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件。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一次工作學習即將開始時,我們通常會提前查閱一些資料。資料一般指生產、生活中閱讀,學習,參考必需的東西。參考資料有助于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所以,關于幼師資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編特別為你收集的“哲學課件(集合13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動動手指請收藏一下!
【教學目標】
1.認知:了解如何正確發(fā)揮自覺能動性的基本哲學觀點;理解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自覺能動性進行人生選擇、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礎。
2.情感態(tài)度觀念:正視現(xiàn)實,自強不息,尊重規(guī)律,腳踏實地。
3.運用:把握客觀規(guī)律,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做一個自強不息、勇于行動、善于行動的人。
【教學重點】
1.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
2.自信自強對人生發(fā)展的作用。
【教學難點】
1.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tǒng)一。
2.增強自信自強意識。
【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教學。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圖片:青藏鐵路的建設
設問:這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亙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西方輿論稱它“堪與長城媲美”。這個事例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小結)青藏鐵路最后一排鐵軌穩(wěn)穩(wěn)安放在拉薩河畔。自此,占中國1/8土地的西藏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青藏高原1300年來的滄桑苦旅成為永恒的記憶。這是人類 鐵路建設史上亙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西方輿論稱它“堪與長城媲美”。這是世界工程史上從未經歷過的艱難:大部分線路處于“生命禁區(qū)”和凍土區(qū),國外專家認為在這里修鐵路“幾乎不可能”。數(shù)萬名青藏鐵路建設者挑戰(zhàn)生命極限,破解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tài)脆弱三大世界難題,將無數(shù)奇跡定格在雪域高原。青藏鐵路的成功建設正是人們充分發(fā)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自覺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
1.自覺能動性的含義
幻燈片:自覺能動性的定義(教師進一步解釋說明)
自覺能動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特點。自覺能動性又叫主觀能動性,是人的意識所具有的特點,是其他物質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說明無論多么聰明的動物,也只是消極地適應自然。主觀能動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動。
2.自覺能動性的特點
首先,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能動地認識世界的活動,突出表現(xiàn)為我們通常說的“想”。例如:李四光與中國石油。價值規(guī)律、萬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陳代謝、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
其次,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們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即通常所說的“做”。
(1)人們按照自然規(guī)律改變自然物原先的形態(tài)和內部結構,創(chuàng)造了許多自然界原來不存在、單靠自然力量也不能產生的事物。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臟、人造蛋白質。
(2)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改變或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揮其對人們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壞作用,甚至變害為利。例如:展示建設三峽時的圖片,指出三峽的建設是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害為利的最好的例證。
再次,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tài),即通常所說的決心、意志、干勁。例如:長征精神、鐵人的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制約
(1)只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正確指導行動。例如:萬有引力定律。
(2)只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利用規(guī)律,創(chuàng)造條件,改造客觀世界。
教師設疑:“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的神話,它反映了古代人對人類登上月球的向往。而今天,人類已把這個神話變成了現(xiàn)實,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改造客觀世界。
(3)只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磨煉意志,鼓足干勁,戰(zhàn)勝困難挫折。
例如: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7名宇航員罹難,美國總統(tǒng)布什和夫人出席了追悼儀式。布什在簡短講話中對每一位宇航員表示敬意,他說,7名宇航員的犧牲是個悲劇,但他們是為人類古老的理想而死,他們明知巨大的風險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務”,他們犧牲在“發(fā)現(xiàn)的旅途上”。他說,盡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損失,“美國的航天事業(yè)仍將繼續(xù)” 。通過這一事例讓學生意識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要想避免失敗,戰(zhàn)勝困難,唯一的選擇便是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就前面所講授的有關哲學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進行講解。
1.連連看
主觀能動性的三個表現(xiàn)為什么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第一,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
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去利用規(guī)律、改變和創(chuàng)造條件,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 精神狀態(tài)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遇到困難、挫折、暫時的失敗,需要堅強的意志
2.思維訓練
展示幻燈片:刻舟求劍的故事
教師設疑:故事中的人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嗎?他為什么找不到劍?
學生分小組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人生是自覺能動的過程
1.人生的存在和發(fā)展都是自覺能動的過程
人與動物不同,人生不是機械的、被動的、本能的生存過程,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和環(huán)境條件基礎上,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過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去認識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主動地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結合前面所講的“黑猩猩的事例”來進行說明,從而使學生真正意識到人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qū)別。
2.人生發(fā)展過程是把自己的潛能變成現(xiàn)實的過程
人自身努力的發(fā)揮程度取決于對自身物質潛能的開發(fā)以及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潛能的挖掘和發(fā)揮可以提高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提高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例如:在這里可以和學生做一個小游戲,名字叫《撕思人生》,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潛能變成現(xiàn)實。
開展游戲式的活動——撕思人生
活動方式:教師發(fā)給每位同學一張白紙,讓學生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一個箭頭坐標,然后標出自己的出生年齡和實際年齡;做完后再讓學生思考并寫下自己應當功成名就的年齡、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實現(xiàn)的三件事情,同時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讓學生預測自己的死亡年齡。
活動后教師進行啟發(fā)式的提問:
1.面對這張紙,你有何感受?
2.那僅有的,可以用來努力學習和拼命工作的時間,我們應該怎樣利用?
3.應該怎樣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
總結:讓學生通過這個游戲親身感受到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個能動的過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選擇,也必須自己去走。
3.人生是發(fā)揮自覺能動性的過程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時,每個人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選擇,也必須自己去走。
例如:教師在這一部分可結合前面的游戲進行簡單的概括 ,告誡學生人生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每個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強對人生發(fā)展的作用
創(chuàng)設情景:播放錄像 “吉米的故事”
1.自信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xiàn),它可以產生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人生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自信是打開自己潛能寶庫的鑰匙。
3.自強是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法寶。
討論: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總結出自信自強對人生發(fā)展的作用。
四、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創(chuàng)設情景:播放錄像 “牛群事業(yè)成功的故事”
討論:學生結合案例討論一個人如何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實現(xiàn)自我。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參當中的有關事例進行講解。
課堂活動:自信自強實現(xiàn)自我
教師可組織學生在已經對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利用教材的可讀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補充一些生動、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以小組為單位,講一個有關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學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時,還能得到教育和感染。所以,教學在鍛煉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應特別重視運用好榜樣示范法。在形式上,可以利用錄音、錄像、圖片、設立故事會評委等多種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師生一起進行課堂學習內容小結,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課知識。
2.布置課后作業(yè)。
幻燈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體現(xiàn)了哪些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進一步拓展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聯(lián)系中存在
教師結合幻燈片進行講解。
(1)聯(lián)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有外部聯(lián)系和內部聯(lián)系。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聯(lián)系的整體,如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lián)系。自然界內部、人類社會內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人的認識、人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都是聯(lián)系的。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有聯(lián)系。
(2)聯(lián)系具有客觀性。聯(lián)系的客觀性是指聯(lián)系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們強加的。無論是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還是人為事物的聯(lián)系都是客觀的,這就要求我們不能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lián)系。忽視聯(lián)系的客觀性會遭到懲罰,人們可以根據(jù)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建立新的聯(lián)系。
(3)聯(lián)系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無論是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還是事物內部的聯(lián)系都是有條件的。
討論: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滯?面臨困境,需要迫切解決什么問題?教師介紹有關情況,提出問題,由學生討論,然后得出結論:聯(lián)系是有條件的。
展示幻燈片:試一試,請學生回答。
3.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教師結合“嫦娥奔月”錄像以及前面的講解、學生的討論等進行歸納總結:
(1)要用普遍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防止孤立、片面地看問題。看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計其一,不及其余。學生在人生成長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自我封閉,自我滿足。
