么,只是想表達愛你的情感。

但是作為媽媽,小趙卻把平日里對女兒的付出、老公不幫忙的怨氣,都投射在了女兒的一句“童言”之中,加上不少負面的個人解讀,這才把自己氣得夠嗆。也沒有給女兒講清楚背后深層次的道理,這是錯誤的做法。

我告訴小趙,這件事情上她未免有些大驚小怪了,而且她的這種做法其實失去了一次跟孩子交流溝通的機會。與其反應過度或者立刻開始否定,不如聽聽孩子的想法,并給予必要的引領。不要帶著作為大人主觀的怨念。趁機跟孩子進行一次關于愛情的對話,多好呀!

早晚都會遇到愛情,

不如早早教會孩子認清什么是“愛”

小趙依舊沉思在“這么點兒的小屁孩,懂什么愛情啊?要談愛情,怎么不得青春期以后???”的問題中。

這種思想,其實也代表了大多數(shù)家長的觀念,那么單純天真的孩子,怎么可能懂得什么是愛?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如果不趁著年少時光教會孩子認清愛的種類和程度,未來他們怎么正確的愛自己或者他人呢?

不少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通過電視劇、手機、網絡等渠道接收到大量這個年齡不該接收的成人信息,早早就了解了“不該知道的事情”,算是對孩子的一種“催熟”。跟孩子談論愛情觀,并不算早。作為三觀都還沒有發(fā)展起來的懵懂小孩,他們并不能正確對待這些信息,所以難免進行一些拙劣的模仿。

比如,孩子在游戲中模仿公主和王子結婚,與模仿騎士跟惡龍打架,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qū)別,都是在游戲中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模仿和探索而已。

孩子本是一張白紙,單純地接受外界的各種信息。什么結婚啊談戀愛啊,男朋友女朋友啊,都只是孩子對于自己得到的一些“信息”的普通反饋而已。

我們造不出一個“桃花源”,也不能隔絕外界信息對于孩子的干擾。這就需要我們父母主動給孩子講解正確的友誼觀、愛情觀,與一些負面信息“賽跑”,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確的。

幫孩子處理好“婚姻敏感期”

才能在心理和意識上有提高

前面說過,小趙沒有給女兒解釋清楚“為什么你不能嫁給爸爸”的原因。而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爆發(fā)出來,這樣不僅容易破壞家庭的氣氛,也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溫暖。那么,怎么做才對呢?

媽媽應該告訴孩子,當我聽到你說要嫁給爸爸時,我非常開心,因為你像爸爸和媽媽愛你這樣愛我們,但是結婚是大人的事情,等你長大后會遇到一個很棒很棒的男孩子,像爸爸媽媽這樣經過戀愛、結婚,組成一個家庭,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婚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他長大成人以后,才會有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幸福。

未來貌似很遙遠,3-4歲左右的孩子,除了愛說“我要和爸爸媽媽結婚”或者“我要把老師娶回家”這樣的話,更多的是說“我喜歡幼兒園里的某個小朋友”。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的性別認識和人際交往意識也隨之增強,他們開始對人群組合產生興趣。而孩子們首先探索的目標,就是離他們生活最近的婚姻。

幼兒園階段恰逢孩子的“婚姻敏感期”。一開始,孩子們會表現(xiàn)出對自己異性家長強烈的喜歡。之后,孩子會將這份喜歡過渡到自己的老師或者其他成年人身上。

到5-6歲左右,隨著孩子對婚姻認知的完善,他們逐步意識到結婚具有年齡特征,于是會“愛上”自己的同齡小伙伴。至此,各種青梅竹馬的故事便會上演。其實,當處于婚姻敏感期的孩子對異性表現(xiàn)出愛慕之情時,這只是他們表達內心喜歡的一種最直接方式,簡單美好,沒有摻入任何雜質。我們同樣可以告訴孩子,這只是友誼,還并不是愛情。

