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的讀書筆記。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需要互相包容,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也許下面的“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病根在哪”正合你意!相信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容!
學前教育“小學化”以及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是中國的教育之痛,也是中國的教育之病。病根在于不了解兒童教育的現(xiàn)代立場和現(xiàn)代觀念,在于違背兒童教育的現(xiàn)代立場和現(xiàn)代觀念而不自知。
由于缺少對兒童世界的深入研究和科學認識,中國的教育概念還停留在“教”知識、道德、技能的層次上,即從外部向兒童填輸大量信息,這其實也是西 方傳統(tǒng)教育的原貌。傳統(tǒng)教育是教材本位的,想方設法通過教材將大量信息灌輸給兒童,因而兒童顯得知識廣博。但它犧牲的是,兒童在其表現(xiàn)天性的生活中才能真 正實現(xiàn)的成長。
不過,傳統(tǒng)教育讓兒童顯出基礎知識扎實的表象,一直也在誘惑著現(xiàn)代社會和現(xiàn)代教育。每當看到有些美國人艷羨中國的基礎教育如此“扎實”而發(fā)起辯 論的時候,許多中國人便對自己的基礎教育倍增信心,因而中國的教育改革便相應多了一份阻力。但是,美國國會和社會無論怎么辯論,都還是以兒童為本位、為中 心毫不動搖。他們的教育立場其實也是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不可能撼動的。
在中國社會、中國文化的主流背后,暗藏著些許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教育觀念。先秦時期的《學記》中有“禁于未發(fā)”的觀點,其實是說兒童的發(fā)展尚未 到位時,相應的教育是不能登場的。這是相當“現(xiàn)代”的教育觀念,是一種主張等待的“消極教育”主張,是教育尊重兒童發(fā)展并以兒童發(fā)展為教育前提的觀念。
中國的民間也有很“現(xiàn)代”的教育觀念。目不識丁的老太太談論孫輩什么年齡入學,她們會愛憐地說:讓他“老傍老傍(江蘇省豐縣方言,就是再等等,讓其悠然自在地再生長一段時間,直到充分成熟,多用于修辭瓜果、莊稼的成長),晚個年把再上學吧?!?/p>
這些老人的觀點很了不起,她們的教育觀點可能并不自覺和系統(tǒng),但卻暗合了盧梭的“消極教育”思想,這種思想就是目前整個西方發(fā)達國家處于主導地 位的“兒童本位”或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觀念。這種現(xiàn)代立場是尊崇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尊重兒童的生活和世界;這種現(xiàn)代觀念是教育即自然發(fā) 展,或教育即生長,是盧梭所說的“消極教育”。
反對傳統(tǒng)的教材中心,將教育的重心從教材或知識轉移到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世界;強調教育適應兒童成長的自然節(jié)奏和速度;尊重兒童的天性、本能、 興趣和需要;課程設計和內容主要是為了兒童天性的自我表現(xiàn)和潛能表達,盡可能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本能、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 同時將教育作為社會改造和國際競爭最有效的工具。
兒童本位的迷人魅力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尊重兒童的天性并幫助其充分表達,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天之予人者”即人與生俱來的最為珍貴的天性資源,最 大限度地保護了個體的創(chuàng)新精神。所以,一旦兒童教育的現(xiàn)代立場和現(xiàn)代觀念成為某個國家的教育理論核心和教育制度基礎,這個國家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并因而擁 有國內各民族每個個體的最珍貴的天賦資源,每個個體就能相應得到比較充分的發(fā)展,從而這個國家就可以將自己的子弟培養(yǎng)成現(xiàn)代人才和現(xiàn)代公民。
