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筆記。
俗話說,手中無網看魚跳。。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幼兒園教師經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一般指可供參考作為根據的材料。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幼師資料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健康促進》,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近些年來,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一直備受關注。1995年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上海市3055名小學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的(SCL—90)量表測試調查結果為: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的心理癥狀,2%較為嚴重,其余有輕度心理癥狀。[1]2002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內168所城鄉(xiāng)中小學(包括幼兒園)的2292名教師進行的檢測結果為: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今年九月,浙江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研究課題組對余姚市2023名教師(包括幼兒園)進行的檢測結果為:52.1%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3.24%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65%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5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最近也有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教師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常模,特別是敵對性、抑郁兩項存在問題少于常模,但在強迫、偏執(zhí)、孽待、人際關系等方面,幼兒教師存在的問題比較常見。[2]
由于調查標準、內容以及調查對象的地域性差異等問題,各地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結果不盡相同。如不及時調整與疏導,勢必影響幼兒園保教質量和幼兒的健康成長,影響幼兒教育的健康發(fā)展。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基本問題
1、心理健康的含義
據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不僅指沒有心理疾病或變態(tài),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還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fā)揮,亦即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將個人心境發(fā)揮最佳狀態(tài)。[3]心理健康是一個協調內外統(tǒng)一并使之適應和發(fā)展的過程。
2、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的認識
幼兒教師作為大眾群體的一員,其心理健康標準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標準在結構上具有一致性。當然,在考慮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時,除了要符合大眾心理健康標準外,還應考慮幼兒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以下幾個基本問題應進一步澄清。
一是幼兒教師心理狀況能否區(qū)分為健康與不健康兩種狀態(tài)。目前,多數關于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都報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兒教師人數比例,如上文的48%、51.23%、52.1%等,這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幼兒教師群體按心理健康與否可以區(qū)分為兩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個結構復雜,處于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動態(tài)系統(tǒng),每個人的心理都會在各個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處于優(yōu)勢狀態(tài),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較為薄弱。心理狀態(tài)具有層次性和一定的維度,我們很難用健康或者不健康來說明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個相對概念,每個人的狀況都位于從不健康到健康這個連續(xù)體的某個位置,可能距離健康狀態(tài)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狀態(tài)更近一些。處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態(tài)的人只是少數。對于幼兒教師這個群體來說,檢測出心理問題的教師,只是心理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出了問題,他們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對其不能全盤否定;同時,應該意識到沒有檢測出心理問題的幼兒教師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兩名幼兒教師的量表得分僅相差一分,我們不能把一名幼兒教師劃在健康教師的范圍內,而把另一名幼兒教師劃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圍內。顯然,這種劃分不盡科學、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時,應避免把教師斷然分成“健康”與“不健康”兩個群體。關鍵是及時發(fā)現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有效地對其進行疏導和調節(jié)。
