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互相包容,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不良的習慣,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那么,家長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懲罰”孩子也有智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里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么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
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后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tài)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后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YJS21.cOm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于失敗。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jīng)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這天他們爺倆就玩起來“水中撈豆”的小游戲?!八袚贫埂笔莤x想出來的。
天較冷,不想讓xx玩水與我一起搞衛(wèi)生,xx爸說,xx,我想做游戲,沒人陪我做游戲,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吧!
xx說,好呀。
做什么游戲呢,xx爸問。
撈月亮。(前些天剛與xx說過猴子撈月的故事,聽故事時xx就說,媽媽,我們也來撈月亮吧?。?/p>
撈月亮呀,xx想去撈月亮呀,去哪里撈月亮呢?xx爸用很夸張及疑問的語氣說。
去水里呀,猴子都在水里撈月亮哩。
可是,現(xiàn)在是白天,我們沒有月亮撈怎么辦呢?
是喔,沒有月亮撈怎么辦呢?xx想撈怎么辦?
那我們撈其它的吧!撈什么呢?
嗯,那我們撈豆豆吧。
沒有豆豆呀。
廚房里有。說完xx樂顛樂顛的跑到廚房里把做豆?jié){的黃豆全都提了出來。
爸爸,你看!xx很得意的把手中的袋子舉高來可xx爸看。
可是,沒東西撈呢。xx爸又提出問題。
。。。。。。
于是在xx爸與xx糾結、回答完一堆問題后,最后,由xx準備好了他的所有工具,幾個用過的奶粉勺、兩個平常用來裝沙的碗、一個之前用來洗xx屁屁的小盆。
爺倆嘻嘻哈哈的就這樣玩了近整個下午。不時的聽見xx沮喪與興奮,我沒得撈了,哈哈,我贏了,一起做游戲真開心。
看著他們爺倆玩得開心,看著xx說出一些另人意料的話語,自已也更是欣喜。
相比較而言,xx的語言發(fā)展算是不錯的,我在想,這應該和早期的語方教育和親子時間是分不開的。
從xx渡過嬰兒期后,我們便堅持用“正常語言”來告訴xx一切事物、來與xx對話、來表達一切,因此,xx現(xiàn)在的語方發(fā)展算是不錯的,能夠把疑問、驚訝、欣喜的口氣都用到恰到好處。
而很多時候,寶必竟年齡還小,關于他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每時每刻都能夠按大人的意愿去發(fā)展。這需要我們有一個適合他的教育方法與引導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戲過程中,我們都會間接扮演一個“問題人”的角色,所有的事情都以提問的方式提醒xx,該準備什么,下一步該怎么做比較好。長此下來,現(xiàn)在,如果我們故意跳過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說疊好被子就洗臉,他會說,還沒有刷牙呢!這個時候,我們便加以鼓勵,“是喔,還沒有刷牙呢,都忘了,還是xx記得的,xx記性好好表現(xiàn)好好喔,xx要表揚表揚,媽媽要批評批評。”如此以往,xx很多時候都可以主動自已刷牙、洗臉了。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愿不愿意的家長。很多時候,換個方式與孩子相處,換個方式與孩子講道理,生活的笑聲會更多。愿我們都快樂!
有很多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里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么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后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tài)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后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要依照規(guī)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xié)商制定一個獎懲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到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當孩子犯錯后,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guī)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tài)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tài)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后,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huán)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懲罰歸于失敗。
6.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所以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后則應及時地創(chuàng)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并明確要求他改正。
7.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yǎng)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范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臟話時,自己也“出口成臟”,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于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么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于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jīng)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于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點到為止。
9.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咸菜?!?,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了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事后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系,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后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后將依然如故。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后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么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么后果。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懲罰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只有擁有了懲罰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但仍要為此道歉。如果他是無意的,并勇于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并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將受到嚴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誠實、負責的品質。
2.懲罰的“量刑”要適當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孩子的良性轉化,因此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他引以為戒。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3.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做出具體的改錯行為才能停止。家長要態(tài)度明確,跟孩子將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育兒心得:智慧父母成就智慧孩子
有幸在新浪認識了眾多優(yōu)秀的家長,他們的學習,他們的勤奮真的是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他們樂于分享,樂于奉獻,是因為有這樣一幫好家長,才成就了那么多陽光自信的孩子們!