在西方,隨著兒童教育的現(xiàn)代立場和現(xiàn)代觀念的生成和成熟,反過來對西方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反哺,為西方社會提供了現(xiàn)代人才。從這一角度來看,說教育就是生產力,毫不夸張。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把早期教育的任務僅僅理解為早期智力開發(fā)。這種想法在當前學齡前兒童家長中很普遍。幼兒期是需要進行智力的啟蒙,但家長也要認識到學齡前階段不僅是智力啟蒙的大好時機,更是道德、性格發(fā)展的大好時機。錯過了智力啟蒙的大好時機,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fā)展;錯過了道德啟蒙的大好時機,錯過了性格發(fā)展的大好時機,則會給孩子的發(fā)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輕信社會上炒作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種十分片面的教育觀念。孩子是要夸獎的,但有個前提,孩子真的有值得夸獎的地方。如果孩子沒有值得夸獎的地方,家長也要"無中生有""無限夸大"地夸獎,那是在"哄小孩"。因為這些弱者尚缺乏自信心,同時缺乏自我評價能力,所以需要大人"哄"。而對于正常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具備了自我評價能力,再用這種"哄"的方法教育孩子,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依照"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觀點,家長只能一味地夸獎孩子的優(yōu)點,而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一味地寬容或原諒,從不客觀批評、及時指正。久而久之,在這種氛圍中生活的孩子便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們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自己是個"完人"。他們一旦進入社會,便會很不適應,因為社會生活中,你有優(yōu)點或長處,人們會給予肯定和表揚;有缺點或不足,便會受到否定或批評。
夸獎的確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但即使是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不看對象,不針對實際,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好的教育方法用得過濫,也會產生副作用的。
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教育,正確的方法還是該表揚就表揚,該批評就批評,要以表揚、肯定為主,批評為輔,批評時注意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
當然,對于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或殘疾孩子,可以多肯定或表揚,少些批評或否定;同樣,對那些過于自信、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孩子,就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批評得嚴厲一些。
過于要強將適得其反。要強是好事,但中國有句成語叫"過猶不及"。一點也不要強,不思進取,那是消極的,要不得;但過于要強,就會使自己陷入絕境。我熱切地希望家長們能夠解放自己,也解放自己的孩子。要不然的話,家長的"高壓"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那可就后悔莫及了。
這些年,在大城市上小學變得越來越難,本應該寓教于樂、輕松自在的幼兒園出現(xiàn)了"小學化"的傾向。家長們也是帶著小朋友投身各種輔導班、特長班之中。有專家指出,從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講,要謹慎看待這種"學前教育義務化"。
■ “剝奪想象力”的幼兒園教育
而在美國,40多年前的一起案子則對幼兒園教育影響深遠。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一位母親給3歲的女兒買回了生日蛋糕,當媽媽取下蛋糕上的櫻桃時,女兒指著原來鑲嵌櫻桃的凹陷處不斷喊叫英文字母"o"。事后,這位母親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類似的"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而自從幼兒園教她26個字母后,孩子便失去了這種能力。這位母親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這樣的事情在中國聽起來可能有些難以置信,但是在美國,最后這位母親竟然勝訴了。
■ 結構型的知識教育和放養(yǎng)型教育
隨著全球的經濟市場的競爭,使一貫具有滿足感的美國民眾開始感受到了壓力,于是對上幼兒園孩子的壓力也開始增大。許多幼兒園5歲的兒童的生活也就因此開始改變了,原來的無憂無慮、天真爛漫自由的童年,開始攙入了基本的數(shù)學和識字的內容與有結構性的教育。有的甚至還留家庭作業(yè)以及進行考試。30年前美國的幼兒園的孩子當中只有5%的會識字算術,十年間比例上升到30%,近期的統(tǒng)計顯示90%的幼兒園的孩子會識字以及做簡單的算術。兒童教育部門對5歲的孩子開始接受有結構性的教育,表示是最佳時機,因為根據(jù)孩子們的大腦組織的生長和發(fā)展,在這個年齡對接受有結構性的知識是最敏感的時期,所以對孩子今后的記憶和邏輯思維有正面的幫助。