著名兒童專家孫瑞雪指出,孩子若能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今后對待感情和婚姻的看法就會理性、客觀、包容。因此,處理得當?shù)脑?,這將是一個讓孩子為成長積淀力量的經歷,能使孩子的心理意識和社會意識“上個臺階”。

美國心理學家亨利?克勞德博士也說過,父母所能給予孩子最大的禮物,是學習如何搭建親密的關系與情感。孩子其實是非常善于觀察模仿的。大人平日相處時的一舉一動,會全部投射進孩子眼中,并給以相似的反饋。婚姻敏感期,是孩子學習表達感情的黃金時期。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和被愛,需要我們父母從自己做起。相親相愛,笑語盈盈。和諧的家庭氛圍,便是關于婚姻的滿分答卷。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爸爸媽媽彼此深愛。在充滿愛意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也必將是一個“愛能力”滿格的人。

感恩教育,從體驗小事做起


說到感恩教育,很多媽媽認為,如今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形式,孩子為完成“作業(yè)”幫父母洗一次腳,其余364天依然當定少爺小姐,對父母的辛勞熟視無睹,由此覺得“這么小的孩子恐怕很難體會到感恩的深意,要等他大一點再來教育”。

其實這種觀念本身就是錯的,小時不懂感恩的人,長大后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氣很難更改,周圍的親人為他做得再多,也很難再觸動他那顆麻木的心。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懷的起源,也是人與人和睦交往的準則,也是孩子能從他人的無私幫助和關懷中感受到濃濃幸福的根源。孩子的感恩教育,當然要從小時候抓起。

生日看望接生的醫(yī)生

從兒子上幼兒園起,每年他的生日都要在酒店操辦,他的好朋友全部要請到,蛋糕要訂三層的,還要給每個小嘉賓準備抽獎禮物,有一樣辦不到,或者辦得比別的小朋友“寒酸”,兒子就大吵大鬧。這一回,我是下定決心不再按他的意思辦,我跟他說:媽媽要為你策劃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日,介紹一位你的“大恩人”與你認識。兒子一個勁兒追問。大恩人是誰,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沒有她,袁小虎就不能平安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眱鹤雍芷诖c“大恩人”的見面,與我一起選購了鮮花、賀卡和一只小蛋糕,說要與“大恩人”單獨慶祝生日。

兒子生日那一天,我?guī)チ藡D幼保健院,找到了為他接生的醫(yī)生和護士長,分別獻上手繪的賀卡和鮮花,與她們一起吹蠟燭。切分蛋糕。見到了6年前在這里出生的“小毛頭”,白衣天使們都很感慨和激動,她們甚至破例帶我們去看兒子出生那天的病歷記錄,去看兒子印在病歷上的紅腳印。醫(yī)生阿姨和兒子一同回憶了他出生的艱難歷程:因為難產,兒子比預計遲了4小時來到這世界上,結果,那天醫(yī)生護士到晚上九點都沒有吃上晚飯;兒子被抱去吸氧時,因為擔心氧氣濃度太高,產科年紀最大、經驗最豐富的主任,親自守護孩子度過吸氧的40分鐘……這些細節(jié),兒子都聽得入神,記得很牢。后來我們經常談起這個與眾不同的生日,兒子說:“我能平安出生,是那么多人努力的結果。媽媽吃了很多苦,醫(yī)生和護士阿姨也吃了很多苦,我長大后一定要做一個好孩子,來報答媽媽和醫(yī)生護士阿姨?!?/p>

沒有看那血糊糊的分娩錄像,孩子也一樣感知了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責任和愛,這比要他揣著一個生雞蛋來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不易,要形象生動得多。

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由生命教育作為起點,事例中母親的做法,不僅讓孩子理解了親緣之愛,也理解了非親緣之愛——醫(yī)生護士對他的出生的記憶猶新,她們對他的會心微笑、親切眼神和溫暖的撫抱,都讓這個孩子學會用感恩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其影響力,遠不止生日這一天。