二是幼兒教師所表現出的心理與行為不適應現象能否都可稱之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幼兒教師作為社會的人,在與環(huán)境互動中會表現出適應與不適應。有些不適應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適應可能是特制性的。例如,在績效評估時,或是在優(yōu)質課評比的一段時間內,幼兒教師會表現出焦慮,這種焦慮可能會隨時間和情境變化而減弱或消失,這稱之為情境性的;若焦慮不因時間和情景改變而邊,則稱之為特質性的。目前有關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所采用的自評量表,大多為狀態(tài)量表,即要求教師根據最近一周內的個人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自我評定,如“最近一周我時常感到焦慮?!笨梢姡勘眍}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測者接受測驗前某一段區(qū)分問題的性質是情境性的還是特質的。因此,在判斷幼兒教師心理是否健康時,對哪些現象是幼兒教師暫時的心理狀態(tài)、哪些現象是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表現、哪些是正常問題、哪些是異常問題進行區(qū)分是必要的。對狀態(tài)性的問題應及時干預,以免轉化為特質性問題。對具有人格特質問題的幼兒教師應做好有效的監(jiān)控,而不是簡單將其歸入心理異常的群體。
三是幼兒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職業(yè)道德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職業(yè)行為和活動中的特殊表現,是從業(yè)人員在職業(yè)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應當具備的道德觀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質在道德行為上的具體表現。[4]幼兒教師職業(yè)道德是整個社會廣泛認同的也是處于教師職位的社會成員必須達到的標準,是對幼兒教師行為的規(guī)范。2005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頒布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中就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yè)、熱愛幼兒、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顯然,職業(yè)道德具有社會評價意義,是社會,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教師行為的要求和規(guī)范。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師個體的適應與發(fā)展的涉及教師認知、情緒、自我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認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勤于幼教工作,熱愛幼兒教育;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正確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獨創(chuàng)性;在幼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實地感受情緒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也有研究者認為,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夠從心理上正確認識自己,積極認同、接納自己的幼兒教師身份;愛教、敬業(yè)、勤奮,能較好地適應幼教工作的職業(yè)環(huán)境;熱情、關心、隨和,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特別是師幼關系;積極、樂觀、自制、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能較好地協調與控制情緒;理智、連貫、公正、行為合理。[5]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強調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自我調節(jié),有水平高低之分而無“好”與“壞”、“是”與“非”之分。
當然,職業(yè)道德與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聯系,幼兒教師職業(yè)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礎而形成發(fā)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幼兒教師良好職業(yè)道德的前提條件,而良好職業(yè)道德也是幼兒教師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幼兒教師心理健康是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與自我調節(jié),其影響因素涉及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兒教師個體要維護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個體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社會與組織要能夠為個體發(fā)展創(chuàng)設健康和諧的環(huán)境?;诖?,我認為,就幼兒教師這個群體而言,影響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幼教改革中的現實壓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頒布,在當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滾滾浪潮,《綱要》對幼兒教師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時提出了新的期望與挑戰(zhàn)。教師已從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轉變?yōu)橛變簩W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課程的共同開發(fā)者,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角色承擔能力,需要相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必須成為學習者、研究者。無論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考慮,還是為了符合國家對教師的要求,幼兒教師必須為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理論水平,參加各種業(yè)務學習、展開各種課題研究,為自己的學歷提升,參加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培訓,“學無止境”對幼兒教師來講,恐怕體會尤為深刻。從具有中專學歷的幼師生向大專、本科學歷邁進,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兒教師自己才能體會到。更有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門、課程搖擺不定等問題,使得幼兒教師無所適叢,,處于迷茫狀態(tài)。而“班級人數太多”、“活動場地太小”、“設備材料不足”、“新舊觀念制約”等狀況,還有面臨的職評問題、考評問題以及來自自身的情感問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等等,凡此種種,幼兒教師身上的壓力遠遠超出其他職業(yè)者的壓力。