但是兒童健康與心理部門則反對,他們認為這個時期培訓孩子接受結構型的知識教育限制了孩子從社會當中獨立思考和攝取知識的能力,對孩子今后社交能力和做獨立決定能力都會造成傷害,從家長的角度也反映不一,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夠在學校中學習成績優(yōu)異,所以希望孩子能夠在幼兒園就開始接受早期教育,于是就為孩子專門選擇有教育課程的幼兒園。但是也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年齡更成熟的時期再開始接受有結構性的教育,于是堅持讓孩子到不推進任何教育的幼兒園去,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兩種不同的培養(yǎng)機會,就在一個星期之內安排一兩天到傳統(tǒng)幼兒園,無憂無慮的玩耍,另外一兩天再有教育課程的幼兒園去認真的學習。
國內那些試圖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希望孩子能早點學小學課程,但是早開花不一定早結果。加拿大早教專家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fā)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時期,如果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shù),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甚至智力發(fā)展。
■ 各國早期教育的觀點
而韓國的教育學家則主張讓孩子慢慢長大,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開始學習,先觀察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時,在后面輕輕推他一把即可。此外,要多讓孩子接觸無所不包的大自然。
德國的家長和幼兒園的做法是通過簡單的數(shù)字類游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培養(yǎng)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德國幼兒園的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不分班,不同年齡的孩子混合在一起,這樣孩子們可以學會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相處,學會不分大小平等對待,網上有人說,德國禁止學前教育,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德國所禁止的實際上是帝國時期的那種收費高昂的貴族學前班。德國幼兒園不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前教育,不注重技能型的特長教育,而是讓孩子在寓教于樂中學會一些生活的基本嘗試和簡單的社會規(guī)則。
在幼兒園里,老師也會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尤其會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簡單的小玩具、小作品之類的東西,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而且經常會讓他們把自己做的東西帶回家送給父母,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快樂。除此之外,幼兒園也會經常組織一些戶外的參觀活動,比如說參觀巧克力博物館,讓他們知道自己平時吃的巧克力是怎么產生的,既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又學到了知識。德國幼兒園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臟”,加引號的,平時孩子們非常的規(guī)整,比如說玩具玩完之后一定要放回原處,衣服和帽子要掛在指定的位置,但是孩子們在動手的時候,比如說畫畫,就會把自己抹成一只小花貓,尤其是戶外活動,但凡天氣允許都會讓孩子們在外面玩耍,又是沙子,又是土,一個個又都成了小泥猴,總之德國幼兒教育歸納起來就是順其自然,秉承天性、合理引導寓教于樂。
中國的一些家長帶著孩子投身各種輔導班、特長班,其實,家長累,孩子更累,小小年齡就有了厭學情緒。而澳大利亞的幼兒園主張--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玩好。