情誼并非能用錢買來

我工作忙,女兒滿4個月后基本上是由保姆江嫂帶大的,江嫂很寵她,待她如自己的小孫女,每次回鄉(xiāng)探親都要帶很多土特產回來。讓女兒嘗鮮。但隨著女兒的長大,不知為什么她對江嫂的態(tài)度越來越蠻橫,有什么要求,江嫂馬上就要滿足她,如果江嫂手頭正忙著,說“等一會兒,就來!”女兒馬上發(fā)脾氣,說:“我媽媽花錢雇了你,你居然不聽我的話?”有一次居然用江嫂帶來的新鮮西紅柿砸她,江嫂氣得眼淚婆娑,心疼地去撿滿地亂滾的西紅柿。當天,江嫂用砸破的西紅柿做了一大鍋湯,女兒又不吃,江嫂傷心得要辭工回家。我聽了,擁抱安撫了江嫂,并說會盡快讓孩子有所轉變。

星期六,我開車帶著女兒下鄉(xiāng)去玩。去蔬菜大棚里玩“采摘游戲”,采摘西紅柿、黃瓜等反季蔬菜和草莓等反季水果。大棚里熱呼呼的,女兒開始時興奮得大叫,一刻不停地跑來跑去,小心翼翼地揪下架子上的果實。一會兒,她就熱得受不了,也累得不行了,衣服脫到棉毛衫,還熱得滿臉通紅;草莓又栽在地壟上,采摘需要蹲著走,一會兒女兒就累得蹲不動,跪著在地上爬。她一個勁地催我回去,把主人端來的涼開水都喝個精光。我對她說:“知道江奶奶送給你吃的草莓和西紅柿是怎么來的吧!你小時候,有一次得了急病。只有江奶奶在家,為了給你治病,江奶奶讓江爺爺賤賣了好幾百斤西紅柿,才湊夠錢把你送到醫(yī)院去。那些西紅柿,是江奶奶一家準備過年賣個好價錢的?!薄敖棠虨榱四?,自己的孫子都不帶,她好幾次傷心地對我說,老爺子要種菜、起菜、賣菜,沒個幫手,小孫子只能用布條拴在方桌腿上,好幾次都磕破了頭呢?!蔽覇柵畠海骸叭绻麤]有江奶奶的無私幫忙,咱們一家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你每天一大早還有八寶粥喝嗎?還會有人陪你去游樂園嗎?你下雪天生了病,如果正逢爸爸媽媽出差,還會有人背你去醫(yī)院,背出一身汗來又在觀察室里守你一夜嗎?”女兒不吭聲,慚愧得哭了起來。

感恩比我們地位高、有權勢的人,很多人都能做到,而感恩保姆和鐘點工,很多父母自身就沒有這個意識,更別說教育孩子了。而感恩之心的基礎,就是眾生平等之心,服務與被服務者之間,要由衷地涌動一股“你解決了我的困境,我感謝你的暖流。從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出來的孩子,才不會因條件優(yōu)越而態(tài)度驕橫,目中無人。對于多年來帶孩子長大的保姆,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對長輩的禮節(jié)對待。對保姆的任何服務都要由衷說“謝謝”,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只有孩子用一顆平等感恩從小帶大自己的阿姨所做的一切,孩子才能養(yǎng)成待人寬厚仁愛的性格,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一天奶奶很辛苦

