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心得感悟。
每當(dāng)我們經(jīng)歷一些難忘的事情的時候。感言可以讓我們的心情更加舒暢,感言究竟怎么樣寫才能將它寫好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搜索并整理了懺悔錄心得感悟,以下是相關(guān)內(nèi)容,感謝您的閱讀!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細致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伙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后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為了品嘗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并不為東西本身,反而是為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jù)說,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為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說是明星變態(tài),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tài)。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說:“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于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后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边@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著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說“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為”。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dāng)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為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催^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zhì)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為了懺悔,為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為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為這段生活作了總結(jié)性發(fā)言“”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現(xiàn)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墒俏夷贻p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睂W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jié)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jié)論是什么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fēng)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dǎo),而且如他長大后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wwW.wei890.Com 唯美句子】
盧梭的前半生是窮苦的、無助的,但我卻在他潦倒的生活中聞到一絲絲“小確幸”的味道,雖然在物質(zhì)上困苦,但愛情、友情卻是真摯而真實的。
后半生,盧梭功成名就,但光環(huán)的背后卻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騙,最終使他走向滅亡之路。
縱觀盧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難,可能有時代、觀念、宗教、利益、權(quán)勢這些外部因素。也可能是他的真誠、坦白、善良,對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點。但我覺得,導(dǎo)致悲劇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質(zhì)上依賴、依靠別人。少年和成年的盧梭一直依靠別人保護而生存,物質(zhì)上的依靠和依賴使他失去了自主獨立選擇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盧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斷發(fā)出為己為人的吶喊-自由!
讀《懺悔錄》,就如觀賞一幅盧梭的畫像,每一個故事就像在盧梭身上扣一個枷鎖,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慶幸自己活在當(dāng)代,相比盧梭的時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盧梭,也不能逃脫被別人扣上各式各樣枷鎖的命運。而當(dāng)代,個人可以自主選擇的空間更大,現(xiàn)代人的枷鎖更多是自己給自己扣上的。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檔,欲望減少一分,心靈強大一點,內(nèi)心堅定一些,其實,追求個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難。