澳大利亞幼兒園里的孩子們學業(yè)壓力非常的小,平時主要的任務就是玩,甚至小學低年級同樣也被澳大利亞人視為是幼兒園的延續(xù),因此平時回家也沒有什么作業(yè),孩子在幼兒園里玩好很重要,在玩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的也會獲得一定的知識,但是任何的幼兒園都不會像小學、中學那樣為了獲取特定的知識而制定教學大綱。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加快發(fā)展學前教育,公辦民辦并舉,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抓緊解決學前兒童“入園難”問題。這是此問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充分說明了我國政府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決問題的決心。在我們的鄰國韓國,學前教育問題,也正成為許多年輕父母的一大“心病”,讓我們看看韓國政府是如何應對這一難題的。
本報駐首爾記者王剛
“天價”幼兒園盛行普通家庭不堪重負
在韓國,教育費與醫(yī)療費是最讓普通民眾感到有經濟負擔的兩項支出,特別是高價教育費,已經成為影響韓國國民幸福指數(shù)的重要原因。韓聯(lián)社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很多韓國小孩,從出生到入學前共需7000萬韓元到8000萬韓元教育費,包括幼兒園、各種學前班、藝術體能教育等費用。
根據(jù)韓國《朝鮮日報》3月3日的報道,首爾市的上班族崔某希望送自己3歲的兒子入園,遂到離家不遠的某大學附屬幼兒園咨詢。在問及費用時,崔某得到的答復令人吃驚。幼兒園方面要求入園至少3個月,總入園費高達176萬韓元(約相當于人民幣1萬余元),此外,包括購買文具、書包在內,還要收取45萬韓元(約相當于人民幣2600余元)的其他費用。
崔某表示:“該幼兒園雖然有些名氣,但確實太貴了,孩子每天只在幼兒園待5、6個小時,但各種入園費、學費、美術課費等加起來,半年的費用可達450萬韓元(約相當于人民幣2.6萬余元)以上,實在是上不起啊”。
該報的調查還顯示:某大學附屬幼兒園6個月的學費(包含放學后附加一節(jié)課)約為406萬韓元,這比該大學一學期(半年)的學費(352萬韓元)還要貴。附近另外一所大學,每年的學費也不過417萬韓元,也就是說幼兒園費是大學學費的兩倍。
根據(jù)韓國《中央日報》的報道,近期在首爾江南的富人區(qū),還流行每月費用超過100萬韓元的“天價幼兒園”。
以首爾江南某區(qū)為例,最近風行以1歲半到3歲兒童為對象的英語輔導班,其費用高達每月100萬韓元,但家長仍然驅之若鶩,甚至周末還要加班授課。在某些特定區(qū)域,甚至出現(xiàn)了每月費用超過200萬韓元的英語輔導班,該輔導班聘請外籍教師進行全英語授課,而且提供車接車送和餐飲。
最近幾年,韓國幼兒園費用呈現(xiàn)快速上漲態(tài)勢。以首爾市為例,3、4年前有點名氣的幼兒園也就50至60萬韓元,但現(xiàn)在位置好、人氣旺的幼兒園,費用大多增加到70至80萬韓元。在韓國,普通家庭的月收入在300萬韓元左右,除去正常的衣食住行等花銷外,每月超過100萬韓元的子女教育費(韓國夫婦一般是兩個孩子)令大多數(shù)家庭頭痛。
入園費高成因復雜副作用大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韓國人口出生率的持續(xù)下降,新生兒也逐步減少。2009年年末,韓國共有3.7萬余家幼兒園,可以服務的兒童定員為150萬名,而實際孩子僅為120萬名,從設施來講應該“綽綽有余”。因此,韓國入園費高漲有其深層次原因。
首先是韓國雙職工家庭逐年增多,這導致兒童在幼兒園停留時間增加。普通的韓國幼兒園一般都是上午9點家長把孩子送去,下午3點家長再把孩子接走。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輕的韓國夫婦都要外出工作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因此就需要將孩子在幼兒園進行全托,而幼兒園在增加的時間里一般給孩子進行課外輔導,因此各種費用隨之水漲船高。
就以英語來說,作為早期教育的“代名詞”,在韓國的學前教育中,這項學習已經到了“不學英語的孩子非常特別”的程度。
其次是“天價”幼兒園的推波助瀾。根據(jù)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的統(tǒng)計,去年韓國私立幼兒園的平均收費(包括農村地區(qū))為31.3萬韓元,但隨著高價幼兒園的增多,部分幼兒園也在“有樣學樣”。
第三是部分家長的攀比心理。近年來,韓國兒童比較普遍的課外輔導包括英語、芭蕾、科學等,有的家長還為學齡前孩子報名上游泳或跆拳道輔導班,因此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無形中增長了學前教育的經費支出,而且還令年幼的孩子們不堪重負、叫苦不迭。
根據(jù)韓國教育開發(fā)院2月6日發(fā)布的《韓國兒童課外輔導及影響》報告,調查結果顯示,韓國3歲以上學前兒童99.8%接受各種方式的私人教育(與公共教育對應),每月人均教育費達40.4萬韓元。