我的女兒非常挑嘴,經常嫌奶奶燒的菜太淡、太爛,不僅在飯桌上放下筷子“罷吃”,還挑剔說:“奶奶你燒魚太難吃了,比酒店里的大師傅燒得差遠了,比我們幼兒園的廚師伯伯燒得也差遠了?!蹦棠碳t著臉,尷尬地搓著手說明兒給寶貝孫女從酒店買盤松鼠桂魚吃;冬天蔬菜品種少,女兒一坐上飯桌又嚷嚷開了,“奶奶,怎么又是這幾樣菜??!你也太沒有創(chuàng)新精神了!”全家人都在笑,包括奶奶,都說6歲的孩子就知道“創(chuàng)新精神”,太有才了!我看了頗不是滋味。就說服孩子奶奶交出一天的“伙頭軍任務”,讓我?guī)е?zhí)行小丫頭起初知道愛吃什么就能買什么,高興壞了,不過一會兒她就變得情緒低落:原來。冬天出去買菜,手凍得跟胡蘿卜一樣;開始撿菜,菜把手指上的熱量都帶走了,凍得生疼,一面撿菜,一面要呵氣取暖……當天吃飯,當孩子的爸爸說菠菜炒菜得有點苦時,女兒的眼淚都下來了,伸出手給她爸爸看,委屈得什么似的。我就讓奶奶也攤開手給她看——勞作了一輩子,奶奶的手都變形了,有凍瘡的地方都又紅又紫。當天晚上,女兒就事出了她的零花錢,要求我去給奶奶買一副乳膠手套和一個暖手寶,當然,她的錢遠遠不夠,但她的這份感恩之心,我們都深覺欣慰。

此后,再也沒有聽見小丫頭對奶奶的做菜口味說三道四。有時,我上灶燒菜,女兒還會跑來提醒我說:“奶奶血壓高,牙口又不好,媽媽你要少放鹽,燒爛點,好讓奶奶多吃點?!?/p>

很多父母與祖父母疼兒心切,從不讓孩子體味養(yǎng)育他的艱辛,而缺乏“換位體驗”的感恩教育,常常流于表面說教。等孩子稍大一點(4歲以上),讓他(或她)體會一下家中“伙頭軍”、“洗衣工”、“清潔工”的勞累,是孩子發(fā)自肺腑地感恩長輩的基礎,也就是說,有意識地讓孩子介入家務勞動,甚至當一天“臨時家長”,都是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種子的源泉。

感念之情要說出來

我兒子比較粗心又比較靦腆,上小學一年級后沒少讓老師操心,比如上體育課時玩熱了,把校服外套脫掉,就忘了拿回來,班主任老師替他從操場上找回過校服、紅領巾、眼鏡、鉛筆盒,有一次兒子一路玩一路回了家,等吃過晚飯要做作業(yè)了,才發(fā)現(xiàn)書包不知丟哪兒去了。又是老師滿頭大汗地送回了他的書包,兒子接過書包一聲不吭就寫作業(yè)去了,倒是我為耽誤了老師下班再三說“不好意思”。老師臨走前叫來我兒子,說:“老師替你找回了書包,你不謝謝老師呀!”兒子這才蚊子哼一樣,說了聲“謝謝”。

其實,老師和其他人對兒子的幫助,兒子都記在心上,比如他會回來講。上完體育課太渴了,又忘了帶水壺,到老師那里討水喝,老師見他熱得一頭大汗,為了快一點讓水晾好給他喝,老師不停地用兩個空杯子倒水;兒子考試成績不好,老師義務給他補課,還買來面包給他墊饑;他上公交車時忘了帶月票卡,一位陌生的大姐姐替他刷卡付錢……我問兒子,你有沒有馬上說“謝謝”?兒子說:“沒有啊,我不好意思說?!蔽艺f不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感謝的意思憋在心里不說出來,那么幫助你的人就會很寒心,將來。他們幫助人的動力就少了。老師和陌生人無私地幫助你,你及時地說謝謝,對她微笑,那么幫助你的人也會感受到一份由衷的喜悅,與此同時,她們的快樂也會感染你,讓你體會到,幫助別人不是一件吃虧的事,而是一件能收獲快樂的事。這樣,樂于助人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我們身邊的感恩氛圍就變得極其和諧。

專家建議

通過體驗來建立孩子對他人情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除此之外,我想說:

父母過多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這是感恩的主要障礙。

父母對待身邊的人、事心懷感恩,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具備感恩之心的基礎。

隨時抓住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等具體事件,和孩子展開平等的探討,引領孩子體察別人的善意、尊重別人的勞動。