2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
青年幼兒教師由于踏上工作崗位不久,往往對自己的崗位、對兒童、對家長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與家長摩擦、教師摩擦等就會感到灰心、失意,出現心理問題;而中年幼兒教師面對日漸增長的年齡,感嘆: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裝扮的小兔不再可愛,孩子們對自己的喜歡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產生悲哀感;骨干教師們,面對年輕教師的脫穎而出,為了維護自己曾得到的榮譽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成為心理壓力。而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造就了教師職業(yè)的崇高,吐絲的春蠶,燃燒的蠟燭、多少都意味著犧牲,頗帶悲壯色彩。
3工作上不斷磨難的困擾
幼兒教師其職業(yè)的特殊在于所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由于孩子年齡小,有加之獨生子女倍受父母關注、疼愛,面對班級中30多名幼兒,以及身后的家長,幼兒教師往往感到一種重要的社會責任賦予雙肩,很多幼兒教師把幼兒能不能得到發(fā)展的責任歸咎于自己,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而有些幼兒園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開設各類興趣班,周六班、加時班,使教師們始終處于疲憊的狀態(tài)。有些幼兒園,嘗試開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但又考慮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師承擔20—25名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師從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轉盤,始終處于連軸狀態(tài),日復一日這些教師身心疲憊,且對工作產生厭倦感。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對幼教事業(yè)極不重視,運用承包、拍賣等方式把幼兒園推向市場,使幼兒教師感到工作不穩(wěn)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園長們,不僅要為園保教質量的提升而煩惱,更要為幼兒園的生存問題、資金問題而苦惱。
4不良人際關系的刺激
幼兒教師往往都是女性,她們有著共同的弱點:情緒容易波動,從眾心理較強;注意領導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會為一點小事嘮叨不休等,這些弱點集中于一個群體中,就會造成教師之間較難相處,而“你上我下”、“擇優(yōu)上崗”、“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使教師之間的關系復雜得多。同時之間關系變化的這種負面效應,無疑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三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促進
促進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tǒng)過程,需要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和教師個體層面入手,綜合各種因素,創(chuàng)設和諧發(fā)展的組織氛圍,進而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1注重引導,變壓力為動力
時代的發(fā)展使教育的功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面對這些挑戰(zhàn),幼兒教師要積極應對。幼兒園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學習培養(yǎng)機會,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注重業(yè)務提高的同時,更要重視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教育,使教師意識到,幼兒教育工作是一種承擔著社會責任的專業(yè)性的職業(yè),從而,能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敬業(yè)精神和專業(yè)素質,并一自己職業(yè)的社會價值和專業(yè)獨特性而自豪。紅燭、春蠶的奉獻精神固然可貴,更應該看到奉獻的同時,教師的自我價值得到了實現。
2給與機會,達到自我實現
作為園長,管理者,要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把教師看承幼兒園未來發(fā)展的生命線,樹立“為教師發(fā)展服務”的管理思想,設法創(chuàng)造每位教師“自我實現”的機會,讓每位教師獲得成功,獲得自信。園長要有博愛精神,心理裝著每位教職工,與每位教師坦誠相件見,平等對話。面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多一點引導鼓勵,少一點批評、指責;多一點率先示范,少一點空洞說教,讓每位教師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3優(yōu)化組合,提高工作效益
在一個幼兒園中,教師水平參差不齊是客觀存在的。有許多人認為,幼兒園的教師應該年輕為好,因為年輕教師,充滿著活力;孩子亦喜歡年輕、漂亮的教師。其實,老教師的保教經驗,尤其是對孩子生活上的細微照顧,這是年輕教師所不具備的,因此,園長在考慮班級教師組合時,要注意學歷、年齡、個性等方面的合理、良性組合,讓有經驗的老教師帶剛畢業(yè)的青年教師,在青年教師的班上配有經驗的保育員,這樣可以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形成一個團結和諧、心情舒暢的群體,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挖掘最大的能量。
4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給教師一份溫馨
幼兒園要注重情感管理,建立民主、寬松的管理環(huán)境,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同時充分發(fā)揮工會、團支部、黨組織的作用,組織教師開展有益身心的活動,在每位教師生日時,送上一份祝福,幫助解決由生育、子女入學、住房等一系列問題所帶來的后顧之憂,使她們安心工作。園長要真誠面對教師,創(chuàng)造機會讓教師參與幼兒園的民主管理,讓教師敢于說話,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讓主人翁精神根植于每位教師的心中。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如何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么?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下面就這些問題作一些闡述。