通過觀看完《懺悔錄》,使我深刻認識到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全力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工作是我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wù)做出的歷史抉擇。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要深刻領(lǐng)會黨中央在黨的廉政建設(shè)中的深謀遠慮,全面增強對拒腐防變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斷增強政治學(xué)習(xí)的緊迫感和責(zé)任感,加強思想改造,樹立牢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權(quán)利關(guān)??吹缴贁?shù)黨員領(lǐng)導(dǎo)干部由于放松了對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抵御不住誘惑,走向了犯罪的深淵,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員,只有認真學(xué)習(xí),執(zhí)行中央反腐倡廉和干部廉潔自律的有關(guān)規(guī)定,不斷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保持廉潔自律。從《懺悔錄》腐敗者違法犯罪的軌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無視黨紀(jì)國法,弄虛作假,獨斷專行,腐化墮落,嚴(yán)重敗壞了黨風(fēng)政風(fēng),最終不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家人。
通過這次觀看《懺悔錄》警示教育活動,使我更加清醒地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使我深刻領(lǐng)會到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要嚴(yán)于律己、廉潔奉公,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時刻牢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廉潔自律,克已奉公,永葆黨員干部的純潔公仆本色,拒腐蝕永不沾。
《幻滅》的主人公呂西安不是英雄(當(dāng)然也不是壞蛋),而是一個中間人物。作者是把他作為思想性格有嚴(yán)重弱點,而又有相當(dāng)天賦的一類青年來刻畫的。這是十九世紀(jì)上半期法國社會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一種典型性格。他聰明,有才華,但是自私、虛榮,野心很大而又意志薄弱,總想抄近路一步登天,沒有毅力在真學(xué)問上下功夫。所以他經(jīng)不起浮華世界的引誘,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墮落。對這樣一個人物,作者的態(tài)度是既有批判,也有同情。對于他的錯誤和失敗,作者既不完全歸咎于社會,也不完全歸咎于個人。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影響,正是通過呂西安自身的弱點起作用的。
呂西安到巴黎以后,面前清清楚楚擺著兩條路。一是德·阿泰茲和他的小團體的道路,這條路艱苦、漫長,然而清白可靠。要走這條路,呂西安缺的是堅強的意志和恒心。另一條就是斐諾已經(jīng)取得成功、盧斯托正尾隨其后的道路,這條路骯臟、危險,然而表面看來是名利雙收的捷徑。要走這條路,呂西安卻又缺乏作惡的魄力和本領(lǐng)。因此呂西安兩條路都走不通。
大衛(wèi)·賽夏是與呂西安完全不同類型的一個青年。他正直寬厚、淳樸善良。他沒有什么向上爬的野心,但并非沒有才能或抱負。他用全副精力從事一項科學(xué)發(fā)明,想為他所愛的人掙起一份家業(yè),他不乏恒心與毅力,卻仍遭到慘敗,原因是他的心地過于單純,對現(xiàn)實缺乏透徹的理解,不像德·阿泰茲等人對人對事都有極冷靜的分析。他在虎狼成群的社會里毫無自衛(wèi)的準(zhǔn)備;出沒在生存競爭的槍林彈雨中卻不穿鎧甲,不戴頭盔。因此他當(dāng)科學(xué)家綽綽有余,作買賣必定虧本,競爭中必定一敗涂地。
德·阿泰茲是理想化了的巴爾扎克。小團體的道路正是作者為自己選擇的生活道路。他相信,盡管社會環(huán)境險惡,只要有堅定的意志和恒久的努力,仍然可以開拓自我,戰(zhàn)勝激流險灘,到達勝利的彼岸。所以,《幻滅》一書所描寫的雖是理想的破滅,卻并不給人以悲觀的印象。因為作者在揭露黑暗的同時,也著力刻畫了一些追求正義者、自強不息者,時刻讓讀者感覺到有一股不與惡濁環(huán)境同流合污的對抗力量,也就是說,巴爾扎克認為:人是可以與社會較量的。
有些故事的好,不在于它有多么精彩,僅僅因為它的真實,就有了某種直抵人心的力量?,F(xiàn)在這個世界,所有人都在拼命向上爬,沒有人愿意長久地停留在一個地方,認識新朋友的速度和失去舊朋友的速度一樣快,很難從根上認識一個人。即便你想花時間,也未必有這個現(xiàn)實條件,生活一旦沒有共同的時空和物質(zhì)基礎(chǔ),便很難再有交集。
好在閱讀提供了一種替代的方式,盡管比起真正有血有肉的交往,與書中人物的交流僅僅停留在人的大腦中,所有的細節(jié)都靠書中的文字和自己的腦補,但它至少可以讓人體會一種參與他人人生的感覺。閱讀是困難的,一本幾百頁的書可能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讀完,特別是一本非小說、非虛構(gòu)的作品。
但恰恰在這一點上,閱讀超過其他藝術(shù)形式,比如電影,更接近花時間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體驗。正是在眼睛的疲倦,身體的勞累,想要放棄又舍不得放下,眼看要讀完又有些不舍的閱讀體驗中,我們重溫兒時那不知時間為何物,相信所有陪伴都是永久的相處。照樣來過一遍之后,合上書本,突然明白那歌里唱的,沒有什么能夠永恒,但“my heart will go on”。
盧梭的《懺悔錄》給我?guī)淼?,就是這樣了解一個人的奇特體驗。更奇怪的,你了解的這個人還不是天使般的神圣、光潔,恰恰相反。出身卑微,又敏感、多疑、神經(jīng)質(zhì),生了五個孩子都送到了孤兒院……從他身上看不到任何現(xiàn)代精英那種精致的生活、高度的自制力、高超的社交能力。就是這樣一個家伙,活了60多歲,寫了好幾本名作,轟動當(dāng)時的巴黎上流社會,死后成為著名的思想家,憑什么?就是這樣一個令人討厭的家伙,你卻對他恨不起來,只覺得他可憐,為什么?
Nicholas Dent在他的《盧梭》中說過,每個人都能從盧梭身上讀到自己。盧梭是這樣一個人,悲傷就悲傷到極致,快樂也快樂到極致,極端自戀又極其自卑。游走于上流社會,卻視金錢如糞土,沒過過多少好日子,卻又體驗過最極致的愛,悲傷,痛苦,迷戀,幸福……沒人想過盧梭那樣的生活,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他那樣一抹天真爛漫。
看到盧梭會讓人忍不住去想,平平淡淡沒什么不好,但要是一輩子都平淡無奇,也挺沒意思的哈?