受恩自當感激,施恩卻不可圖報,這是感恩教育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

感恩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悅納并珍惜自己的境遇是更高層次的感恩。

家庭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


一、家庭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

家庭教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很多人認為是從孩子出生之后開始的,錯!應該從孩子出生前9個月開始。

關于兒童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出生前期,從懷孕到出生,這9個月的時期是變化最迅速的階段,在此期間,一個單細胞有機體轉化為一個擁有驚人適應周圍環(huán)境世界能力的人類嬰兒。盡管其間的學習尚未破譯,但學習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從出生開始的,孩子的學習早就開始了。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東方劍橋兒童教育開發(fā)中心,兒童心理學博士程躍和心理生理學行為醫(yī)學副教授程淮兩位年輕專家就指出:“七歲看老”已過時,三歲以前最重要。中國當今絕大多數(shù)兒童在他們父母的懷抱中喪失掉了人生最初幾年的黃金教育機會,而這個機會的喪失,對兒童本人或者他們的家庭乃至整個民族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認為:0~3歲是一個智力開發(fā)的黃金時期,其中第一年最為關鍵。它甚至能夠預示著個體分化的方向。喪失早期教育的機會,將使大腦發(fā)育產生不可彌補的損失。還有一些兒童教育專家認為,每一個沒有先天遺傳疾病的新生命都是一個學習的天才,一個發(fā)展的天才。

事實上,早期教育不僅可以造就“神童”,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為普通兒童的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因為人的大腦存在尚未被開發(fā)的巨大潛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對近千名嬰兒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若以17歲時的智力為100,8歲時進行開發(fā),只能開發(fā)20%,4歲時卻能達到50%,而更大的潛能開發(fā)在于3歲之前。所以,一些發(fā)達國家如日本、美國等都已開始把生命最初3年兒童的發(fā)展,作為本國在21世紀爭雄的第一戰(zhàn)略。據(jù)悉,日本已有30%的兒童智力達到“超?!彼?。遺憾的是,在中國,大多數(shù)家庭對兒童的早期教育的關注基本還是空白。他們忙于對孩子進行例行公事式喂養(yǎng),喪失了早期發(fā)展的大好機會。這兩位專家憂郁地說,0~3歲是中國兒童發(fā)展的盲點。家長們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嬰兒的能力,用自己學習的方式來判斷嬰兒是否具有像自己一樣的學習能力,以嬰兒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判定嬰兒的學習是困難的,從而把兒童期的學習定在6歲以后。事實上,嬰幼兒以成人完全不同的方式進行自己的學習。他們提醒中國年青父母,孩子的生命發(fā)展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通過早期教育促進嬰幼兒潛能的開發(fā)對人的一生的影響,甚至比推廣母乳喂養(yǎng),實行計劃免疫等保健工作更為重要。據(jù)國內外有關嬰兒智能發(fā)育的比較研究表明,我國嬰兒在抬頭、翻身、爬行三大指標上,均落后于國外,這對于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新一代中國兒童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程躍和程淮兩位年輕專家已經開始他們的“實證”。在1994年的最后一天,他們從北京市婦產醫(yī)院,隨機挑選了6個“幸運兒”,作為北京東方劍橋兒童教育開發(fā)中心的核心工程:“伴你同步成長——東方劍橋早期兒童發(fā)展個別指導計劃”專家服務網的成員。在這6個嬰兒中,他們的父母只有一對是大學生,其他卻是普通工人、個體戶。在這兩位專家的指導下,這幾個嬰兒通過權威機構的綜合評估,他們的智商卻達到120以上。一位叫“逢時”的浙江個體戶小孩,其綜合智商達到140。程躍和程淮兩位教授甚至打“保票”:只要每個父母都嚴格按照他們的指導,幾乎每個正常兒童都能達到智力“超?!?。