由于教育費帶來的經濟負擔,四成家長放棄生第二胎或第三胎。在接受調查的家庭中,74.3%的家庭認為兒童教育費給家庭經濟帶來負擔,因為子女的教育費而不得不節(jié)約生活費的家庭占42%,放棄第二胎或第三胎的家庭占42.7%。此外,絕大多數(shù)受訪者(90%以上)認為高額教育費是導致韓國低生育率的罪魁禍首。
而教育專家則擔心,由于收入不同而造成的各階層家庭兒童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現(xiàn)象可能會繼續(xù)加劇,這將進一步導致兩極分化和社會矛盾。
韓政府推多項措施大幅提高補助標準
幼兒園學費問題也引起了韓國政府的重視。為應對這一難題,以解決無數(shù)年輕家長最大的一塊“心病”,韓國政府今年以來推出了多項舉措。
比如,韓國保健福祉部1月30日宣布,今年韓國政府將大幅提高幼兒保育費(由保健福祉部管理),從今年3月開始,月凈收入低于480萬韓元的4口之家,每月可以領到從17.7萬到39.4萬韓元不等的嬰幼兒保育費補助。根據(jù)保健福祉部公布的實施方案,1歲以下幼兒每月可享受39.4萬韓元補助,滿1歲幼兒每月發(fā)放34.7萬韓元,滿2歲幼兒每月28.6萬韓元,滿3歲兒童每月19.7萬韓元,滿4歲兒童每月17.7萬韓元,滿5歲兒童(家庭收入在平均線70%以下的)每月也享受17.7萬韓元補助。
同日,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也宣布提高對普通家庭的幼兒園學費補助標準。根據(jù)教育科技部公布的實施計劃,從今年3月開始,凡是收入在平均線70%以下的家庭的3到5歲兒童,可以獲得政府全額幼兒園費補貼。而年收入在此以上至480萬韓元的家庭,如果是上公立幼兒園,則享受每月5.9萬韓元幼兒園費補貼,如果上私立幼兒園,則享受每月17.7萬到19.7萬韓元的補貼。如果兒童上的是全托幼兒園,在此基礎之上,家長每月還可以額外領取3萬韓元(公立幼兒園)或5萬韓元(私立幼兒園)的補助。也就是說,普通家庭的學前兒童每月可以最多領取24.7萬韓元的幼兒園費補助。但幼兒保育費與幼兒園費補助不能同時領取,各個家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領取相對較高的補貼。
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韓國年輕家長們承擔的經濟壓力,但這并不是個標本兼治的好方法,幼兒園學費堪比大學學費、天價幼兒園等現(xiàn)象依然存在,這些仍然是韓國政府需要花大力氣著重解決的難題。
─—關于早期教育的采訪
對“早期教育”一說,許多父母似乎并不陌生,然而,目前許多家庭中的早期教育卻存在著觀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空白──
早期教育不等于智力開發(fā)
提到早期教育,不少父母就認為是讓孩子沒出世就聽音樂,不管孩子會不會說話,6個月就開始看圖認字、學外語,1歲數(shù)數(shù),1歲半說兒歌、背誦唐詩;再大一點,奔波于各種特長班、藝術班之間。
出生在高知家庭的恬恬就享受如此待遇:全家人分工負責她的識字、背詩、算術、英語,還上了繪畫和舞蹈兩個班。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恬恬2歲就認識了四五百個字、會背近百首古詩、能說一些日常的英語詞匯;3歲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3歲半會畫出完整的小動物、涂上顏色,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很有節(jié)奏感……如今,4歲半的恬恬又拉起了小提琴,誰見了都會夸她聰明,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臉上是一副掩飾不住的自豪的神情。只是,恬恬至今不會自己穿衣服,上廁所要人幫,吃飯用人喂,玩過的玩具、看過的書、畫過的畫都得由奶奶幫著收拾。
有人不禁要問:家長首先是應該讓一個4歲多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學的知識內容,還是讓她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在過分強調孩子知識、技能和智力發(fā)展的過程中,家長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跑了“偏”,造成嬰幼兒教育小學化,使本該在這個年齡段完成的“養(yǎng)成”教育成為空白,等到孩子上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再回過頭來實施再教育,補上本該在孩提時代掌握的關鍵的人生課程。