(2)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間的聯(lián)系,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既要重視個體、局部對整體的意義,又要把個體和局部放到整體的聯(lián)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長中,既重視個體對集體和社會的價值,也要充分看到集體、社會對個人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3)要把握事物間聯(lián)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注意區(qū)分不同的特點。事物間的聯(lián)系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有已知的聯(lián)系,也有未知的聯(lián)系;有橫向的聯(lián)系,也有縱向的聯(lián)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間存在的這些聯(lián)系,才能努力去發(fā)現(xiàn)挖掘,得到啟迪,提高能力。
二、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人際關系
1.人都是生活在人際關系之中的
創(chuàng)設情景:播放錄像“魯濱遜漂流記”片段
問題探究:人能不能離開人際關系而生活?然后請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總結什么是人際關系。
2.人際關系具有復雜性、交互性
展示幻燈片:指出人際關系的特性:客觀性、復雜性和交互性
(1)客觀性。故事回放“好玉米是這樣獲得的”,教師解說故事,請學生說出理由和收獲。在此基礎上,教師從縱向聯(lián)系的角度講解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客觀必然性。
(2)復雜性。課堂練習。請學生根據(jù)幻燈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際關系網和不同的社會角色。
(3)交互性。角色扮演,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頭,大文豪蕭伯納遇到一個蘇聯(lián)小姑娘,兩人有一段交談……
教師總結: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態(tài)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那么真實的故事是怎樣的,教師說出故事,并給出人生的啟迪:身份只是暫時的標記。
教師總結:聯(lián)系的普遍性、多樣性決定人際關系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交互性。因此,我們對人際關系的特性,只有從哲學的高度來理解才會更深刻。
3.社會交往的作用
腦力激蕩: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看哪個小組能總結出更多的作用。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巡視、指導。然后請每個小組的代表總結發(fā)言,并進行評比。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小故事“天堂與地獄”來升華教學內容,并引導學生思考。
三、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
1.人際和諧是中國的寶貴文化傳統(tǒng)
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錄像片段,指出:“和”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傳統(tǒng)“以和為貴”以及和諧社會主義的內涵。
2.人際和諧及其特征
請學生閱讀教材,總結人際和諧的特征。教師展示“人際和諧的特征”幻燈片,并逐一進行講解。運用圖示展示和故事回放,引導學生討論“在人際交往中人際和諧的作用”。
3.人際和諧的作用
教師簡單講解:對個人的成長成才的作用;對社會的作用,圖片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升華主題:正是人際的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戰(zhàn)勝各種災難,迎接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快樂人生
1.走出孤獨,主動交往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進入中職的第一天,如何和同學相識并建立友誼的,得到同學和老師的信任和友誼后,內心有何感受。在此基礎上,教師強調:只有主動地交往,自覺地投身到社會生活中,擴大自己的社會關系,才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
2.學會與人共處、和諧共事
以教師講解為主,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談一談在生活和學習中是如何化解與同學之間或父母之間的矛盾的,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和諧相處。
3.建立美好的友誼
教師利用教參資料進行講解,并進一步指導學生在學校和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對待不同的人應采取的交友原則和技巧,學會交友,獲得快樂的人生。展示名人名言,進一步強調友誼的作用和獲得友誼的方法。
課堂活動:評選“和諧”標兵
在班級中開展評選“和諧”標兵活動,并說明評選依據(jù),引導學生進一步領悟:只有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課堂小結〉
1. 師生一起進行課堂學習內容小結,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課知識。
2. 布置課后作業(yè)。
(一)、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課堂探究:(1)在排名問題上,人們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這是為什么?
(2)為什么我們應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聯(lián)系生活中類似的事例,談談生活與哲學的關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問題上,人們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為人們的思維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地來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問題,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3)全面的思維方法本身就是一種哲學智慧,看待別人、分析自己等都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這說明生活與哲學密切相關。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1)、認識世界、辦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學。人們對問題的高明認識、解決問題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學智慧聯(lián)系在一起。
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句話,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哲學應當提供讓人驚異、驚訝、驚醒的創(chuàng)新論斷。
國外一本工具書說,哲學家是那些愛提出令人煩惱的問題,并給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們未必能夠同意這個稀奇古怪的定義,但它傳達出的哲學應當讓人驚訝的信息,則是人們必須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學需要驚異。驚異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為事物深層奧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圖認為,哲學根源于驚異。亞里士多德說:由于驚異,人們不僅現(xiàn)在,而且一開始的時候,就去進行哲學研究。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哲學思想起于對問題的驚異,進而以讓人感到驚訝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必然能起到驚醒世人的作用。驚訝的核心是思想創(chuàng)新。面對問題(新問題和老問題),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問題,不以平常思維考慮問題,不以平常語言談論問題,不以平常方式解決問題。
哲學讓人驚訝,但反對故弄玄虛。使人驚訝的深刻的判斷內涵,只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是不會脫離大眾的。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2名言)
恩格斯說: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fā)展起來。這句話主要說明( )
A。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B。認識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學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 D改變自然界,需要發(fā)展人的智力
答案:A
解析:引文的本義是說人們改變自然界的程度決定人們的智力程度,即說明哲學來源于實踐,即是實踐決定認識。
2、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補充: 哲學上說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前兩者是客觀世界后者是主觀世界。
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
◇課堂探究:(1)你在童年時代是否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
(2)杞人憂天的故事能夠給我們什么啟示?
(3)你現(xiàn)在經常思考哪些問題?為什么?
◇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時代都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同學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談體會。
(2)杞人憂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種追問和思考,而這種追問和思考非常寶貴,它使我們的思想進發(fā)出哲學的火花。
(3)此題非常開放,要根據(jù)每個同學具體的情況來探討。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圍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在這些思考中,會觸及這樣或那樣的具有哲學性質的問題。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過兩句名言說明了哲學并不是懸浮于高空的思想樓閣,而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
3、結論: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哲學并不是高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只要留心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會密切相關,它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3名言)
人們遠在知道什么是辯證法以前,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這說明( )
A、辯證法是本來就客觀存在的 B、哲學思想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學就是辯證法
答案:B
解析:A、D兩項說法有誤,C項不能反映題意。
考點突破
1.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1)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是需要一定條件的
①實現(xiàn)人生價值需要社會提供一定的客觀條件
第一,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決定社會的物質財富,它既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成果,又是繼續(xù)進行價值創(chuàng)造的前提條件。因此,一個社會有著怎樣的生產力水平,便制約著這個社會人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水平。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除了個人的主觀努力外,還要以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為基礎。同時,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程度也制約著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第二,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
人所特有的勞動創(chuàng)造力是人生價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培養(yǎng)、利用和發(fā)揮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即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科學和文化發(fā)展水平等。
歷史上的許多有志之士,雖有非凡的才能,但終因社會條件的限制,缺乏客觀條件而含恨終生。當代青年生活、成長在一個健康發(fā)展的時代,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革開放的實施,為我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
但是,客觀條件的有利與不利,不是個人成長、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決定因素,它們在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中起著怎樣的作用,關鍵還在于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提示:怎樣全面、正確地認識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
(1)實現(xiàn)人生價值需要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科學文化發(fā)展水平,以及生存條件、工作條件等。
(2)要正確地認識我國現(xiàn)階段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第一,要全面看條件。社會條件包括各方面的內容,它們共同構成影響個人人生價值的客觀條件,但又各有特點,個人可以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和利用。第二,既要看到物質條件,又要看到精神條件。有的人往往只看到國家的經濟狀況和個人待遇,而忽視社會主義制度、精神文明的發(fā)展,怨天尤人,悲觀失望,結果妨礙了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第三,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總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改革開放以來,實事求是地看,我們的社會為社會成員實現(xiàn)人生價值創(chuàng)造了比過去好得多的條件,雖然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總的發(fā)展趨勢是越來越好的。
②實現(xiàn)人生價值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必要的主觀條件。
良好而必要的客觀條件,為人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提供了基本保證,而對客觀條件的認識和利用則需依靠主觀努力。在一定條件下,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得越充分,個人條件越成熟,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價值。
第一,要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個人素質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這些素質相互聯(lián)系,是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實現(xiàn)人生價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干,發(fā)揮聰明才智。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終究要通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展現(xiàn)出來。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苦干,發(fā)揮聰明才智。這既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出發(fā)點,又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落腳點。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應該從小事做起,從平凡的事情做起。