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wèi)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fā)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wěn)定的。不經常發(fā)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wěn),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欲較強。喜歡提問題并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于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愿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導讀: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標準大致有如下幾方面: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著、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這也屬于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并非心理疾玻良好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fā)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正常的心理素質無過分畏懼、驚恐、焦慮表現,喜怒哀樂表諸于色,活潑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反之,常常表現出過度恐懼、多動態(tài)癥、強迫癥、狐獨癥、憂郁癥以及偏執(zhí)傾向等,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并非良好。
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尤其是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會顯得好奇興奮、念念不忘。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顯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問題。
善于與人交往善于與同齡人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能與人平等、友好、和諧地相處,無猜忌,無嚴重的嫉妒心理,無明顯的凌弱欺小行為等。
導讀:對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測量最好通過父母或者照看者來實施;其測量標準,通常也應該從統(tǒng)計的角度來確立。也就是說,判斷一個嬰兒或者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達到大多數嬰幼兒相應年齡段所具有的那種心理發(fā)展水平。
嬰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初期。在這一時期,人的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點是各個方面都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其主要任務為動作、語言、認知和情緒的發(fā)展。作為評估嬰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自然也應該充分反映這一特點。由于嬰幼兒的語言和自我感知能力還處在形成當中,他們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的內心體驗,因此,對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測量最好通過父母或者照看者來實施;其測量標準,通常也應該從統(tǒng)計的角度來確立。也就是說,判斷一個嬰兒或者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達到大多數嬰幼兒相應年齡段所具有的那種心理發(fā)展水平。
(一)動作發(fā)展
嬰幼兒的動作包括軀體大動作和手指精細動作。剛出生的新生兒(滿月后至一歲止一般稱為嬰兒)應具有一些簡單的動作反射。嬰兒應會吮吸塞入口中的奶頭,轉向觸接嘴角的物體,握緊放在手掌上的東西。滿20天時,俯臥著的嬰兒應可把頭平舉起來;足月時,嬰兒憑借自身的力量應可移動所躺的位置;4個月時,嬰兒借助支撐應可坐1分鐘;9個月時,嬰兒應能獨自坐起來,借助支撐可站起來;10個月時,嬰兒應能用手和膝爬行;11個月時應能獨自站立;12個月時應能由別人拉著走;13個月時應能獨立行走;18個月時應能獨自爬樓梯。到兩歲時,幼兒應能從地板上拾起一個物體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語言發(fā)展
新生兒最初的語言是哭聲。一個新生兒應能通過哭聲,向成人表達其饑餓、排泄、疼痛或身體不舒服。大約從第4個月起,嬰兒應開始咿呀學語,把聲母和韻母連結成一串音節(jié),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語言,他們說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即mama、baba、dada、gagaga等。到接近第12個月時,嬰兒一般應可理解性地使用“媽媽”——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同時也是句子。到18個月左右,嬰兒應能說出雙詞句,如“媽媽水”、“吃蛋蛋”等。從第18個月到24個月,嬰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應有迅速的發(fā)展。他們將開始使用由3個詞或3個以上詞組成的短語或句子。這時,他們的詞匯量應從約20個迅速擴大到300個以上。就在兩到3歲的期間,幼兒(從滿1歲起到6歲止,習慣上稱為幼兒)應具有使用各種基本類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將進入關鍵期。在這段時期,幼兒通過游戲、學習、勞動等活動,迅速發(fā)展其語言表達能力。他的語音應迅速變得準確,而且,在沒有任何人專門教授的情況下奇跡般地掌握母語的語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語。
(三)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新生兒的學習只局限在一些條件反射上,如巴賓斯基反射,即當嬰兒的腳底受到輕輕拍擊時,大腳趾伸展,其他腳趾呈扇型展開。到了4個月左右,嬰兒應表現出越來越“聰明”的行為。他應該會對一切人,甚至對物體發(fā)出微笑;能把來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結合起來,如把愉快的臉和愉快的聲音聯系起來,把憤怒的臉同憤怒的聲音聯系起來。在出生后7至12個月之間,嬰兒應能認識他們以前看見過的刺激,即記憶的形成,從而能意識到在物體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種獨立分離的現象,如物體和人會消失不見,又會重新出現。