那么,恰當?shù)脑缙诮逃馕吨裁??專家認為,從大的范疇上講,早期教育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進行的教育。和我們平常所說的教育一樣,它包括體、智、德、美、勞五個方面的內容,促進嬰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換言之,早期教育的目標是使孩子成為有聰明才智、健全人格、優(yōu)良品質和健康體魄的人,除了智力學習外,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形成樂觀、自信、向上的心理。因為一個人日后的成功,不單單取決于智力方面的因素,從小練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與人合作的精神,每每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人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早期教育應該是對嬰幼兒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使他們的智力潛能開發(fā)“一枝獨秀”。
早期教育讓孩子身心健康
無論是零歲教育還是胎兒教育,首先給人們的印象就是“英才教育”。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必須包括對人至關重要的“人品”教育。把人品和人性的培養(yǎng)與能力和智能的培養(yǎng)放在同一水平上考慮。同時,還要考慮體育的因素。這是專家們一再強調的。
生活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仿佛別人的孩子會說兒歌、會講故事、會彈鋼琴,自己的孩子不會就是落后了。不少父母真的沉不住氣了,立刻也要“照方抓藥”、給寶寶制訂出周密的計劃。
其實,在早期教育問題上,最最應該擺平心態(tài)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實際上,超常兒童在所有兒童中占的比例很小),日后也可以不出人頭地、成龍成鳳,但孩子必須身心健康。因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是孩子從容應付未來一生榮辱、坎坷與坦途的保證。這一點早已得到了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認可。幼兒孤僻、膽怯或霸道、不與人合作等等不良性格的形成,往往與在早期教育包括保育中忽略對孩子素質的培養(yǎng)有關。早教專家認為:積極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快樂、活潑;二是安靜、專注;三是勇敢、自信;四是愛勞動、關心他人。這些性格、品質都是情感智力的重要內容。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茅于燕說:對幼兒實施早期教育的好壞
孩子,作為一個仍處在成長過程中的個體,他的每一個行為,每一種活動,我們都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標準劃為對與錯。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對與錯,還有很多促進成長、挖掘潛力的成分。那么,對待孩子的教育,什么樣的干涉才是合適而有效的呢?
情景再現(xiàn)
媽媽:男孩子3歲零1個月,涂顏色時總是涂的亂糟糟的,我告訴他應該怎么樣去涂,估計是訓斥他的緣故吧,現(xiàn)在讓他涂顏色都不涂了,那是不是孩子在做事情時不要干涉,即使錯的也不要管呢?應該怎樣再調動他的興趣?
孩子:我就喜歡亂涂顏色,可媽媽說我涂的很不好,還在一旁提醒我不要那樣涂,應該要怎么涂,越聽她說,我就越煩,干脆就不涂了!
不明情況的干涉,只會剝奪孩子成為獨特自我的機會
早教專家指出,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他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就像一張白紙。因此,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所有活動,都是在加深并積累自己的生活體驗。這種獨一無二的體驗、經歷是極其珍貴的,孩子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從而發(fā)揮出內在的潛力。
就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吧,在媽媽眼里,孩子是在亂涂亂畫,顏色涂的一團糟,可在孩子那里,他或許是被五顏六色的彩筆給吸引住了,正在為彩筆能在紙上涂出顏色而興奮呢!如果讓孩子繼續(xù)自由地涂下去,他也許就會對顏色有一種很深的認識,慢慢地,色彩感、審美能力都培養(yǎng)起來了。而這些,都是孩子內在的能力,看不見,摸不著,但不可置疑的是,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對于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我們只看到一些表面的東西,或者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他應該怎么做,而這些一般都是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的事,孩子會覺得你不信任、不尊重他,他非但不會按著我們說的來做,還會覺得很沒意思,慢慢地失去做事的興趣。反過來,我們又在發(fā)愁如何讓孩子重新拾回興趣!