第三,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道路上,誰都希望道路平直,少出挫折,獲得成功,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面對失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和選擇,有的人一敗就涂地,有的人則屢敗屢戰(zhàn),從此走向堅強和成功。
(2)實現(xiàn)人生價值,要走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誤區(qū)
①拜金主義:
拜金主義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觀念,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我們青少年要健康成長,必須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②享樂主義
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則認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于追求物質享樂。這種人生價值觀常常表現(xiàn)為無遠大理想,否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主張及時享樂,講眼前“實惠”,甚至把追求個人快樂當作人生第一要義。
2.正確認識金錢與人生價值
能否正確認識人生與金錢的關系,對人的一生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人們商品經濟意識的增強,金錢觀念也越來越強烈,如何認識和對待金錢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1)要承認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關系。
在社會主義社會,金錢仍然充當著商品交換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進行交換的職能。對企業(yè)而言,賺錢意識成為一種主要的企業(yè)意識。因為能否賺錢,賺錢多少直接關系著企業(yè)的生存和生命力。對個人來說,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物質保證。因此人應當有金錢觀念。
(2)要看到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
在實際生活中,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物質生活的富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業(yè)的成功、幸福的家庭、真摯的友誼、藝術的欣賞、精神的歡愉以及健康的體魄等,都是人生更高尚的追求。人要生存和發(fā)展,應該有金錢觀念,但是金錢觀念必須受其他觀念的制約和限定,不能用金錢觀念淹沒或代替其他觀念。金錢觀念只能處于從屬地位,不能成為主導、至上的東西。
(3)獲得金錢的手段應該是正當?shù)?、合法的?/p>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獲取金錢的手段歸結起來不外是正當?shù)?、合法的,或不正當?shù)?、不合法的。要結合現(xiàn)階段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懂得哪些手段是正當合法的,哪些手段是不正當、非法的。對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總之,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正確認識和處理金錢與人生的關系,抵制拜金主義的腐蝕,使自己鍵康地成長。
(4)對金錢認識的兩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人生最重要的是對理想和事業(yè)的追求,因此,沒有金錢并不妨礙實現(xiàn)人生價值。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對理想和事業(yè)的追求”是正確的,因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應該把對理想和事業(yè)的追求、對社會的貢獻放在第一位;但還必須認識到金錢是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是實現(xiàn)理想和事業(yè)的重要條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貨幣依然充當商品流通的手段,是財富的象征,因此,認為“沒有金錢,并不妨礙實現(xiàn)人生價值”是不正確的。
誤區(qū)二,“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實現(xiàn)人生價值,金錢的作用不可忽視,應該一切向錢看?!卑炎非蠼疱X當成人生的目標,是完全錯誤的,應該看到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索。人生追求是豐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事業(yè)的成功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
誤區(qū)警示
1.個人努力就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
解析: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既包括主觀條件,又包括社會歷史條件。個人努力屬于主觀條件,這對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離不開社會提供的一定的客觀條件,要以一定的生產力為基礎;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和培養(yǎng)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科學和文化發(fā)展水平;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利用和發(fā)揮也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由此可見,實現(xiàn)人生價值,僅僅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這個觀點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片面夸大了個人努力的作用。
2.獲取金錢就是拜金主義
解析:這是不正確的。拜金主義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觀念,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對獲取金錢是不是拜金主義必須進行具體分析。如果采用不道德的或違法的手段,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從而獲取金錢,這就屬于拜金主義。相反,如果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來獲取金錢,就不屬于拜金主義。
真題再現(xiàn)
例題(20xx重慶)一個替政府看門的中學畢業(yè)青年,60年鍥而不舍地專注于自己的業(yè)余愛好——打磨鏡片。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專業(yè)技師水平的復合鏡片,他發(fā)現(xiàn)了當時人類尚未知曉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學界廣泛贊譽,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頭銜。他就是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①實踐是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的基礎
②生活理想是個人全部理想的基礎和歸縮
③人所特有的勞動創(chuàng)造力是人生價值的源泉
④獲得社會認可是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基本標志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點評:本題應選A。列文虎克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為人類社會認識微觀世界作出了貢獻,其本身的價值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這體現(xiàn)了實踐在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的作用,也體現(xiàn)了在勞動創(chuàng)造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故①③正確。②觀點錯誤,社會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貫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是個人全部理想的基礎和歸宿。④觀點錯誤,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請同學們認真完成課后強化作業(yè)
第一課 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
執(zhí)教人:株洲市工業(yè)學校 曹學平教學目標:
1、認知: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理解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客觀規(guī)律是進行人生選擇、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態(tài)度:正視現(xiàn)實,自強不息,尊重規(guī)律,腳踏實地的對待人生。
3、運用:運用本課知識把握客觀規(guī)律,判明客觀實際,正確進行人生選擇。教學重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觀點和方法。
2、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教學難點:
1、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
2、人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性與可能性。教學方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教學。課時安排:4個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正確選擇人生道路,遠比一些跑得快的人生重要。如何理解選擇呢? 選擇就是給自己定位,選擇就是給自己尋找前進的方向,選擇就是把握自己的命運,選擇就是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和激情。選擇的重要性
選擇是人生發(fā)展的第一推動力。
法國哲學家薩特有一句極富哲理的話:“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是沒有不選擇的自由。”大師告訴人們:人生處處有選擇。
只有選擇,人生才有主題;只有選擇,人生的坎坷才會被踏平;只有選擇,人生才能沖破世俗的藩籬;只有選擇,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華彩樂章。學生討論分析
教材p2,“小趙開服裝店失望卻從事農機維修成功,這是為什么?”啟發(fā)學生懂得“人生必須要經由選擇”的道理,思考選擇的依據(jù)是什么。由此,導入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客觀實際”。
(二)、講授新課: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1、讓學生閱讀并分析事例
例1: p3東漢時期的大醫(yī)學家給人治病的故事。問題:為什么的頭痛病卻要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例2: p4“存奶請客”。問題:何因反而擠不出奶?
2、著重把握四個知識點 ? 客觀實際 ?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 實事求是 ? 客觀規(guī)律
3、難點問題提示
物質和意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見之于客觀);客觀規(guī)律。
4、得出結論:
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首要的條件(或前提和基礎)是什么?
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基本要求)
2、要做到主觀符合客觀;
3、要探尋和把握客觀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做到實事求是。
二、客觀實際是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1、讓學生討論分析相關事例。
例
1、p5寫作失敗書法卻成功,說明了什么道理?
例
2、一位先哲詢問古羅馬的兩面門神:“請問尊神,你為什么一個腦袋卻長著兩副面孔?
“為的是一面察看過去,記取歷史的教訓;一面展望未來,給人們以美好的憧憬?!?/p>
“可是,您為什么不注視最有意義的現(xiàn)在呢?” “現(xiàn)在?”門神啞然了。
“要知道,過去是現(xiàn)在的逝去,明天是今天的繼續(xù)。您既然無視現(xiàn)在,對那逝去者即使了如指掌,對未來者縱然明察秋毫,又意義何在?”
“嗚嗚??”門神聽到此,忍不住抽泣起來。原來,正是由于先哲所指出的原因,它沒有看守住羅馬的城池,被敵人攻陷了,于是,人們遺棄了它。
這一故事中要求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2、引導分析,得出結論。
? 正確進行人生選擇,走好人生路,同樣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人生實際);
? 人生的實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對象的實際,也包括人自身條件的實際(主客觀條件);
?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實際(p6孔子言)。
三、人生選擇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該內容以自學為主,教師通過以下事例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近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萊布尼茲有一天同國王談論哲學。萊布尼茲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國王不信,馬上命人在花園里找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結果總是被萊布尼茲挑出它們之間的差別。其實何止是樹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孿生兄弟,也有差異。有一位作家說過:“世上沒有兩粒相同的沙子,沒有兩只相同的蒼蠅,沒有兩 雙相同的手掌,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边@個作家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世界上的事物和現(xiàn)象,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千姿百態(tài)。萊布尼茲對國王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東西后,他又繼續(xù)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彼此完全不同的東西。國王又不信,馬上命人在花園里找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結果總被萊布尼茲指出它們之間相同的地方。
這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世界上的事物和現(xiàn)象居然千差萬別,但又具有物質統(tǒng)一性(即: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意義所在: ? 為人生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 提示了人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性與可能性,如:p9 “殘奧冠軍侯斌”;總結出總有一條適合你的人生路; ? 總有一條適合個人的人生路。
四、從實際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該內容由學生自學)
(三)、板書安排: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1、客觀實際的含義?舉例說明
2、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含義?