懺悔記錄是一個名字,也是盧梭的信心,在我看來,名字,是它說事情和理能引起共鳴,普通小說即使人們沉浸在其中,很少有機會思考,懺悔記錄,每一個理性片段,它都能喚起我的思考。我會冥想,會微笑,會說,你說對的,非常合理,甚至?xí)f:就像我想的那樣。
媽媽生我,所以我的出生是我所有不幸中的第一個不幸。
事實上,早在我上思考課之前,我就知道人類不同性格的根源在于他們接觸過的所有人和事。借用佛教的話:如果有結(jié)果,就會有原因。我曾經(jīng)想過為什么我的同學(xué)不能這樣相處。后來,當(dāng)我聽說他的父母離婚時,我深深意識到我父母教導(dǎo)對我人格改善的作用,我只是笑著對自己說我是個好人,回憶過去,我會想回去擁抱曾經(jīng)天真善良、天馬行空、倔強的我。在這里,我想做一個幸福的定義。當(dāng)我回憶起它時,我哭著笑著,但當(dāng)我想到一切時,我會輕聲喊道:還不錯。我喜歡我自己。在這里,我想做一個幸福的定義。當(dāng)我回憶起它時,我哭著笑著,但當(dāng)我想到一切時,我會輕聲喊道:還不錯。我喜歡我自己?,F(xiàn)在我是這樣的。我希望將來會這樣。我的初衷保持不變。例如,高中一年級的校長評論了我的廢墟、邋遢和無憂無慮的行為:我希望你在高中三年級也能這樣做,將來也會這樣做。最后,我覺得我暫時做到了,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做到了。盧梭沒有,認為不幸福的人無論在別人眼里有多高,有多不可攀,有多偉大,舉世聞名,總是不幸福的人。
“譬如我喜歡美味佳肴,但是我不能忍受高朋滿座的拘束,也不能忍受小酒館的烏煙瘴氣,所以只能一生與一位好友消受。”
我的確覺得我的知心朋友不是很少,而是根本沒有,即使我和每個都能相視而笑,和室友以及其他幾個朋友也能相處的很好,但是心與心的距離還有很大,或許真的知己出現(xiàn)之際,那她應(yīng)當(dāng)成為我的妻子,嘿嘿,若妻如此,夫復(fù)何求。
對金錢的極大蔑視與幾乎利欲熏心的吝嗇兼容并得,這是盧梭的金錢觀。還有“然而,如果有了合適稱心得機會,我會很好得花錢的,以至用的囊空如洗也沒有察覺“,這同我也有極大的相似性,我的金錢觀亦是如此,首先我同樣吝嗇。我的吝嗇是有來源的,由于之前說過我早早的知道行為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來源是經(jīng)歷過的人與事,所以我經(jīng)常省視自身,我為什么會有此舉?它由來的根源是什么?所以,我對我的吝嗇有了不少了解,我的母親是一個節(jié)儉的人。這是人的影響,當(dāng)然我的外婆也是,長輩特別是女性大多如此,而事件對我的影響又有兩個,一件是曾經(jīng)小學(xué)轉(zhuǎn)學(xué)的舉動,我的母親先問我要不要轉(zhuǎn)學(xué)然后拿出一萬多的現(xiàn)金放在我的眼前,言說:”要花一大筆錢?!拔腋铱隙ㄎ耶?dāng)時是被影響了的。即使轉(zhuǎn)學(xué)的結(jié)果好得不能再好,但對于一位孩子來說,那一沓紅鈔的消失無疑是不可磨滅的記憶。另一件事便是不想回首的回憶了,它對我的影響絕對不是一點半點,甚至于我現(xiàn)在回想起來都悲從中來,幾要落淚,著實凄慘,想回頭抱抱那個可憐的孩子,事情的起因是價格。我同表弟一起去公園的便利店買雪糕。當(dāng)時我付了錢,卻看到弟弟也拿了一根當(dāng)時我以為母親僅僅給了我五元,那表弟的那根沒人付了呀!我頓時驚慌起來了,想著拿了一瓶四元的冰紅茶,當(dāng)時我以為拿一元錢能給我機會回頭找母親要錢,結(jié)果就是表弟有他自己的五元錢,而店家最后卻不肯退那瓶冰紅茶讓我買5元錢的雪糕,憤怒的母親同店家大吵了一架,似乎是罪魁禍?zhǔn)讌s被冷落在一邊默默啜泣的我,那個還年少的我,深深的記下了這場吵架。其次我又在某些時候很舍得花錢,對于給朋友請客,我基本不會想著草草了事,花錢如流水也不會眨眼。而在我第一次賺錢后,我早早地就想著給長輩弟弟妹妹紅包,請客這些事。單純覺得即使是送錢,但只要能回報我以一一對應(yīng)的快樂,我并不覺得虧,而是物有所值,物無所值是最讓我憤怒的,父母就嘲笑過我因為火車站附近的伙食性比價低就寧可餓著肚子這件事。在我這借錢容易,不過欠錢不還只要有一次,那么人包括錢,都會給對方甩臉子了。
盧梭也會意淫呢,有些東西,即使時代不同,地位、形式不同,但是本質(zhì)是不會變的。這又讓我想起了一些新的東西?!豆ㄌ亍费輪T赫敏曾在聯(lián)合國女權(quán)演講中如此提到過,我不提出這件事,它至少十年百年后才會出現(xiàn),我相信我能理解她的想法。我曾在大一下學(xué)期時想做過一件事,那就是把廢棄的自行車轉(zhuǎn)換翻新成新車并且充分讓他變成共享單車服務(wù)同學(xué)們,我問過幾個老師,做過很多事,遇到了巨大的阻礙,當(dāng)時有東西阻止我,那東西就是思想。這個東西遲早有人搞起來的,這件事情根本沒什么大不了。但是同時又有一個聲音在鼓勵我,當(dāng)然目前我仍未成功。但我就是這么覺得,我和她在做的事,其實沒有太大差別,我們都是勇敢的提出一個在未來終會有人提出的的想法,我們都擁有勇氣,擁有創(chuàng)造歷史的夢想。
“實際上是源自一個過分熱烈,過分多情,過分溫柔的心,因為找不到于自己相似的心,而不得不沉湎于空想?!?/p>
這多像我提過的心的距離,惜哉,至今未有一人。
我厭惡平庸勝過貧窮,這使得我根本上拒絕當(dāng)一名公務(wù)員,也許是對公務(wù)員的了解并不是十分深刻,但是我在了解我自己,也了解我對于自由,對于一個能釋放才能的職業(yè)的渴求程度,像盧梭文中對于雕刻匠階層的評價:“這種行為雖然不能發(fā)財致富,但是日子總算富裕,能夠在我有生之年一直我的野心,讓我有適當(dāng)?shù)挠嘞九囵B(yǎng)一些有節(jié)制的愛好,使我困于自己的小天地,而根本不可能擺脫出來?!本瓦@一點而言,是最簡單的行當(dāng),而且最不煩惱操心的行當(dāng),讓思想最自由的行當(dāng),就是最適合我的行當(dāng),而且也正是我的行當(dāng)。
感覺我的評論中都是“我”,不知這行為好為壞。
“奉承或者說迎合,不總是一種惡習(xí),反倒常常是一種美德,尤其是在年輕人身上。我們對于善待我們的人是有感情的:我之所以謙讓并不是為了欺騙他,而是為了不讓他敗興,不以德報怨?!蔽彝耆拖袷沁@句話所寫的那樣,不輕易反駁年紀(jì)大的人尤其是老師,有人或嗤之以鼻,是非真假,不敢當(dāng)面指出是膽小,不提醒朋友的缺點更是對朋友的不忠??扇绻麑ο蠛筒皇桥笥讯情L輩呢,是那些我們更應(yīng)該在行動上去尊敬,在細枝末節(jié)上照顧心情的人呢?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xiàn)出記憶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了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為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于,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xiàn)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jié)于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為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nèi)部的長期爭斗。