二、家庭教育是誤區(qū)最多的地方

毫無疑問,為父母者都想做一個好父母,都想在家庭教育中少犯一些錯誤。但由于家庭教育是綜合性極強的科學,也是一門內涵豐富的藝術,所以,即使父母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有積極的教育意識,在家庭教育中依然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例如,以下的教育誤區(qū)在大量的家庭中都存在著,甚至在父母都是教育專家的家庭也不例外。

1、“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偏離了方向

現(xiàn)在有些人對家庭教育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典型的表現(xiàn)是把家庭教育理解為就是教育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等,這實際上是把內容豐富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學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離開孩子實際,父母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發(fā)展偏離方向。學校已使孩子肩上的書包超過負荷,父母還要無休止地強制孩子上什么“智力開發(fā)班”“學科強化班”“周日補課班”,什么“南方測試卷”“北方復習題”統(tǒng)統(tǒng)塞給孩子,完全剝奪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天真的青少年失去了自己飛翔的天地,知識的殿堂變得陰森可怕。一次次考試完畢,孩子手捧考卷接受父母的“審判”,孩子考的不好,父親呵斥打罵,母親哭鬧不止。這種肉體、精神的過度折磨,使多少孩子的學習興趣被扼殺,多少孩子的思維陷入凝滯,心靈扭曲。過高的期望引出了孩子離家出走者有之,引出夏斐那樣被親生母親活活折磨至死者有之。

2、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制約了孩子成長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含在口里怕燙著,吐出來怕凍著”,這是很多家庭父母對子女的形象寫照。生活富裕了,父母能不愛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家長懂得營養(yǎng)科學?!再加上電視廣告的誘惑,于是乎“娃哈哈”、“醒神液”、“黃金撘擋”、“蜂王漿”、“生命一號”等營養(yǎng)品,把孩子們“灌輸”成了身高與體重不成比例的肥胖兒;過多的照顧,使得孩子四肢不勤,體質虛弱。

對兒童生活過度關心和照顧,實際上剝奪了兒童獨立學習、獨立做人、獨立解決問題和鍛煉意志的機會。如果兒童總是在家長保護下生活,主體意識就會萎縮,而變成一個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猶如雛鷹禁止飛行,而只能成為一只小雞。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又如何去面臨復雜而嚴峻的現(xiàn)實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個事事都要別人照顧的人成為國家之棟梁呢?

3、過多限制、過多干涉阻礙了孩子潛能的釋放

1989年南京市曾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名鐵路職工,膽小怕事,為了避免自己的三個孩子出門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將他們從小就鎖在家里,最長的竟達十幾年,使孩子和外界徹底隔離起來,原本正常的三個孩子因此幾乎成為白癡。雖然沒有普遍性,但對兒童行動自由的過多干涉、約束和限制的父母是大有人在的。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樹、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門、不準看電視、不準同異性交往、不準看小說、不準下棋、跳舞、踢球等等,可以說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來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約束、干涉,甚至連日記、書信、交朋結友都要受到父母盤查甚至監(jiān)督。顯然,如此這般,孩子潛能自然得不到的應有釋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長。[!--empirenews.page--]

4、過多欣賞、過多表揚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xiàn)在有些家長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家庭教育中也追求所謂的“藝術”性,也搞什么“愉快教育”、“激勵教育”。然而,其中家長并沒有把握教育的真諦:生活就是教育,“酸甜苦辣,全是營養(yǎng)”。過多欣賞孩子成長,過多表揚孩子,對孩子成長中的負面問題視而不見,一味遷就,遮蔽了許多“挫折”教育的良機。我們看到:現(xiàn)在的很多孩子可能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智力發(fā)展也不錯,但承受不了批評,缺乏情感,缺乏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缺乏一顆溫暖而豐富、純潔而清新的心靈,心理不夠健康。

5、過多同情、過多體諒影響了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最辛苦的是孩子!這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體諒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多同情、過多體諒則會使孩子良好的習慣失去連續(xù)的滋養(yǎng)。