早上看到“天一爸爸”在分享《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促使我很想去了解這本書,就像博群里的寶媽所講:當我急于想知道里面的細節(jié),是因為我覺得里面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或者說我正欠缺這塊知識,我急于想知道他的詳細方法。
轉眼兒子已到了小升初的階段,雖然我們即將走過小學六年,但是關于孩子的點滴成長,我還是喜歡用文字與圖片等記錄下來,讓他哪天閑暇之余有意識的打開來看看,原來我的童年烙印在了博客里。不管是成功的、失敗的;進步的、緩慢的;快樂的、心酸的點點滴滴,他在這里都能找到它們或多或少的影子!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人生,可是實現(xiàn)這一愿望又需要何等的艱辛與不易,當各種沖突與叛逆讓我們身心疲憊時,他突然捧回一疊自己折疊的手工說是送給你的禮物,你是否跟我一樣也在懷疑是自己的心理不夠強大,還是我們與孩子的溝通到底哪里出了差錯?你甚至后悔自己的判斷差點毀了孩子的教育?
那天也是在新浪博客跟大家討論與孩子的問題,很多家長很是感慨:有人是公司的得力干將,有些是高檔寫字樓的白領精英,他們很多有著很高的學歷與工作素養(yǎng),也擁有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足以證明他們在工作中是如此投入如此風光,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卻舍不得花半點時間去琢磨,他們的粗暴與蠻橫會讓你懷疑那個激情四射的他是否走錯了辦公室。
記得上次跟一位閨蜜在分享育兒心得,她說:“我現(xiàn)在真的是累得快不行了,哪里還有什么心思跟孩子好好講話,在單位里強顏歡笑地討好客戶,績效里面連你一天露出多少次笑臉都要考核,到家里我想徹底放松,再也不想違心地偽裝了,我有時候甚至想在家里把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大聲地哭出來,可是孩子看到我這張臉,馬上對我說:‘媽媽,我哪里做得不對嗎?你整天拉著個臉,我好怕。唉,那個累?。∧悴皇俏?,你真體會不到那種痛苦??!整天感覺自己就像是帶著個面具的傀儡!”
我一邊夸她女兒細膩,一邊勸她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其實我們與其把這種不能改變的東西從內心抗拒不如學著從心里慢慢接納,既然這已既成事實,那么我們就欣然接受它,如果這種制度有它存在的價值,顯然不是它的錯,是你自己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才行,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覺得不合理,那么它自然會被“真理”擋之門外。
聊了好久,她后來慢慢醒悟過來:“是啊,我為什么要這樣折磨自己?這樣對我對我女兒都是不公平的呀!我有時候真的是感情用事,有幾次她想過來撒嬌,我自己的委屈都不知道到哪里發(fā)泄,我一把把她推開了,她哭得那個傷心啊,她說等她爸爸回來她一定要告訴他說是我欺負她的?,F(xiàn)在想想真是愚蠢??!”
她問我為什么每次看到我,感覺我身上好有“能量”,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我,我說:“因為愛!”她有些不解,“你是說我沒有愛心?每次捐款捐物我可都是先鋒的!”“不單單指這些,你不覺得你不改變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教育你的女兒,對你的女兒很殘忍嗎?你女兒還會感覺到愛嗎?”
她這才意識到,平時花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的學習是少之又少,不順心的時候就拿少不更事的女兒發(fā)發(fā)氣,碰到一點小問題不是大呼小叫就是橫鼻子瞪眼,孩子現(xiàn)在既膽小又敏感,生怕自己做錯事情,即使有時候有問題也不主動跟她講,說是有一次被同學推下了床,摔得腿都青了,她也沒敢告訴自己,還是后來老師打電話向她孩子在家的情況,她掀開孩子的腿腳一看,心酸得掉淚了!
別說她心酸,我在旁邊聽著都心酸,這么小的孩子,如果家長再不提高,那么可想而知,這個孩子面臨的將是怎樣的人生?她從小聽到的就是抱怨、就是責備,沒有鼓勵、沒有希望,那她還會是個陽光的孩子嗎?她怎么能不膽小,她又怎么能不敏感?如果當她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都不那么“友好”,那么很可能她會關上自己內心的那本該打開的“窗戶”,任憑你在窗外扯破嗓門,她也無動于衷。
所以在平時的教育中,我經(jīng)常提醒孩子: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你都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會一直做你忠實的聽眾。只有我們懂得了傾聽孩子,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也才會敞開心扉來迎接我們。
平時跟他聊天最多的是“如何做個真正的男子漢?”他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他說他愛聽國外的那些搖滾音樂,比如江南style,聽中國好聲音上梁博的“花火”,愛聽多亮的“怎么讓每個人都心碎”等等,如果從成人的角度來說,他聽這些歌曲顯然太早了些,但是我覺得他是他自己,他有選擇聽歌的權利,孩子遠沒有我們大人想得那么復雜,他只是喜歡那個節(jié)奏,那種聲音而已。我又為什么要去阻止他的愛好呢?