3、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要求? ? 要做到主觀符客觀;
? 要探尋和把握客觀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做到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是做好各項工作和處理好人生問題的基本要求。
二、客觀實際是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1、正確進行人生選擇,走好人生路,就要從自身的客觀實際出發(fā)。
2、人生的客觀實際的主要包括方面。? 人生具體的客觀的社會條件; ? 個人的主客觀條件;
?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所具有的不同特點、情況和問題;
三、人生選擇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1、人生選擇的含義:p6——7
2、人生選擇的重要哲學原理: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
3、人生的多樣性、可能性、現(xiàn)實性;
4、總有一條適合你的人生路。
四、從實際出發(fā),選擇適合自己發(fā)展的人生道路
1、使自己的選擇符合自己的主觀條件;
2、使自己的選擇適應社會環(huán)境和時代的需要; 3.抓住選擇的機遇,慎重選擇。
(四)、隨堂練習:
1、宋代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彼w現(xiàn)了()。A、人是無法真正認識事物的; B、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幻的;
C、人的主觀認識是受到客觀條件限制的; D、客觀條件不能限制主觀認識;
2.“實事求是”這句成語中的“是”指()。
A、客觀實際; B、客觀規(guī)律; C、主觀愿望;D、正確觀點。3.下列哪一項內容屬于個人自身實際中的主觀條件()。A、自己的體質; B、自己的學業(yè)基礎; C、自己的家庭情況; D、自身的性格。
4.下列哪個成語可以正確體現(xiàn)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進行人生選擇()。A A、量力而行;B、自知之明;C、不自量力;D、妄自菲薄。
(五)、課后作業(yè):
1、依據(jù)人生選擇的有關道理,分析規(guī)劃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選擇。
2、學習指導p6第3題。
(六)、教后感:(待補)
2012-2-10
一、生活處處有哲學
1、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1)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人們創(chuàng)造哲學是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例1、“人們遠在知道什么是辯證法以前,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边@說明
a.辯證法是本來就客觀存在的b.哲學就是辯證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學思想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1)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是“文化的活的靈魂”
(2)哲學的任務:p5
例2、恩格斯說:“一切觀點都來自經驗,都是現(xiàn)實的反映—正確的或歪曲的反映?!边@說明
a.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b.哲學觀點都是正確的
c.哲學的智慧是人們主觀產生的d.學習哲學使人聰明
例3、馬克思說:“人在怎樣的程度上學會改變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樣的程度上發(fā)展起來?!边@句話主要說明
a.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b.認識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學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d.改變自然界,需要發(fā)揮人的智力
二、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1、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1)世界觀的含義p5
(2)哲學的含義:三句話。
(3)方法論的含義p6
(4)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p6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1)自然科學知識包括:
(2)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區(qū)別和聯(lián)系)p7
例3: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哲學要是不同科學接觸,就會變成一個空架子;科學要是沒有哲學,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據(jù)此完成(1)一(2)題。
(1)愛因斯坦的這段話表明
①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區(qū)別的②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
③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基礎,又對具體科學的研究起指導作用
④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愛因斯坦上段話中的科學指具體科學,那么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區(qū)別在于
a.哲學是一個理論體系,具體科學不是理論體系
b.哲學是世界觀,具體科學是方法論
c.哲學是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自然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d.哲學研究整個世界的共同性質、共同規(guī)律,具體科學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
例4、達爾文的進化論不僅是生物學上的革命,還帶來哲學史上的革命。它沉重打擊了上帝創(chuàng)造物種的神創(chuàng)論,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并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科學依據(jù)。這說明
①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②隨著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神創(chuàng)論的荒謬性逐漸地暴露出來
③具體科學是哲學的科學前提④具體科學的發(fā)展為哲學的豐富和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例5、“推動哲學家們前進的,決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只是純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而且日益迅速的進步。”這段話闡明了
①自然科學的進步是哲學發(fā)展的基礎②哲學的發(fā)展是純自然的過程
③科學思想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④哲學隨各門具體科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例6、對社會生活中所說的“真正的哲學”,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①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②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③真正的哲學將會取代具體科學④真正的哲學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歸納
一、辯證唯物主義
第一部分:辯證唯物論(4個原理)原理一:世界的物質性
世界觀: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因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主觀符合客觀。反對:反對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xiàn)是主觀主義。.※原理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世界觀:
1、物質決定意識: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勞動促進了意識的發(fā)展,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以認識之物。);人能夠能動改造世界(①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我們既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
反對: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和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xiàn)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原理三: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世界觀:規(guī)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規(guī)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尊重客觀規(guī)律離不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jù)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反對:反對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否認規(guī)律的客觀性、盲目蠻干的唯心主義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規(guī)律的客觀性,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無所作為的機械唯物主義錯誤。
原理
四、物質和運動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觀: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既要反對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又要反對離開運動談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要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結合起來。
第二部分:認識論(3個原理)※原理一: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世界觀: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反對:反對脫離實際的夸夸其談;反對把人們的思想觀點作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反對不以認識為指導的盲目的實踐。反對只承認實踐決定作用忽視認識能動作用的形而上學錯誤,也要反對片面夸大認識能動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
原理二:真理的屬性原理
世界觀: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方法論:(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真理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謬誤。(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p>
三、認識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認識運動規(guī)律)原理
世界觀:認識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辯證法:
(一)聯(lián)系觀(3個原理)※原理
1、聯(lián)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
世界觀: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事物的聯(lián)系又是客觀的。聯(lián)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聯(lián)系具有多樣性.方法論:聯(lián)系的普遍性要求我們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同時,聯(lián)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lián)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人不是無能
為力的,人們可以根據(jù)事物的固有聯(lián)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建立新的具體聯(lián)系。聯(lián)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原理
2、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
世界觀:① 整體與部分是相互區(qū)別的。整體統(tǒng)率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②整體與部分是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約整體;整體制約部分;有時,關鍵的部分功能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條件下,整體與部分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實現(xiàn)最優(yōu)目標;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使整體的發(fā)展。
原理
3、系統(tǒng)優(yōu)化的原理
世界觀: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系統(tǒng)是由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要注意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方法論: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要求我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從整體出發(fā)認識事物和系統(tǒng),又要把事物和系統(tǒng)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察,統(tǒng)籌考慮,優(yōu)化組合,最終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注意: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但整體和部分與系統(tǒng)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樣的。
(二)發(fā)展觀:(7個原理)原理
1、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和暫時的,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方法論:既要用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堅持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反對: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原理2:發(fā)展的普遍性
世界觀:一切事物都是不斷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發(fā)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發(fā)展的.)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我們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反對:我們應反對用靜止觀點看問題(反對形而上學用靜止地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缺和安于現(xiàn)狀的舊觀念。
原理3:內外因辯證關系(事物發(fā)展的原因)
世界觀: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據(jù),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把內外因結合起來。
反對:反對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影響;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決定作用。
※原理4: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原理(事物發(fā)展的趨勢)
世界觀: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這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
方法論: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原理5: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
世界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重視量的積累,要學會優(yōu)化結構;不失時機,促成質的飛躍;堅持適度原則?!?/p>
6、辯證否定觀原理
世界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既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辯證否定的實質就是“揚棄”。
方法論: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不僅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
反對:反對把否定理解為外力作用的結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原理
7、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觀: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chuàng)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fā)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guī)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反對: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思想僵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觀念和行為。
★創(chuàng)新的意義:①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②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③創(chuàng)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④創(chuàng)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fā)展。
(三)矛盾觀:(7條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
世界觀:矛盾就是事物內部的對立統(tǒng)一,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
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矛盾雙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方法論: 要一分為
二、全面看問題;堅持兩點論。
反對:反對片面看問題(一點論),割裂對立統(tǒng)一關系,離開對立談統(tǒng)一或離開統(tǒng)一談對立。
※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觀: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反對:反對對具體事物不作具體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種方法解決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對把理論當成不變的教條,生搬硬套。
※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
世界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場合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我們要遵從特殊—→普遍—→特殊的認識秩序,從特殊性中總結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導下解決特殊性,不斷實現(xiàn)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學會“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科學的工作方法。
※原理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
世界觀: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種矛盾,這一矛盾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著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統(tǒng)籌兼顧。
反對:既要反對辦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對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單打一”?!?/p>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世界觀:每一個矛盾中的兩個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對:反對把矛盾雙方同等看待,甚至顛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質的反對。原理
6、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原理
世界觀: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方法論:我們應該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統(tǒng)一起來,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原理
7、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
世界觀: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則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矛盾分析法(一分為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即堅持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二、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部分:歷史觀部分原理(3條原理)※原理一: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世界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著重大阻礙作用。
方法論: 從客觀的社會實際情況出發(f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反對機械唯物主義、歷史唯心主義?!矶?: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
世界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方法論:
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
世界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堅定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路線。
反對:反對歷史唯心主義,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宣揚少數(shù)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歷史的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第二部分:價值觀與人生觀部分原理(4個原理)
※原理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人的價值原理)
世界觀:人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關系,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于首要地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
基本前提和條件。
方法論: 樹立正確價值觀,在勞動和奉獻(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原理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世界觀: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及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普遍的、顯著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砣喝松鷥r值的實現(xiàn)原理
世界觀: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根本途徑是勞動和奉獻。人生價值實現(xiàn)還需要主客觀條件。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主觀條件即:①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努力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方法論:
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四: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原理
世界觀:社會發(fā)展是個人發(fā)展的基礎(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發(fā)展也離不開個人發(fā)展。方法論: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锶绾握_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1)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要求。(2)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怎么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3)利益沒有沖突時,怎么辦?