此外,對孩子的發(fā)展來說,探索、體驗之所以那么重要,原因是因為對于同一樣東西,任何人的體驗和感受都會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發(fā)展高度。比如,小時候,“蘋果落地”這一現(xiàn)象相信大家都看過,但卻只有牛頓對此提出疑問,并發(fā)現(xiàn)了地球引力這一科學現(xiàn)象。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活動
因此,當我們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或活動時,我們可以蹲下來,陪著他一起涂畫,真正地去理解他,問問他“寶寶,你愿不愿意告訴媽媽,你在涂什么呀?”,而不是一來就告訴他要怎么涂,孩子就會很愿意地跟你交流、互動,但前提是,一定是要在他涂畫完之后。
那么,孩子在玩耍時,什么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才要去干涉他呢?這也是很多家長都咨詢過歪歪兔育兒老師的問題。
一是孩子的行為影響、傷害到了別人時。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阻止孩子,要給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二是孩子的行為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時,可以讀讀歪歪兔的安全系列圖畫書,掌握既養(yǎng)成孩子的安全習慣又保護他的好奇心的方法。三是孩子的行為違反了社會集體中的守則。我們要在生活中給他灌輸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意識。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奇跡,如何讓他迸發(fā)出潛力,這就需要家長們把握好干涉孩子活動的尺度,寬而有原則。
在很多人的心里,也許勞動是卑賤的。所以在單位被要求勞動,就會心里不平衡;在家里,就會覺得自己像傭人。在整個的人生中,就覺得享受才是根本。勞動是教育的根本,更是生活的根本,每日都離不開勞動,勞動最光榮。
在群空間里的慧性教育歌曲中,有勞動最光榮這首曲子,非常美,適合小孩子學唱。
《勞動最光榮》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
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
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
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chuàng)造最光榮。
青青的葉兒紅紅的花,小蝴蝶貪玩耍。
不愛勞動不學習,我們大家不學它。
要學喜鵲造新房,要學蜜蜂采蜜糖。
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chuàng)造最光榮。
我以前聽過海濤法師講過一個故事:
阿難出家前是佛的堂弟,相貌英俊,身材魁偉,其妻也非常美麗。阿難隨佛出家后,心中卻常常想念妻子。
有一天散步,佛對阿難說:“你說你妻子美如天仙,我?guī)闳ヒ娨灰娬嬲奶煜砂?!”于是,佛以神力使阿難升上天宮,在那里,阿難見到許多仙女,美麗驚艷,超凡絕俗,遠非阿難妻子可比。阿難十分驚奇,問其中一人:“你們是誰,在干什么?”仙女答道:“人間有個阿難,現(xiàn)在隨佛陀出家,以其修行的福德死后升到天宮,我們都是他的妃子,在這里等他到來?!?/p>
阿難大喜,回到人間,立志修行,求升天上享福。
佛知道阿難的心態(tài),隨后又以神力帶他到地獄參觀。阿難看見地獄景象十分恐怖,酷刑慘不忍睹。此時,有夜叉在燒一口油鍋,鍋油鼎沸卻還空著。阿難就問道:“誰會到此受刑?”夜叉說:“人間有個阿難,隨佛修行,死后升天,被聲色所迷,天福享盡后,墮入地獄,就到我們這里受刑!”