“習慣不是造就你,就是毀掉你”這是全球銷量超億冊《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的作者肖恩·柯維的名言。然而,在更多的中國家庭中,恰恰輕視孩子良好的習慣的培養(yǎng)。

我非常喜歡這樣幾行詩:

思想成為行為的伙伴,

就有了行為的豐滿舒暢;

行為伴隨積極連續(xù)的滋養(yǎng),

習慣就在滋養(yǎng)中成長;

習慣接受生命的張揚,

性格就有健康向上的力量;

性格注入人文的能量,

生命就有永恒的激昂。

三、家庭教育的主人——父母,應該持證上崗

事實上,怎樣才能最大可能地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第一任教師的父母的責任特別重大。在某種意義上說,在此期間孩子成長的質量是由父母決定的。例如,孩子年幼時可塑性強,這時父母開始為他們有選擇地朗讀,給他們讀那些有趣并能使他們感到興奮的書,他們將會學習模仿你所做的一切。記住,最好是壓韻并帶有插圖,但一定要順從你孩子的意向。如果他們想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同一個故事,那你就尊重他們的意見。在重讀時要注意強化書中的字及其含義,幫助你的孩子更好地理解這些字的發(fā)音和含義,這也有助于安撫你的孩子。同時,我們考慮到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起初朗讀的時間要短(可能大約3分鐘),然后再逐步延長,始終以孩子快樂為原則。顯然,孩子年幼有沒有這樣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

再如:3歲左右的孩子再也不用“寶寶”這個詞了?!皩殞毐А薄ⅰ皩殞毘浴币呀涀兂伞拔乙А?、“我要吃”了。孩子自我意識產生以后,不再把自己的腳當玩具玩,也不再把自己的手指當乳頭、把自己的腳當食物了?!拔摇迸c“非我”,孩子已經有了大概的概念。這時你問“你的腳在哪里,耳朵在哪里,手在哪里”,孩子會一一用手指出來。如果問爸爸的手、腳、耳朵在哪里,孩子也會頑皮地摸摸爸爸的手,指指爸爸的腳,揪揪爸爸的耳朵。孩子“我”的意識產生以后,“我”的發(fā)展速度很快。由于孩子交往的日益擴大,能力的不斷提高,模仿學習的高速長進,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成人”了,大得比成人還大,長得比成人還快。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游戲中已經做了“大人”的事情,扮演大人的角色,所以,孩子沒有做過的事件也說做過,沒有當過的角色也說當過。在孩子心中“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毫無疑問,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因此,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就是建設好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彝?,培訓合格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因為大多數(shù)孩子0~3歲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

進入21世紀,為了提高行業(yè)的生產水平和服務水平,很多行業(yè)都已經實行持證上崗。然而,作為人類最高級的行業(yè)——父母卻沒有任何要求,這和人的生產的至高無上是極不相稱的!所以,筆者認為,父母應該持證上崗!

無數(shù)事實告訴我們,父母有沒有教育意識,是積極的教育意識,還是消極的教育意識,是系統(tǒng)教育意識,還是零碎的教育沖動,其結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教育迅速在高中或大學開設父母課程,讓未來的父母有一個起碼的知識準備,應該是中國教育一個重要的智慧選擇??紤]到我國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以及各地教育水平的差異,在婚前,對新婚夫婦進行培訓,讓未來的每一對父母都持證上崗。并且這一部分費用由政府承擔,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比義務教育更為重要的教育,它直接關系著未來一代人的健康成長。

性別教育從孩子出生時開始


寶寶一出生,爸爸媽媽所獲得的關于寶寶的第一個信息,便是他的性別,當欣喜而自豪的爸爸媽媽打電話把孩子降生的喜訊告訴親友時,親友們的第一個問題也總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緊接著,父母因孩子性別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延伸著不同的反應,他們稱呼小男孩“小老虎”或者“小牛犢”,表示樂見其勇武有力,稱呼小女孩則是“小甜甜”、“小豆豆”,希望女兒可愛、討人喜歡。