到兩歲的時候,幼兒應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來描繪出自己的體驗。例如,當通向某一目標的道路受阻或改變了,幼兒就會去尋找新的路線。這是一種心理符號的控制和理解活動,它使得幼兒能以可預見的、一致的、可調節(jié)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來作出行動。這用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前概念思維。前概念思維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大約在2到4歲之間),通過同化與順應的作用,幼兒直覺思維便會接著發(fā)展起來。這時,幼兒的年齡大體在4至6歲之間。
(四)社會性和情緒的發(fā)展
通過學習社會生存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發(fā)展
自己的社會性,以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人的這種社會化過程既是兒童通過加入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系統(tǒng)的途徑以掌握社會經驗的過程,同時也是他們對社會關系系統(tǒng)的積極再現的過程。社會化是貫通人的一生的連續(xù)過程。
人在嬰幼兒期,需要獲得吸引父母注意力的社會生活方式;對同輩和成年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這種個人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體驗,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消極的情緒情感,如喜、怒、哀、樂等;帶領、跟隨同輩人,與他們合作和競爭;對成就有自豪感;從事角色扮演等活動。為此,他們應具備必需的先天生理素質,以便能在出生后的1個月內就能對說話聲有反應,對人臉特別注意。到2個月左右,嬰兒應開始對人發(fā)出社會性微笑,即當照料者親近他或滿足某種需求時而發(fā)出的微笑(這跟與生俱來的嘴部笑容行為是不同的)。到第4個月時應能產生認生感,即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半年后,嬰兒應能明顯地顯示出依戀環(huán)境中特定人物的跡象,其首要的依戀目標通常是照料他的母親。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到滿1歲時將達到第1個高峰,這個時候母親的出現會給嬰兒帶來很大的安全感。與此同時,父親如果親近嬰兒,關注嬰兒發(fā)出的信號并給予照料,嬰兒對父親的依戀感也應能牢固地建立起來。到2歲時,有違拗、違抗照看者要求和指揮別人的現象發(fā)生,其情緒表達形式應表現出多樣化,并且能夠學會關心和愛護其他兒童,開展社會性游戲活動,具有移情能力。在3至6歲期間,幼兒應開始形成道德情感和標準,并建立同伴關系。
導讀:關注幼兒這一時期心理活動的發(fā)展,意義十分重要。
一個嬰兒在出生后的第6個月就會有選擇性地微笑。8個月時會害怕陌生人,與母親的短暫分離會引起焦躁不安,這表示嬰兒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活動。嬰幼兒對父母在感情上的依賴貫穿于他早期的全部生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潛在的影響。一周歲的幼兒已與母親建立了緊密而牢固的聯系。與父親及其他關系親近的人也有了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記憶力、想象力、思考能力逐步形成雛型。對事物好奇心增強,模仿能力迅速增長,已經初步具備喜怒哀樂的情感活動,在此期間幼兒的情緒是很不穩(wěn)定的,對事物也沒有對錯的辨別能力。這是一個人各種心理特征形成雛型的階段。這一時期,幼兒如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會對他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有極大的幫助。如引導不當,則可能發(fā)展成一個有各種心理問題的人。關注幼兒這一時期心理活動的發(fā)展,意義十分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十分重要的。1-2周歲的幼兒沒有辨別事物對錯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該做。要鼓勵孩子去探索,做對的要給予言語的鼓勵,做錯的要講明道理,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從頭再來,直到把事情做好為止。對孩子合理的要求要盡量去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堅決拒絕。一切順從孩子的意愿、溺愛或粗暴苛求部會對孩子的心理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對幼兒耐心地講道理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幼兒雖然對父母講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步明白這些道理。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很有好處,在孩子長久后,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孩子會不自覺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另外,父母對孩子從小就要講信用,答應了的事,一定要兌現,不答應的事就一定不去做。這樣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會有威信,在以后的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
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在社會中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因此關注幼兒的心理發(fā)育,對其一生都有重要意義。
導讀: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可是生活中孩子的心理總是很容易出問題。于是,平日里家長要謹小慎微,從各方面培養(yǎng)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yǎng)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夸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夸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wěn),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huán)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幼師資料《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及健康促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心理健康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