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tǒng)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
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林樂昌 武天林主編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第一章
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節(jié)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哲學
1、哲學的字源學含義
哲學一詞源于古希臘語,由Philos(愛)和Sophia(智慧)詞組成,意為愛智慧。中國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經日本的學者西周的翻譯,古希臘的愛智慧的學問就叫哲學。在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中,哲學又被稱為形而上學。
2、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是從哲學的研究對象角度下的定義,在理解這個定義時,必須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觀,什么是方法論,世界觀和方法論之間是什么關系,世界觀和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3、哲學是關于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這是從哲學和各門科學的關系角度下的定義,在理解這個定義時,要注意哲學和各門科學的關系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各門科學為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哲學的產生為各門科學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哲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
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是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理論武器,進行辯護和宣傳的工具。哲學為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提供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它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
二、哲學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這個關系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即世界 1 的本原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派別;
第二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存在,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在認識論上產生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區(qū)別。
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首先是由哲學這門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不研究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不可能是哲學。
其次是由哲學發(fā)展的歷史證明的,一部哲學發(fā)展史,就是圍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而展開斗爭的歷史。
再次是由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哲學理論體系中的地位決定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決定了哲學中其他問題。
最后是因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根本問題,它必須成為哲學的根本問題。
3、哲學的基本派別和黨性原則
哲學的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黨性就是其派別性。
我們所說的哲學的黨性原則,指的是在哲學的基本派別斗爭中,應當堅定地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反對和批判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
4、唯物主義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
唯物主義哲學在歷史發(fā)展中經歷了三種形態(tài):第一種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第二種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第三種是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哲學的本質是把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但它在表現(xiàn)形式上卻是形形色色,歸納起來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是兩種:一種是主觀唯心主義;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
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產生的根源
唯物主義哲學的產生根源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生既有社會歷史方面的原因,還有階級和認識方面的根源。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及其本質特征
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和其他的哲學形態(tài)相比較,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所提供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科學的性質,因為它是建立在當代的科學知識基礎之上的。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
因為它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總結了人類關于自然的知識、社會的知識和思維的知識。
正確地解決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科學是揭示某個領域特殊規(guī)律的學問)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因為它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論武器,代表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條件
1、社會歷史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具有歷史必然性,一方面是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在19世紀40年代已經比較充分地顯示了社會發(fā)展中物質力量的決定作用,使人們唯物地認識 社會歷史現(xiàn)象有了可能。另一方面是無產階級的成熟程度,19世紀40年代西方的無產階級已由自在的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階級,要求有自己的世界觀來武裝自己。
2、科學知識條件
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有三個偉大發(fā)現(xiàn),這些知識成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自然知識基礎。另外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英國的古典經濟學和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社會知識基礎。德國的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辨證邏輯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直接提供了思維方法。
3、理論思維條件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理論思維條件,或者說是直接的理論來源。其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最大。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用實踐的觀點揚棄了自然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實踐觀點中既包含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又吸收了唯心主義的能動性思想。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用辨證的觀點看待一切事物,它在事物的肯定性中發(fā)現(xiàn)了事物的否定性,因而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暫時的。它為無產階級進行徹底的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但正確地概括了各門科學知識,而且還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更為重要的是它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接受實踐的檢驗,并在實踐中不斷的發(fā)展自己。它是開發(fā)的理論體系,不是封閉的理論教條。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它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是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武器。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一的無產階級哲學。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偉大意義
1、正確解決了哲學和科學的關系問題,明確了哲學的研究對象。
2、建立了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實現(xiàn)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辨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
3、為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一次使勞動人民有了自己的哲學。
總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意味著舊哲學的滅亡,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次偉大的革命性變革。
第三節(jié) 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代變革
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歷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誕生起,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的發(fā)展,但以往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
在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方面,由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到列寧主義,再到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2、時代潮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
一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社會所發(fā)生的新變化;二是社會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所發(fā)生的變革;三是全球化浪潮所產生的新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科技革命
現(xiàn)代科學技術提出了新的哲學問題,量子力學、系統(tǒng)科學、分子生物學、復雜性科學的成就向近代科學的決定論思想提出了挑戰(zhàn),非決定論思想崛起,引起了哲學中的非理性思潮泛濫。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哲學
一方面是科學主義思潮對“形而上學”的否定;另一方面是人本主義思潮對唯物史觀的發(fā)難。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改革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要性(歷史根源)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可能性(文化背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唯物論、辯證法、知行合一的認識論、民本主義的歷史觀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新民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特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的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革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意義
3、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一方面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使中國社會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第四節(jié)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
1、幫助我們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
2、學會用唯物史觀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理論水平。
4、學會哲學思維,有助于我們從理論的高度理解和自覺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
1、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
2、哲學理論學習還須特殊的方法
哲學理論是最抽象的理論,初學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必須掌握學習哲學理論的特殊方法,這樣有助于我們很快地適應哲學學習。這里提出幾點想法,僅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一是要準確理解概念,切忌含混不清;二是要全面掌握觀點,切記孤立記憶;三是以理解增強記憶,切忌死記硬背;四是要活學活用理論,切忌本本主義;五是要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培養(yǎng)理論興趣。
第一章
知識點、難點和重點
一、知識點
1、識記(1)哲學
(2)馬克思主義哲學(3)世界觀(4)方法論(5)唯物主義(6)唯心主義(7)客觀唯心主義(7)主觀唯心主義
2、理解
(1)哲學基本問題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3)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4)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5)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意義(6)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和意義(7)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和方法
二、難點
(1)什么是哲學(2)哲學基本問題
三、重點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2)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意義
第一章
思考練習題
一、解釋概念
1、馬克思主義哲學
2、哲學
3、唯物主義
4、唯心主義
5、客觀唯心主義
6、主觀唯心主義
二、區(qū)別范疇
1、哲學和世界觀
2、世界觀和方法論
3、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三、簡答問題
4、哲學基本問題是什么?為什么?
5、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條件有那些?說明了什么?
6、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7、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和方法是什么?
四、論述分析
1、試述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偉大意義
2、試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和意義
第二章
世界的本質
第一節(jié)
物質是世界的本原
一、人類對世界本原的探索歷程
1、世界本原問題上的哲學分歧
世界本原問題就是對我們所看到的千差萬別的事物共同本質問題的思考,歸根到底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有以下幾種答案:
(1)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
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因而世界是統(tǒng)一的,這個統(tǒng)一的本原派生出萬事萬物,用這個統(tǒng)一的本原可以說明一切事物。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是一元論者。
二元論則認為世界不是統(tǒng)一的,世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本原,這些本原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之間不存在派生和說明的關系。在哲學史上只有少數(shù)哲學家是二元論者,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笛卡兒和波普爾。(2)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在一元論的陣營里,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精神,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物質。
(3)唯物主義一元論內部的對立
在唯物主義一元論內部,由于對物質本原認識的差異,從而形成了不同歷史形態(tài)和不同哲學流派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我們重點考察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世界的物質本原所進行的探索過程,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所處的歷史地位。