有時候我們一味地堵,不如經(jīng)常地疏,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我都會告訴他關于他這個年齡里發(fā)生的一些故事,讓他在歡樂中體味生活的樂趣,在愉悅中接受生命的教導,在思考中領悟生命的真諦。
其實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家庭環(huán)境,取決于他的父母,不可否認很多孩子沒有人引導依然會走得很順利,但是我相信有人引導的孩子會走得更健康,對孩子來說,其實真的不需要我們有太多高深的知識,只需要你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想他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與他一起分擔憂愁,一起共享快樂,僅此而已!
關于教育,作為家長,我們有太多值得去學習的地方,我們的境界有多高,我們的孩子就有多優(yōu)秀,這是很多優(yōu)秀的家長得出的結論,就像天一爸爸推薦的那本《陪孩子走過的六年》中竇桂梅所說:“每個孩子來到我們身邊,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最好禮物。孩子不屬于我們的私有財產,他終究是屬于社會的,我們家長不能急功近利,要用教育學的眼光與心理看待學校與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點一滴成長,多點耐心與愛心,讓他把閱讀、樂學、熱愛集體、與人為善等好的習慣養(yǎng)成。在功利社會、應試教育的夾縫中,我們不要聯(lián)手“折磨”我們的孩子,而應該積極和老師們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啟迪孩子低頭奮斗的智慧,培養(yǎng)孩子抬頭看天的情懷,塑造孩子陽光開放的心態(tài)?!闭娴姆浅O矚g這些話,不愧是教育孩子的導師,簡短的話語卻悟出了教育的真理。
為了孩子,跟著這些智慧的父母們繼續(xù)努力吧!
KK的媽媽這幾天覺得,KK似乎在幼兒園里遇到了什么難解的問題。有一天,KK回家時眼睛紅紅的,顯得很不開心。媽媽問她怎么了,KK只說是“和小朋友鬧了別扭”。4歲的孩子也可能有煩惱嗎?事實上,人都是社會的動物,小朋友也是有煩惱的,在幼兒園或學校的大范圍里,則可以被稱為“社交困惑”。
現(xiàn)象實錄:
也許很多家長都沒注意到,小孩子也有他們的社交困惑。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他們不但有困惑,而且還挺影響情緒呢。
困惑一:好朋友也會背叛?
今年6歲的琳琳在幼兒園里有一個一直非常要好的朋友小佳,兩個人經(jīng)常一起玩,誰帶了什么好吃的也一起分享,琳琳有時候不小心摔了,小佳還幫琳琳揉腿呢。可最近,琳琳午睡醒來時卻發(fā)現(xiàn)自己最喜歡的Hello
kitty橡皮筋不見了,那可是媽媽去日本時走了好多地方替她買到的,琳琳平時都不很舍得戴呢,這一丟,可讓琳琳難過極了。老師幫著琳琳找,也問了其他小朋友,卻很久都沒找到,結果過了幾天老師終于發(fā)現(xiàn),竟然是小佳“偷”拿了琳琳的橡皮筋,藏在了自己的枕頭下面。問小佳的時候,小佳只說是“替琳琳保管的”。小孩子的事也許很難說清楚,但這次琳琳真的覺得很納悶:最好的朋友怎么會拿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呢?
困惑二:不想去幼兒園
小新4歲時才上幼兒園,之前一直由家里的奶奶帶著。所以小新對于幼兒園的環(huán)境特別不適應,還是喜歡家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上幼兒園的頭幾天,小新總是哭鼻子,而老師怎么勸也勸不好,就嚇唬小新說:“你再哭就把你扔到樓下去”,還讓其他小朋友一起說小新是個“愛哭精”。結果,小新不但沒有喜歡上幼兒園,反而對于去幼兒園產生了更大的恐懼和抵觸情緒。
困惑三:被大家“孤立”了
林小姐來信訴說了自己的煩惱:“我兒子今年5歲,平時很活潑的,無論在家里和幼兒園都跟小朋友很玩得來,可是前幾天我看見他自己一個人在幼兒園的健身架旁邊發(fā)呆,孤零零地看著其他小朋友,沒跟他們一起玩。我覺得好奇怪,就問他,結果兒子說某某叫別的小朋友不要跟他玩。唉,這么小的孩子就會這一套了?”
