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營養(yǎng)美食。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實現(xiàn)家園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那么,有哪些積極正確的教學觀念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孩子也需要心理營養(yǎng)》,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補鈣、補腦……千萬不能讓孩子缺了營養(yǎng)”,當許多家庭將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營養(yǎng)上時,心理營養(yǎng)的缺乏日漸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有8%到10%的兒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xiàn),17歲以下的兒童現(xiàn)有3000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是兒童心理專家在日前召開的營養(yǎng)與健康論壇上介紹的。專家呼吁,在為孩子身體著想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yǎng)。其實,兒童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是他生活環(huán)境一點點澆灌而成的。在嬰幼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任何人。如果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tài)度,而取決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體狀況,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的輸贏,那么,孩子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tǒng)一標準。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從父母教養(yǎng)原則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釋。
專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只能承受孩子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一些家長心目中,孩子學習是理所當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眉開眼笑。孩子的學習一旦出現(xiàn)問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評、訓斥,甚至是辱罵,時間一久,就出現(xiàn)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在我國一直有著一種現(xiàn)象,那就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我曾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這句話,沒想到這句話居然在網(wǎng)絡(luò)上已有人用俗語來說了。可見這句話在我國的確是根深蒂固了,在某些方面確實不應該窮了我們的孩子:多年前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說某縣一縣長帶著隨從和記者去各地視察。到了東山鄉(xiāng)一小學,見孩子們坐在土石壘成的凳子上聽課,他立刻皺起眉頭,對陪同他視察的劉鄉(xiāng)長說:“你們怎么搞的?把學校搞成這個樣子!”劉鄉(xiāng)長一聽就解釋:“我們鄉(xiāng)窮,沒辦法?!薄皣乙d旺,教育是根本。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縣長的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然而最近也有過這樣一則事例:有一個學生家里很困難
,所以的開銷全靠媽媽撿破爛來維持。這樣的家庭局面,家長覺得對不起孩子,以為自己使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體面的學習、生活。因此,家長就想到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錢。從此以后,這個孩子雖然家境貧困,但花銷極大。有一次,他被人欺負了,就用錢買通了幾個好朋友,幫他抱了仇……看了這樣的事例,我覺得我們的觀點應該好好的更改一下了,對于政府、教育局的確不應該窮了我們的孩子,但對我們部分家長來說,這里我想對你們說“請不要再富了我們的孩子”。
一、自立自理,艱苦奮斗,每個時期都需要
在現(xiàn)在的家庭中,吃得最好的;穿得最好的;用得最好的,我想就應該都是我們的孩子了,每個孩子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對于自己的基本的生活問題根本不需要作任何的考慮,以致到最后什么也不回做。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男孩,從小父母什么都替他做,他的任務就是吃飯、學習、睡覺。的確,他的成績非常好,并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可當他獨處于外面的世界時,他什么都不懂,天涼不知添衣服,生病不知怎么辦,手燙了一個泡,也打長途電話問他媽媽該怎么辦。到這個時候,我想我們的父母應該發(fā)現(xiàn)自己過分關(guān)系我們的孩子了,但應該已經(jīng)為時已晚了,難道我們非要等到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才去后悔當初嗎,我們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了,現(xiàn)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日越過越好,但我們還是必須讓我們的孩子懂得艱苦奮斗、自立自理,從而適應這個千變?nèi)f化的社會,只有憑自己的能力生活,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二、“富了”會削弱我們孩子們的斗志。
古語有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過著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樣從小就缺少一種鍛煉,而且身上也不缺錢,再加上我們大人平時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他們看來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錢來解決,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長大了還能經(jīng)受多少挫折、磨難呢?想想日本學校對孩子的磨難教育,他們經(jīng)常讓學生赤足到郊外遠游,以此磨煉學生的意志。再看人家澳洲比中國富裕得多,而他們卻在很多方面“窮”孩子,讓孩子從小便得到鍛煉,長大以后便能夠應付這五花八門的世界。我們是否應該好好的深思一下呢?在“富裕”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會有怎么的斗志呢?
三、“富了”還會養(yǎng)成一些壞習慣。
學生有了錢可并不是好事,學生畢竟思想單純,而且沒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來克制自己的行為,很難抵擋社會上一些不良的誘惑。我曾經(jīng)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父母做生意比較忙,平時生活有他爺爺奶奶照顧,而父母為了彌補自己的“不照顧之失”就用錢來滿足他??伤辛隋X行為習慣越來越差,開始時,只要一有空就鉆進網(wǎng)吧上網(wǎng)玩游戲,后來發(fā)展到為玩游戲而逃學
孩子的四種心理需要
一、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得到別人的贊賞;
3、被接受、被尊重;
4、在家里有地位。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
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二、四種不適當行為
1、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2、報復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3、爭權(quán)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4、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1.家庭教育缺失“人格平等”
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
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于社會普遍關(guān)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chǔ),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guān)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把自己沒實現(xiàn)的,沒做成的都轉(zhuǎn)而寄望于孩子來完成。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guān)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
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這可是《聯(lián)合國兒童憲章》規(guī)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2.父母不進步,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yōu)秀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guān)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
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
張家港某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diào)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
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身教遠大于言教。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yǎng)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xié)會做了一項調(diào)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3.品德重于學問,狀態(tài)大于方法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guān)注生活的細節(jié)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可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shù)、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fā)展的因素中,分數(shù)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
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奠定厚實的基礎(chǔ)。不少父母過多關(guān)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品德低下卻不被關(guān)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的東西,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的失敗,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shù),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一個謙和的人。
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guān)注生活的細節(jié)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tài)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爆F(xiàn)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tài)”。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tài)。有了狀態(tài)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tài)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么樣呢?父母白養(yǎng)了他,還不如考不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于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里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tài)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tài),是精神方法。凡有助于精神狀態(tài)培養(yǎng)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4.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jīng)常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
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xiàn)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煽鬃印墩撜Z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guān)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shù)啊!別讓范進重現(xiàn)!