從乳名、玩具、衣服到親子游戲,人們從一開始就男女有別,如果有人問起:“性別教育從什么時候開始?”答案是:“從出生時開始?!币簿褪钦f,性別差異并不僅僅只是不同的生物遺傳,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社會文化都賦予不同性別以不同的期待,男孩與女孩,他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地帶著性別的標簽按照其性別角色慢慢長大。

什么是性別角色?即一個人所具有的為社會所認可的、更適宜于某一性別的價值觀、動機及行為方式等。寶寶的性別意識又包含些什么要素呢?寶寶所需要學習的關于性別的知識、對自身性別的認同以及性別角色的逐漸形成都可歸結于性別意識的范疇。

相信《感恩教育,從說“謝謝”開始》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感恩教育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天才教育從右腦開始 -國際著名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訪談 日本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類的右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能力卻逐漸消失。 所以,要讓孩子成為天才,當孩子還在準媽媽的肚子里時,可以通過母子之...
    2022-03-07 閱讀全文
  • 感恩節(jié):對身邊的人說聲“謝謝”!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恩節(jié)。 自從有了把博客當日記的記錄習慣,我總會時不時的把一些細微的事情寫下來。 這個感恩節(jié),我忽然想寫點什么。 向來喜歡簡單的生活,喜歡每一個平平實實的日子,...
    2021-04-05 閱讀全文
  • 成功教育從習慣養(yǎng)成開始 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qū)。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
    2021-12-11 閱讀全文
  • 忘了說“謝謝” 與往常一樣,中午吃過飯?zhí)鞖夂镁秃秃⒆觽円黄鹪谧呃壬蠒駮裉枴⒘牧奶?、看看書。今天也一樣,我吃過飯站在門口看著他們自主活動。 過了一會,我們班的林昱小朋友走到我旁邊,拿著他的小椅子很熱情地跟我說:“陸老...
    2021-02-05 閱讀全文
  • 忘了說謝謝 這天早晨間體鍛的分散游戲結束了,我像往常一樣招呼孩子們收呼啦圈,孩子們陸續(xù)將圈套在我的手上,楊鵬小朋友笑咪咪地將捆圈的繩子遞給我,示意讓我捆圈。可當我將圈捆好后,楊鵬還笑咪咪地站在我的旁邊,望著我。我...
    2021-01-04 閱讀全文

-國際著名右腦開發(fā)專家七田真訪談 日本教育專家七田真教授相信,人類的右腦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能力卻逐漸消失。 所以,要讓孩子成為天才,當孩子還在準媽媽的肚子里時,可以通過母子之...

2022-03-07 閱讀全文

今年的11月26日,是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恩節(jié)。 自從有了把博客當日記的記錄習慣,我總會時不時的把一些細微的事情寫下來。 這個感恩節(jié),我忽然想寫點什么。 向來喜歡簡單的生活,喜歡每一個平平實實的日子,...

2021-04-05 閱讀全文

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qū)。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 一位出差在外的家長,...

2021-12-11 閱讀全文

與往常一樣,中午吃過飯?zhí)鞖夂镁秃秃⒆觽円黄鹪谧呃壬蠒駮裉枴⒘牧奶?、看看書。今天也一樣,我吃過飯站在門口看著他們自主活動。 過了一會,我們班的林昱小朋友走到我旁邊,拿著他的小椅子很熱情地跟我說:“陸老...

2021-02-05 閱讀全文

這天早晨間體鍛的分散游戲結束了,我像往常一樣招呼孩子們收呼啦圈,孩子們陸續(xù)將圈套在我的手上,楊鵬小朋友笑咪咪地將捆圈的繩子遞給我,示意讓我捆圈。可當我將圈捆好后,楊鵬還笑咪咪地站在我的旁邊,望著我。我...

2021-01-0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