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這里所說的古代是指人類認識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類在這個歷史階段形成了樸素的唯物主義物質觀。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觀點。
(1)古希臘時期哲學家的觀點: 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無限”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認為“空氣”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中國古代哲學家的觀點:
西周時已形成的“五行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到后來宋明時期張載等哲學家提出的“元氣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元氣”。
萬物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它把物質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這種物質觀缺乏科學根據(jù),只是根據(jù)生活經驗所作出的一種樸素的直觀猜測,這種猜測混淆了物質和物質形態(tài)。
1、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這里所說的近代是指西方從15世紀到19世紀這段歷史,人類在這個歷史階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它根據(jù)近代科學研究的成就,把物質看作是原子,并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2)這種物質觀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jù),并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3)這種物質觀仍有缺陷,它的歷史局限性表現(xiàn)為: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1、恩格斯對物質觀的科學說明:
恩格斯針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把物質歸結為原子的缺陷指出:“原子決不能看作簡單的東西或者甚而看作已知的最小的物質粒子?!彼岢稣軐W所說的“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p>
2、物理學革命引發(fā)的哲學危機
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有了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原子被打開了,放射性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使人們深入到原子的內部,比原子更小的電子等基本粒子概念的提出,給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造成危機,只有提出新的物質觀,才能概括新的科學成就。
3、列寧對物質觀的科學規(guī)定:
列寧根據(jù)新的科學成就,給物質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p>
4、列寧的物質定義的理論意義
(1)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2)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可知論,同唯心主義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3)確立了哲學的物質概念,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
三、物質的存在方式
1、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1)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運動是指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間所發(fā)生的一切變
化和過程。因此,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和承擔者,運動是物質的本性和存在方式。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都是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不能分離,現(xiàn)代科學可以證明。
(2)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事物的靜止狀態(tài),它把靜止理解為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有兩種具體的表現(xiàn):一是機械運動中的位置沒有移動情況;一是事物處在量變階段上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在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問題上,它認為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則是相對的。割裂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和相對主義詭辯論。
(3)承認相對靜止的意義
承認相對靜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樣性;承認相對靜止才能區(qū)別和利用事物;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認識事物的絕對運動。
2、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1)時間和空間的含義
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和順序性,時間是一維性的,而且是由過去、現(xiàn)在到將來一個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和方位性,現(xiàn)實空間具有三維性特性。認識時空的這些特性,對人類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2)物質運動和時空的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認為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是不可分離的,首先,物質運動是時空的實在內容。離開特定的物質運動過程,時間就是一個無法存在、不可想象的東西,(如年、月、日等);離開運動著的物質,空間就成了空無一物、不可想象的虛空。其次,時間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物質運動的過程必須有時間性,即過程持續(xù)的長短和過程發(fā)生的先后;運動著的物質必須有空間性,即存在著體積的大小和坐標的方位。(3)時空的客觀實在性和相對性
列寧說:“唯物主義既然承認客觀實在即運動著的物質不依賴于我們的意識而存在,也就必然要承認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而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為此就必須批判時空觀上的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也必須承認時空的相對性,即把時空的具體特性看作是可變的、有條件的。在時空的客觀實在性和相對性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錯誤的觀點:一是借相對性來否定時空的客觀實在性的唯心主義時空觀念;二是反對相對性來固守形而上學不變論的絕對時空觀。
(4)時空的無限性和有限性
辯證唯物主義時空觀認為時間空間既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的時空是有限的,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則是無限的。承認整個物質世界在時空上的無限性,對堅持徹底的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對時空無限性的證明則是一個無限的認識過程。
四、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或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是唯物主義對世界的本原問題所給出的答案,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原理。辯證唯物主義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更完滿,它不但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而且還認為必須依靠科學和哲學的長期發(fā)展來證明這個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首先堅持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堅持一元論,反對二元論;
(2)其次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反對唯心主義一元論;
(3)最后辯證唯物主義提出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在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意識觀、歷史觀等問題上把唯物主義觀點貫徹到底。
2、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的科學和哲學證明
(1)科學依靠實證一方面要證明萬物的同源性和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要證明意識的派生性和物質根源性。
12(2)哲學依靠世界觀一方面要揭示“天國”的虛構性和現(xiàn)實根源性,另一方面要說明意識的依賴性和相對獨立性。
(3)科學和哲學的證明都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對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問題,必須依靠科學和哲學的長期發(fā)展來不斷地證明。
第二節(jié)
實踐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
一、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1、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優(yōu)先性,但它承認這些的目的則是服務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因為在它看來人類只有依靠實踐活動才能生存,因此,實踐活動就成為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要了解這個現(xiàn)實基礎,就必須首先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1)實踐是標志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學范疇。人類為了生存,首先必須進行生產勞動,因此,生產方式就成為人首要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動;第二個方面是人和人因物質利益而進行的社會交往活動。為了進行生產勞動,人和人必須聯(lián)合起來,結成社會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因此,交往方式就成為人必要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經濟交往方式;二是政治交往方式;三是思想交往方式。
(2)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一種是人類為了進行物質生產活動而發(fā)生的社會交往活動。顯然,第一種實踐活動是最基本的形式,第二種實踐活動是在第一種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fā)生。除此之外,還派生出了兩種實踐活動形式:一是從物質生產活動中派生的科學實驗活動;二是從社會交往活動中派生的改造社會關系的社會變革活動。
(3)實踐活動的基本特征有三個:首要的特征是客觀現(xiàn)實性。物質生產活動、社會交往活動、科學實驗活動、社會變革活動都是客觀的現(xiàn)實性的活動。無論是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活動過程,還是實踐活動的結果,都具有客觀現(xiàn)實性;其次是主觀能動性。人的實踐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就在于人的實踐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是在人的主觀意識的自覺指導下進行的活動,是人主動發(fā)起的活動;最 后是社會歷史性。物質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必須是社會性的活動,孤立的個人不可能進行這些活動,而社會交往活動形成了人的社會性,使物質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具有了社會性。實踐活動的歷史性表明,人類的實踐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因而實踐活動必然具有歷史局限性,同時實踐活動也在不斷地改變著歷史條件,推動著歷史發(fā)生變化。
2、人類和動物在生存方式上的區(qū)別
人類是由動物進化來的,但人類誕生之后,就逐漸地脫離了動物界,并最終和動物相區(qū)別,這種區(qū)別表現(xiàn)在生存方式上,就是人依靠實踐活動而生存,動物則依靠本能活動來生存。具體地說這種區(qū)別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依靠自己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而生存,人創(chuàng)造的世界屬于人類世界,人的實踐活動就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動物依靠自己的本能而生存,這種本能不能創(chuàng)造世界,因而動物只能在自然的世界中生存,動物的本能只是自然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為了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生存,必須進行社會交往,組成人類社會,有了人類社會,才會有人類世界;動物本能的生存著,因而只須發(fā)生自然交往,形成一定的種群,這種種群維系著動物的生存和繁衍,保持住自然世界的一個物種。
(3)人類為了創(chuàng)造世界,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造能力,不斷地擴大社會組織力量,為此就要學習、創(chuàng)新、實驗、進行科學研究,發(fā)展高新技術,就要改進、完善社會組織,進行社會制度和社會體制的變革;動物自然地生存著,因而它就只能按照“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去進化。
以上區(qū)別告訴我們,人類的存在方式和動物的存在方式有本質的不同,二者作為有生命的存在物,他們的存在被稱為生存。但在生存方式上,前者是依靠社會實踐方式而生存,后者則是依靠自然本能方式而生存。因此,我們說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與人類世界的關系
1、人類世界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前提,因而它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 14 優(yōu)先地位。在這個意義上,它肯定了舊唯物主義的合理性。但它進一步認為,人類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生存的,人必須生存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
(1)人類世界是人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化自然界,即被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所改造了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即通過社會交往活動所建立的社會組織機構和制度規(guī)范;精神世界,即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基礎上,通過精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世界。
(2)物質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化自然界”。被人類活動所改造了的自然物,成為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成為人們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人們直接依靠這種“人化自然界”而生存。
(3)在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人們通過社會交往活動發(fā)生社會關系,并建立起社會組織機構和制度規(guī)范,形成人類社會。人們只有依靠社會力量才能使自然界發(fā)生“人化”。
(4)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了人們的精神世界,精神生產活動形成了人們的主觀世界,有了主觀世界,人們才能進行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
2、人類世界的基本特征
人類世界是由人的活動創(chuàng)造的,因而它就具有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些特征,其基本特征如下:
(1)人類世界具有“人為性”。自然界的存在和變化是自然的、自發(fā)的;人類世界的一切存在和變化都是人為的、自覺的。因為人類世界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是依靠人類的實踐活動形成的。
(2)人類世界具有“為人性”。人是人類世界的目的,人類世界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而創(chuàng)建的世界,是以人為核心所建立的“為我性”關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才是自由的;自然界沒有目的,也不以人為目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3)人類世界具有“組織性”。這里所說的組織性,必須結合以上兩個特征來理解,人類世界是人們自覺地組織起來的世界,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在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上主動建構的世界。因此,人類世界的組織性不同于自然界的結構性,因 為它具有人為性和為人性。
以上特征說明了人類世界不是自然發(fā)生的,而是依靠人的活動創(chuàng)造的。
3、實踐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
這里所說的現(xiàn)實基礎,一是指直接根源,二是指物質原因,即實踐是人類世界發(fā)生和存在的直接的物質的原因。
(1)實踐活動首先造成了自然界的分化,使自然界一分為二,一部分成為“人造物”,即“人化自然物”,一部分仍然是自然存在物,即“自在自然”。人造物、人化自然物、人化自然界屬于人類世界的組成部分,這是由實踐活動直接創(chuàng)造的。實踐活動還是“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相統(tǒng)一的基礎,通過實踐活動,“自在自然”不斷地轉化為“人化自然”。