5.無限地相信孩子的發(fā)展?jié)摿?/p>
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
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jié)果會是挨訓:現(xiàn)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jié)果是被贊賞:調(diào)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
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了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chǎn)生了不同的狀態(tài)。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一切?,F(xiàn)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殘疾人舟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fā)展的潛力吧!
6.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yǎng)小動物,使業(yè)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
父母在培養(yǎng)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yǎng),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yǎng)小動物,使業(yè)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么最好?特色?,F(xiàn)在分數(shù)最好,其他人都是失敗者。
其實,孩子學得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
很多優(yōu)秀人才,他們并沒能接受正規(guī)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
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zhì)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7.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zhì)來得重要”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xiàn)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視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zhí)著。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tài)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yè)沒有關(guān)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悅常常比物質(zhì)來得重要。
8.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jié)和深化思考;可以鍛煉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yǎng)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煉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凈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tài)。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盡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育兒觀念: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來越低,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長誤讀了幸福,誤讀了孩子。
幸福是一種主體積極的心理感受;是對物質(zhì)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滿足時的一種主觀體驗,一切與促進人身心健康成長相關(guān)的積極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見,沒有主體的“需要”,就不可能產(chǎn)生“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幸福。
試想,當食物、玩具已經(jīng)多到享用不盡的時候,它還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嗎?如果一個人已經(jīng)有許多雙鞋子,而沒有多一條可以換洗的褲子,可我們還是不停地只給他鞋子,而不給他褲子,他會快樂嗎?可見,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為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既是孩子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幸福感產(chǎn)生的過程。
就現(xiàn)代城市中的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關(guān)注、需要游戲、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齡或異齡)、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愛與被愛、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傾述、需要表達、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適的環(huán)境、需要知識、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師的關(guān)心、需要鍛煉、需要一定的規(guī)則、需要豐富的刺激、需要參與一定的社會性活動、需要動手、需要鼓勵、需要獲得成就感(需要體驗成功)、需要親近大自然、需要和諧幸福的家庭、需要獲得責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贊美、需要創(chuàng)造、需要公平、需要歸屬感、需要被接納、需要偶像或權(quán)威……
可見,孩子的需要并不簡單,孩子的幸福是與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長緊密聯(lián)系的,一切與孩子內(nèi)在需要一致的活動都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反之則不然。
所以,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興趣、需要,并為此提供適宜的條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內(nèi)在的需要往往處于邊緣化?,F(xiàn)代家長一方面高舉著要尊重孩子的旗幟,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著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選擇的生活方式處處受到成人的種種限制,家長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來支配孩子,各種興趣班、各種限制充斥著孩子的生活。我們的家長習慣于給孩子計劃未來、越俎代庖,堅定地認為有他們的參與和把握,孩子未來的幸福就勝券在握,認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與成人處在生命不同的階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將直接關(guān)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議家長要努力做到這幾個方面。一方面,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這是孩子獲得幸福的基礎(chǔ)。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觸碰到這份愛,這不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養(yǎng)他的主體意識,讓他有選擇、決策的權(quán)利。幸福是自己對生活的主觀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追求。如果是一個沒有主動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談幸福呢?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孩子也需要心理營養(yǎng)》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兒童營養(yǎng)美食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但模仿性強,好展示,因此只要一動手就難免會碰到小朋友,這時不僅引來了孩子的哭鬧,更引來家長的埋怨。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只好把孩子們一個個找來,進行類似團結(jié)友愛的教育,但一轉(zhuǎn)眼,類似...
小班的孩子剛?cè)雸@,教師的最大愿望就是:別哭鬧、聽話就行了,但這是不現(xiàn)實的,總有一部分幼兒大哭大鬧。怕影響其他幼兒的情緒,對哭鬧的幼兒,教師關(guān)注的的別多,經(jīng)常抱抱親親他們,帶他們出去玩一玩,用有趣的玩具...
導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長。 1、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而接納,孩子才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
11個月的俊俊是個乖寶寶,看著媽媽上班去了,不哭也不鬧;媽媽回家了,他高興地笑一笑又自己玩,從不纏人。可醫(yī)生說俊俊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不好。 親子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和心理上,與撫養(yǎng)人保持親密聯(lián)系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長。 1、被愛與價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而接納,孩子才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