困惑四:不擅交際怎么辦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害羞”而困惑,有的小朋友“上廁所都不敢和老師說,平時也是自己一個人躲在一邊玩,別的小朋友找他玩也不搭理”。有的小朋友“很怕生,一有叔叔阿姨逗他,他就哭個不?!薄S械男∨笥衙髅鳌昂荛_朗”,卻“常常一個人,沒人找他玩”。讓家長們很擔心。
一講到懲罰孩子,許多家長就會“談虎色變”,多數(shù)人就會想到大人大喊大叫、孩子大哭大鬧的場面。其實不然,只要你能把握好懲罰的時機和方法,聰明的家長完全可以把懲罰變成教育孩子的一門藝術。
懲罰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家長要學會根據(jù)孩子不同的年齡、性格、不同的環(huán)境和場合采用不同的懲罰方式。
一、從年齡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1、2歲以下的孩子接近家長不想讓他們接近的“禁區(qū)”時,如果家長反復對他們說“這樣做不好!”,但產生不了效果,這時我們可以想方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如可以對他們說“寶貝!快過來,這個玩具可好玩了!”,從而達到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
2、年齡稍大些的孩子,當他們犯錯時,可以通過皺眉、減少買玩具、暫時隔離、語言批評等對其進行教育。
3、對于到了學齡期的孩子,當他們犯錯時,則可以采用減少零用錢、寫信或便條、取消他們喜歡的活動、保持沉默、打手勢等方法進行教育。
二、從性格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1、對淘氣、外向、心理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對他們所采用的懲罰方法可以稍重些。
2、對膽小、內向及有某種神經(jīng)質的孩子,懲罰則要多加小心,應多采用注視、打手勢等動作表情或寫信、留便條、沉默等方式,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從環(huán)境方面來考慮,我們應采取不同的懲罰方法。
人多的場合,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家長最好采用皺眉、打手勢等暗示性的表情或動作,這樣做不但會使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保護,而且他們也能夠比較容易地接受家長的要求。家長當眾批評、責罵孩子的做法應該堅決禁止。
四、家長對孩子實施懲罰時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懲罰要及時。盡可能在孩子發(fā)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對他們進行懲罰。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密切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過去幾天以后,再對他們進行懲罰,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孩子就會摸不著頭腦,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而受罰。2、要罰在明處。對孩子懲罰的時候,要講明道理,同時必須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是因為什么而受罰,但必須要讓他們明白:自己仍然是父母的好孩子,父母仍然愛他。這才是懲罰的真正用意。
3、要充分考慮孩子犯錯的動機。孩子常常是因為“好心”,而辦了“壞事”,因此,家長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孩子是在什么情況下而產生不良行為的。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就對他們進行懲罰,極有可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當孩子口渴時,心里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結果倒水時不小心將水灑了一地。這時如果家長在沒有問明白的情況下
,就對孩子進行批評,不但冤枉了孩子,而且孩子也許以后也就不敢自己嘗試做事情了。反之,如果家長冷靜下來,向孩子問明情況后說:“你想自己做事情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會灑了?!焙⒆拥男那榫蜁潘闪?,不僅會繼續(xù)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還會非常樂意地幫你去做其他家務。因此從原則上來講,只要孩子是因為“好心”而辦了“壞事”,就要先對他們進行表揚,然后再幫他們分析做“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父母執(zhí)罰時意見要一致。在某一家庭成員懲罰孩子時,其他家庭成員切不可當著孩子的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見或做法,即使是正確的意見也要事后說明,否則不但會使家庭成員之間對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還會令家長喪失權威。
5、對孩子要提出積極的建議。家長在懲罰孩子時
“你再調皮,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是很多家長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時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甚至有的家長還故意藏起來,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種行為后,媽媽才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然而,這個被很多家長慣用的招數(shù),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很大傷害,甚至不亞于對孩子體罰。