(2)實踐活動還造成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分化,把人類從自然界中提升出來,以人類社會的形式和力量獨立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屬于人類世界的組成部分,這也是由實踐活動直接創(chuàng)造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統(tǒng)一的基礎也是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自然界才能成為人類社會的生存條件。
(3)最后實踐活動造成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劃分,形成了人類獨自具有的意識或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屬于人類世界的組成部分,它是由社會實踐活動產生的。沒有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人類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產生意識,形成精神世界。在實踐活動中,人們的主觀世界才能不斷地接近客觀世界,達到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統(tǒng)一。
三、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在世界的本原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是唯物主義,但它是辨證的、歷史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的觀點涵蓋了辨證的和歷史的觀點,因此,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本原問題上的觀點概括為實踐唯物主義。
1、實踐唯物主義在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觀點,要求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同時它還堅持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性的辨證觀點,要求人們辨證地看待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充分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這兩個觀點都包含在實踐觀點之中了,因為實踐活動既要 16 求人們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又要求人們根據(jù)主觀設想行事,既要實事求是,又要發(fā)揮能動性。
2、實踐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貫徹了唯物辨證的觀點,它既承認社會歷史也是一種物質運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也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人的意志對社會歷史具有能動作用。這兩個觀點也包含在實踐觀點中,因為社會歷史是由人類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一方面形成了社會歷史運動及其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也發(fā)揮和實現(xiàn)著人們的主觀愿望和意志。
3、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先在性,但他更進一步認為,只有實踐活動才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自然界是人類世界的生存條件,實踐活動是人類世界的生存根據(jù)。只有用實踐唯物主義觀點,才能正確認識人類世界,改造人類世界,推動人類世界的發(fā)展。
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不僅是正確地解釋世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更理想更美好的人類世界。
第三節(jié) 意識的起源、本質和功能
一、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反應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物質世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在自然界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物質進化程度的不同,也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形式,意識是一種高級的反應形式,它源于低級的反應形式,我們把這種高級反應形式稱為反映。根據(jù)已知的科學知識和資料,人們把意識看作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是由最低級的反應形式逐步進化的結果,這個進化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是從非生命物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應性。(2)第二個階段是從低等生物的直接刺激感應性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
(3)第三個階段是從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到人類的意識活動。人的意識和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有本質的不同:首先是物質基礎不同;其次 是反映形式不同;再次是反映內容不同;最后是反映功能不同。因為意識還是社會的產物。
2、意識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
意識雖然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但卻不是自然而然的東西。自然進化只為人類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這是意識產生的自然條件。人類意識的產生還需要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它就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意識產生的社會根據(jù)。
(1)物質生產活動使意識的產生不但成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人類的生存方式要求人們的反映形式必須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必須進化為人的意識活動;而物質生產活動也能夠產生高級的反映形式。
(2)社會交往活動使語言的產生不但成為必要,而且也具有可能。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社會的產物。沒有社會和社會交往,就不可能有語言,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意識。
(3)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活動中,類人猿的動物腦進化為人腦,有了人腦,意識的產生才有了物質基礎。
二、意識的本質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物質器官。人腦和動物腦的區(qū)別不僅是量上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質上的。這種質的區(qū)別是由社會實踐活動造成的。
(2)意識產生的生理過程和機制。人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現(xiàn)象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意識活動的生理過程和機制是人腦神經系統(tǒng)的反射活動。最新的研究成果是人腦神經系統(tǒng)的神經細胞傳遞生物電、處理信息流的過程。
(3)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一方面證明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們根據(jù)這個原理,利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成功地模擬了人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意識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現(xiàn)象,它 的產生不僅僅是人腦中所發(fā)生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變化過程,我們不應該把意識看作是人腦的產物,只能把意識看作是人腦具有的一種機能?!綴jS21.coM 幼兒教師教育網】
2、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1)人腦具有意識的機能,這個機能的實現(xiàn)即意識的產生,必須有客觀世界對人腦的刺激和人腦對它的反映。人腦是意識發(fā)生的生理基礎,客觀世界才是意識產生的源泉。
(2)客觀世界反映到人腦中,必然要進行加工改造,以主觀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但它加工改造的原料則是客觀的,即意識所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
正確的意識和錯誤的意識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內容都是客觀的。區(qū)別僅僅在于形式與內容是否統(tǒng)一。
三、意識的功能
1、意識是人類獨有的精神現(xiàn)象,它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從高低層次看,有潛意識和顯意識之別,在顯意識中又有感性和理性的區(qū)分;從反映的領域看,有認知、情感和意志,認知向外,情感指內,意志把內外結合起來,直接控制人們的行動。
2、意識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人的行為中、在人的生理活動中、在對客觀世界的變化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1)意識使人的行為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創(chuàng)造性。(2)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可以起到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3)意識支配人的實踐活動可以改造客觀世界。
3、正確發(fā)揮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必須正確處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在堅持物質對意識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下,充分發(fā)揮意識的能動性。既反對機械唯物主義抹殺意識能動性的觀點,也反對唯心主義夸大意識能動性的觀點。四、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堅持實踐唯物主義觀點,這種世界觀變?yōu)榉椒ㄕ?,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原則。
2、要堅持作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原則,最重要的是處理好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不尊重和遵守客觀規(guī)律,就不可能作到實事求是;不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就不可能認識客觀規(guī)律,也就難以作到實事求是。
第二章
知識點、難點和重點
一、知識點
1、識記
(1)樸素唯物主義(2)形而上學唯物主義(3)物質(4)運動(5)靜止(6)時間(7)空間(8)實踐(9)意識
2、理解
(1)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2)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3)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4)物質和運動的關系(5)物質運動和時空的關系(6)實踐和人類世界的關系(7)意識的起源、本質和功能
(8)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二、難點
1、列寧的物質定義
2、實踐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
三、重點
1、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2、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第二章
思考練習題
一、解釋概念
1、物質
2、運動
3、靜止
4、時間
5、空間
6、實踐
7、意識
8、人類世界
二、區(qū)別范疇
1、運動和靜止
2、時間和空間
3、人類世界和自然界
三、簡答問題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是什么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缺陷是什么
3、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4、簡述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5、怎樣理解實踐是人類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
6、為什么說意識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
7、怎樣理解意識的本質和功能
四、論述問題
1、試述實踐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2、試述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分析割裂它們的關系會導致什么樣的錯誤觀點。
第三章
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思維方法
第一節(jié)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學說
一、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1、辯證法的本意是通過論辯揭露對方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論辯術;后來引申為用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學說。
2、形而上學的本意是哲學,即研究超驗對象的學說;后來演變?yōu)楹娃q證法相對立的發(fā)展觀,即用孤立和靜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學說。
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都是關于世界存在狀態(tài)的學說,在這個問題上它們是對立的,具體說它們在以下幾個方面相互對立:
(1)辯證法是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待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形而上學則是用孤立的觀點看待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
(2)辯證法用發(fā)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形而上學則用靜止不變的觀點觀察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
(3)辯證法肯定矛盾的存在,用全面的觀點思考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形而上學則否認矛盾的存在,用片面的觀點思考世界的存在狀態(tài)。
二、辯證法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
1、古代樸素辯證法
古希臘的辯證法思想。(蘇格拉底的精神接生術;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tǒng)一說。)中國傳統(tǒng)的辯證法思想。(古老的陰陽八卦說;五行說;矛盾概念)
2、近代唯心辯證法
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思想。(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爾的辯證法學說)
3、現(xiàn)代唯物辯證法
三、辯證法存在的基本形式
1、客觀辯證法??陀^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具有的辨證法,這是辯證法的自在形式。這種辯證法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成為推動客觀世界辨證運動的客觀力量。
2、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這是辯證法的自覺形式,是以人的認識和概念的辨證運動形式而存在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的高級形式就是概念辯證法,它是人們把握客觀辯證法的思維方法。
3、實踐辯證法。實踐辯證法是人的活動的辯證法,是人用運概念辯證法把握客觀世界的辯證法后,以自己的活動改變客觀世界的辯證法。在人的活動中,形成了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社會與自然,自由與必然等矛盾,人的活動就是在這些矛盾推動下,不斷解決這些矛盾的辯證過程,貫串與這個過程中的辯證法就是實踐辯證法。因此,實踐辯證法就是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的統(tǒng)一。(古代樸素辯證法是對客觀辯證法的簡單描述;近代唯心辯證法是對主觀辯證法的自覺總結;現(xiàn)代唯物辯證法是實踐辯證法。這是辯證法的合理形態(tài)。)
四、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lián)系原理
1、唯物辯證法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世界。辨證聯(lián)系指的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不同方面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2、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因此,辨證聯(lián)系是客觀的、普遍的。這種客觀普遍性可以從下面兩點來理解: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處在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之中;
(2)整個世界以及每個事物都是由無數(shù)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有機整體。
為了正確理解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狀態(tài),我們在把握普遍聯(lián)系原理時,必須注意事物聯(lián)系的多樣性,如直接聯(lián)系和間接聯(lián)系、外部聯(lián)系和內部聯(lián)系等等。
3、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lián)系原理告訴我們,必須用條件性和整體性的原則認識事物。條件性原則就是把事物放在一定條件下加以認識的原則,也可以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整體性原則就是把事物當作由許多要素相互聯(lián)系構成的有機統(tǒng)一 23 體的原則,這種原則著眼于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
五、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1、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必然引起永恒的運動和變化,在世界的運動和變化狀態(tài)中存在著一種前進上升的趨勢,唯物辯證法把這種趨勢叫做發(fā)展。唯物辯證法用發(fā)展的觀點來說明世界的這種存在狀態(tài)。