一日,妙妙問我說:“你說過,福享盡了就該受苦了。那是不是,苦受盡了就該享福了”。
“是啊,陰陽交替生生不息”。
我們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福報。
勞動是創(chuàng)造福報的方式,享福是消耗福報的方式。
與人結善緣。但卻不隨意接受回饋。就叫做惜福。
所以我們的一生,看似很辛苦。因為精進學習如何造福于人,因為珍惜福報不舍得把福氣用光。其實我們的快樂來自于別人嘗到了你所贈予的“糖果”,滿臉流露出來的歡樂。
家,是教育的根
沒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希望能“贏在起跑線上”,他們將孩子送進最著名的學校,為孩子請最好的家教,承包下一切家務甚至包括幫孩子清理書包,希望為孩子創(chuàng)造最好的讀書環(huán)境……
可是事情常常事與愿違,再好的學校再優(yōu)秀的老師也不如父母的家庭教育更重要。因為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你們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們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01-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家
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我們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
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
其實,教育的根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輔導機構,教育的根就是家。
-02-
當我們感慨“生一個孩子容易,但養(yǎng)一個孩子很難”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養(yǎng)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家庭教育。
孩子成長的第一次區(qū)分就是從“家”開始,要不,為什么都是上帝賜予的小天使,為何有的孩子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一切平平?
其實,作為父母要把“家”看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動力,要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發(fā)掘孩子的天賦,并適時引導,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03-
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有個智慧的人培養(yǎng)孩子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孩子,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了?!辈话k,把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了責任心。
第二句話:“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敝v德行,告訴孩子做人的標準。
第三句話:“孩子,撒開手闖吧,實在不行,回家來還有口飯吃。”無私的愛,無盡的愛!
而同樣的問題,卻有人所說的三句話就截然不同:
第一句話:“寶貝,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爸爸媽媽幫你搞定!”剝奪了孩子負責任的權利,培養(yǎng)出了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第二句話:“寶貝,出去不能吃虧,別人打你一定要還手!”基本的做人準則都沒有教對,可能培養(yǎng)出“缺德”的孩子。
第三句話:“我告訴你,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長大沒飯吃別來找我!”有條件的愛,根本不是真愛。
-04-
家長是一種職業(yè)
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而家的經營關鍵在家長。
一直在思忖把“家長”這種身份和責任用一個什么名詞來形象而準確地描繪一番,不經意看到一個網友的個性簽名——家長是一種職業(yè),我的眼睛一亮,正說到我的心坎上。
能把“家長”這個光榮而沉重的頭銜頂起,何不需要像對待一種職業(yè)一樣敬畏和擔當?
“溫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yǎng)分”;
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huán)境;
如果這樣,我想就再也沒有“事業(yè)成功,家庭失敗”的說法了,至少會少些。
-05-
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要說,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西方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頗給人啟發(fā),說的是一個“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讀的書。當孩子們到中年,或步入晚年時,才會更多地想起雙親,感念父母對自己人生影響,以至于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模仿著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列這些想說明什么?我想說的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病根在哪》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學前教育的讀書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活動目標】 1.感知繩子的不同長度,學習比較繩子長短的方法。 2.學習借助格子圖確定路線的長度。 3.能通過仔細觀察、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重點】學習比較繩子長短的方法。 【活動難點】學...
育兒的過程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自己成長的過程。有些家長雖然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認識,但育兒理念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以下這些觀念上的誤區(qū)就容易導致孩子出"問題"。把早期教育的任務僅僅理...
這些年,在大城市上小學變得越來越難,本應該寓教于樂、輕松自在的幼兒園出現(xiàn)了"小學化"的傾向。家長們也是帶著小朋友投身各種輔導班、特長班之中。有專家指出,從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講,要謹慎看待這種"學前教育...
今年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實施五周年,上午教育部公布“規(guī)劃綱要”中期評估學前教育的相關情況,并介紹下一步工作思路。 小編了解到,在即將實施“全面二孩”的背景下,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要加快發(fā)展學前教育,公辦民辦并舉,增加學前教育資源,抓緊解決學前兒童“入園難”問題。這是此問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充分說明了我國政府對此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