心理學家認為,家長假裝遺棄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兒童在很小的時候,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他的養(yǎng)育者,這種依戀關系會讓兒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同時,當他們遇到危險,感覺到恐懼的時候,父母的懷抱又會帶給他們撫慰和保護,為他們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孩子在與父母或撫養(yǎng)者的接觸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心理學大量研究表明,依戀關系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xiàn)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wěn)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等表現(xiàn)。
當然,家長并不是真的要拋棄孩子,只是想通過騙孩子來達到讓他聽話的目的。但是,對于不懂事的孩子來講,是無法區(qū)分家長的表面行為與內在動機的。兩歲左右的幼兒,對別人情緒的理解很有限,他們往往通過別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為去認知別人的情緒,而對成人一些復雜的內心體驗難以理解,他們會把爸爸媽媽的離開,當成是真的離開。
因此心理學家建議,在懲罰孩子的時候,也要在保證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將得不償失。
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tài)度還是要鎮(zhèn)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于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洛克《教育漫話》
對于孩子特別的過錯,懲罰也是不能缺少的,關鍵在于把握懲罰的尺度,發(fā)揮處罰的積極作用,防止和消除消極作用。
懲罰的分類
就懲罰實施的主體而言,懲罰可以分為自然懲罰、社會懲罰和父母懲罰。
自然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自然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自然的懲罰。如沒有記住父母的教導,被火燒傷、被水燙傷,都屬于自然性懲罰。天氣太冷而不愿多穿衣服所導致的挨凍,過分挑食或不認真吃飯要挨餓,都屬于自然性懲罰。
社會懲罰是指孩子因為違犯社會規(guī)則而受到的來自社會的懲罰。如打碎鄰居家的玻璃要賠償,或者要為鄰居更換;弄壞伙伴的玩具,要向伙伴道歉并賠償;都屬于社會懲罰。
父母懲罰是指孩子不聽父母的教導而導致過錯,特別是任性、堅持過錯時,受到的是來自父母的懲罰。
有些懲罰是不能選擇的。但從孩子的教育來說,應該自然懲罰優(yōu)先、社會懲罰次之、父母懲罰最后。因為自然懲罰會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感受到父母教導的意義。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圍內、不給孩子留下身心遺憾,自然懲罰對于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社會懲罰會讓孩子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在接受社會懲罰的過程中孩子知道,父母和自己是利益共同體,要共同承受過錯的責任,這對形成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并遵循社會規(guī)則,乃至成年后遵紀守法,都是有益的。從客觀上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最難掌握的。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免受自然懲罰和社會懲罰,因此是需要的。但一旦過分、方法不當,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的誤解,形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對抗。懲罰過多,還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形成自卑感和無能感,失去主動性、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動機。而如何懲罰孩子,也是令父母十分頭疼的問題。
就父母懲罰的動機來說,懲罰應該分為以懲為主、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和以罰為主、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無意過錯,應該實施以彌補過錯后果為目的的懲罰。
對于特別嚴重的有意過錯,應該實施以促使孩子有深刻記憶為目的的懲罰。
父母懲罰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包括“關愛撤出”、“權力維護”的成分。
關愛撤出是指失去父母關愛、以及由此失去特權,如沒收兒童的玩具或糖果,取消帶他們去看電影的計劃。
權力維護是指運用父母的權力,讓兒童引起注意、停止過失舉動。在這些活動中,維護父母的權力。
在使用懲罰時,要有口頭言語的伴隨,讓兒童知道行為的后果。這些言語既有警告性后果,“你要如果,我就……”,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的憤怒。也要有關愛性的后果提示,“你如果這樣做,就會……”,體現(xiàn)父母對過錯行為可能造成的傷害對孩子的關心。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從認知和情感上影響兒童。
以下方法供家長參考:
語言批評。當孩子犯有與同伴吵架、搶奪玩具等不良行為時,家長要先放下手邊的工作,走到孩子身旁,讓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關注他;然后詢問孩子爭執(zhí)、吵架的原因,并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他們講述自己行為的過程,往往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并且會越說聲音越小。因此,父母耐心聽孩子的講述,既是尊重的表現(xiàn),也是教育的過程。等孩子講完以后
在寶寶上幼兒園的前期,家長最好提前給孩子進行預熱。以免寶寶上幼兒園之后出現(xiàn)很不適應的情況。家長可以帶寶寶參觀幼兒園,可以讓老師進行家訪等等。
專家分析:“孩子往往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教室里有一個孩子哭,其他的孩子也會跟著一起哭。一般而言,一個班級里大約有20多個孩子、3位老師,如果初入園班里有不少孩子不適應的話,老師將無法周到地照顧好每個孩子?!?/p>
多數(shù)家長希望,能讓寶寶在正式入園前,到幼兒園里有一個短暫的適應過渡期,以解決每年開學時的“入園不適應”問題。屆時,寶寶不必再為初入園所不適應而大哭大鬧,不能馬上適應集體生活而產生負面影響。
“入園不適應”不是小問題
“每年9月開學,都會有寶寶出現(xiàn)‘入園不適應癥’。初次入園時,由于周邊環(huán)境陌生,往往會產生恐懼感和無助感,從而整天大哭大鬧、吵著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現(xiàn)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睂<艺f:“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方面不利于孩子本身的健康發(fā)展,使孩子對幼兒園產生抗拒心理;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長看著也會比較心疼,甚至產生轉園想法,使得一些幼兒園的正常運作也可能受到影響,從而增大老師的工作難度?!?/p>
專家分析:“孩子往往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教室里有一個孩子哭,其他的孩子也會跟著一起哭。一般而言,一個班級里大約有20多個孩子、3位老師,如果初入園班里有不少孩子不適應的話,老師將無法周到地照顧好每個孩子?!?/p>
特殊階段有特殊安排
在實行春季入園的幼兒園中,不少幼兒園安排了老師家訪、寶寶和家長提前入園做半日親子活動等適應課程?!凹以L是幼教工作最重要的一步。寶寶在自己的家中初次見到老師,會感覺老師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樣,比較容易產生親切感,容易和老師熟悉、溝通。之后,家長還可以帶寶寶到幼兒園熟悉環(huán)境,參觀幼兒園教室、臥室和活動室等各種場地,在幼兒園停留一兩個小時。在這樣的三四天‘游玩’后,幼兒園還可以安排寶寶在園內吃完午飯以后再回家,借此讓寶寶熟悉幼兒園的杯子、碟子等個人用具的位置,適應幼兒園內的集體生活規(guī)律,并且看懂幼兒園里的各類標記?!睂<医榻B。
除了家訪和適應性的親子活動外,也可以把寶寶喜歡的智能游戲、戶外活動和互動交流穿插安排在整個適應階段的課程中。不少園長還建議,初入幼兒園的寶寶可以先在園內每天呆半天,并讓寶寶在幼兒園里睡午覺,培養(yǎng)他在新環(huán)境里獨自睡覺的膽量;等到逐步適應后,就可安排在幼兒園里度過一整天。在漸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再不會發(fā)生哭鬧的現(xiàn)象了。
提前分批入園效果好
提前分批入園,對寶寶適應新環(huán)境確實有效。有些家長一開始不放心孩子,但不少幼兒園還每天用數(shù)碼照片、錄像拍攝,在放學時播放給家長看;或通過幼兒園監(jiān)控系統(tǒng),讓家長也能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段時間后,孩子情緒正常了,家長也更安心了。
“去年暑假,幼兒園開始對孩子分批提前入園,事實證明,不僅寶寶喜歡,而且家長放心。據(jù)統(tǒng)計,小班和托班總共100多名寶寶,從7月開始就六七個孩子為一批,分批入園,每個老師負責兩三個孩子。適應期為一周;每過一周后,就安排另一批孩子進園,同時讓已經(jīng)適應的孩子起帶頭作用,“大帶小”讓更多孩子適應初入園。一整套新方法試行下來,往年大哭大鬧的情況明顯減少,孩子也就容易安靜。今年,我們將按計劃繼續(xù)進行?!蓖鯃@長表示。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懲罰”孩子也有智慧》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小細節(jié)也有大智慧天氣很好,我負責衛(wèi)生xx爸負責與xx玩耍。 這天他們爺倆就玩起來“水中撈豆”的小游戲?!八袚贫埂笔莤x想出來的。 天較冷,不想讓xx玩水與我一起搞衛(wèi)生,xx爸說,xx,我想做游...
有很多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里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么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后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媽媽再打,他也要堅...
懲罰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只有擁有了懲罰的智慧,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1.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
我們班的一個小男孩,他調皮搗蛋,總是讓我們老師頭疼。上課不認真聽講,總是轉身和后面的小朋友講話,我剛說過他,還不到一分鐘又繼續(xù);中午吃飯時,其他小朋友總是吃得又快又干凈,可是他卻邊吃邊玩,而且桌子上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