他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為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為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nèi)在于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chuàng)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tài)。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為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xí)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為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nèi)在的本質(zhì),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聯(lián)系起來。在對永恒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于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guān)鍵在于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為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xiàn),就是因為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為恰當(dāng)?shù)年P(guān)系。記憶上帝,意味著承認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創(chuàng)造者;期待上帝,意味著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yīng)于人的存在,對現(xiàn)在的關(guān)注對應(yīng)于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yīng)于人的意志或愛。人的墮落在于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離上帝的后果既體現(xiàn)為存在于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xiàn)為理性的孱弱,更體現(xiàn)為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為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zhì),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于心靈恢復(fù)和上帝的關(guān)系,從愛塵世、愛自己轉(zhuǎn)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zhuǎn)變?yōu)槌蛴篮愕男腋!?/p>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fù)他和上帝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回應(yīng)卻和古典思想迥異。蘇格拉底在執(zhí)行神諭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其實沒有什么知識,只能帶著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并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里,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復(fù)雜和迫切。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xiàn)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對于奧古斯丁來說,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zhì)。人的真正本質(zhì)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關(guān)于懺悔錄心得感悟》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師資料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zhǔn)備了懺悔錄心得感悟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作品總算被我讀完了!雖然花了很長時間看完,但我也從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一般情況下,我們讀完書后都要寫一篇讀后感,請你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輯為你編輯整理的《2023《懺悔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作品這本書,大家都會有各自的想法。讓我們把它們都寫進讀后感里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懺悔錄讀書筆記”,歡迎本文為大家提供參考!...
下面由我們幫大家編輯的《2023《懺悔錄》讀書心得》,當(dāng)我們面臨人生比較重要的一些時刻。都需要我們?nèi)ケ磉_一些最真摯的感言,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多重視點感言,你收集了多少關(guān)于感言的經(jīng)典模板呢?相信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