2、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具體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1)發(fā)展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是事物的新陳代謝,是事物的質變。(2)發(fā)展是事物由低級階段到高低階段、由簡單向復雜的前進上升運動。(3)發(fā)展是由事物的內在矛盾所推動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辨證運動過程。
3、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告訴我們,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一條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這條規(guī)律要求我們堅信新生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因為,新生事物是符合事物發(fā)展方向的、具有遠大前途的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事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生事物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事物。
六、唯物辯證法的體系和核心
1、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是由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基本規(guī)律、基本范疇和辨證思維方法構成的。
2、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核心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因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揭示了普遍聯(lián)系的內容和發(fā)展變化的動力;是貫徹于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和所有范疇的中心線索;是辨證思維的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解和掌握所有辨證思維方法的鑰匙。
第二節(jié)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
一、質量互變規(guī)律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都具有兩種狀態(tài):量變和質變。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 和量的規(guī)定,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都是有限度的存在。質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區(qū)別的內在規(guī)定性;量是同質事物相區(qū)別的外在規(guī)定性;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由事物的質所確定的量的變化范圍或數(shù)量界限。
2、量變是事物存在期間的變化,是連續(xù)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產生和滅亡的變化,是間斷的顯著的變化。量變意味著事物的存在和成長;質變意味著事物的非存在和轉化。因此,量變和質變是兩種對立的變化。
3、量變和質變又是辨證統(tǒng)一的,它們之間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就是質量互變規(guī)律。其具體內容如下:
(1)量變和質變相互依存: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是新的量變發(fā)生的前提。
(2)量變和質變相互包含:在事物的量變過程中,存在著部分質變的情況;在事物的質變過程中存在著量的擴張現(xiàn)象。
(3)量變和質變相互轉化:量變引起質變;質變產生新量變。如此循環(huán),形成不斷地新陳代謝過程,質量互變規(guī)律就存在于這個過程之中。
4、質量互變規(guī)律要求我們必須在量變和質變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中理解和把握規(guī)律的內容,如果人為地割裂二者的辨證關系,就會導致形而上學的錯誤。“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就是這樣的錯誤觀點。
5、學習質量互變規(guī)律,掌握質變和量變的辨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有遠大的奮斗目標,又要有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既要反對“左傾”冒險主義,又要反對右傾保守主義。
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1、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由自身的矛盾推動的,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矛盾是指辨證矛盾。辨證矛盾是標志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不同方面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的哲學范疇。要理解辨證矛盾,就必須進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轉化的性質;矛盾斗爭性是指矛盾對立面之間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離的趨勢。矛盾斗爭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爭性為前提。割裂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 25 爭性的辨證關系,就會歪曲辨證矛盾,或者導致絕對斗爭性,或者陷入抽象同一性。
3、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學會用“一分為二”或“兩點論”的方法分析問題。
4、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認為: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點;事物發(fā)展過程每一個階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點;簡單事物中的矛盾雙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別;復雜事物有兩個以上的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決定的;由于每個事物的性質不同,因此,解決矛盾的方法也就必須不同。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學會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和“重點論”的方法認識和處理矛盾。
5、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間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規(guī)定,二者不可分離,而且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也是相對的。掌握二者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學會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結合起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避免犯“折中主義”和片面性的錯誤。
6、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證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精髓,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依據(jù),也是我們黨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依據(jù)。
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1、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們把占統(tǒng)治地位并決定事物性質的矛盾方面稱為肯定,把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質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否定??隙ê头穸ū孀C統(tǒng)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唯物辯證法著眼于事物的發(fā)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2、唯物辯證法對否定的理解是辨證的,是以肯定和否定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為基礎的。這種辨證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實現(xiàn)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否定。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則認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單純 26 的否定;是否定一切。
3、掌握辨證否定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辨證否定觀要求我們正確對待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
4、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的過程,必然經歷兩次否定、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否定之否定就是概括這個過程的哲學范疇。這個過程具有規(guī)律性,就被稱為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5、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特點是: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周期性。內容是:(1)揭示了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前進性趨勢,即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由低級階段到高級的前進上升運動。
(2)指明了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曲折性路徑,即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曲折過程。
(3)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前進性趨勢和曲折性道路是辨證統(tǒng)一的,即事物的發(fā)展必須通過曲折性道路,才能實現(xiàn)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前進上升運動;事物的發(fā)展只有是前進上升的運動,發(fā)展過程中的道路才能被稱為曲折性道路。割裂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必然會導致形而上學的“直線論”和“循環(huán)論”錯誤觀點。
6、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是客觀的普遍性的規(guī)律,只有正確理解這個規(guī)律實質和存在的原因,才能堅持它的客觀普遍性。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是揭示事物發(fā)展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事物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的展開和體現(xiàn),只有抓住矛盾運動規(guī)律,才能真正懂得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7、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對我們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掌握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和道路。在對待社會發(fā)展和人生道路問題時,才能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樹立樂觀主義的生活態(tài)度;才能意識道路是曲折的,磨煉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第三節(jié)
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一、原因和結果
1、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引起和被引起的聯(lián)系,唯物辯證法把這種普遍聯(lián)系稱為因果聯(lián)系。在事物的因果聯(lián)系中,我們把引起某一現(xiàn)象的現(xiàn)象叫做原因,而把被某種現(xiàn)象所引起的現(xiàn)象稱為結果。顯然,原因在先,結果在后,先因后果是原因和結果的明顯區(qū)別,但引起和被引起則是原因和結果的本質區(qū)別。
2、原因和結果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之間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和結果相互包含,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原因和結果相互轉化,或者說它們之間的區(qū)分是相對的。
3、因果聯(lián)系是客觀的普遍的。在這個問題上,既要反對否定因果聯(lián)系客觀普遍性的主觀唯心主義,也要反對把因果聯(lián)系神秘化而宣揚神學目的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承認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普遍性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提前,把握因果聯(lián)系的客觀普遍性有利于我們總結經驗教訓,預見未來,正確地提出行動目標。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是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出現(xiàn)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出現(xiàn)、也可以不出現(xiàn),可以這樣出現(xiàn)、也可以那樣出現(xiàn)的不確定的趨勢。這是兩種對立的趨勢。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tǒng)一的,二者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過偶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xiàn),在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3、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會導致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和唯心主義的非決定論。掌握二者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它要求我們既要發(fā)現(xiàn)必然性,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又要善于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
1、可能性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尚未實際存在,但能實際存在的種種趨勢;現(xiàn)實性則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實際存在性。
2、可能性范疇比較復雜,應注意區(qū)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抽象可能性和現(xiàn)實可 28 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大的可能性和小的可能性。
3、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既對立又統(tǒng)一,二者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現(xiàn)實性是已經實現(xiàn)了的可能性,沒有可能性就沒有現(xiàn)實性;可能性是孕育在現(xiàn)實中的發(fā)展趨勢,沒有現(xiàn)實性就沒有可能性;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可能性可以變?yōu)楝F(xiàn)實性,現(xiàn)實性又包含著新的可能性。
4、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關系就是理想和現(xiàn)實的關系??赡苄院同F(xiàn)實性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告訴我們,一定要立足于現(xiàn)實,一切工作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同時還要放眼未來、樹立理想,爭取把好的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脫離現(xiàn)實的理想是空想;沒有理想而忙于現(xiàn)實是事務主義者。
四、內容和形式
1、內容是指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形式是指事物的結構或表現(xiàn)方式。
2、內容和形式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沒有內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內容是一堆要素;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內容和形式的區(qū)分是相對的。
3、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是復雜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納或表現(xiàn)不同的內容;同一內容可以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舊形式可以服務于新內容;舊內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4、掌握內容和形式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一方面注重內容的決定作用,根據(jù)內容選擇形式,反對脫離內容的形式主義;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形式的反作用,利用適當?shù)男问届柟虄热?、促使內容的發(fā)展,批判忽視形式的形式虛無主義。
五、現(xiàn)象和本質
1、現(xiàn)象是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或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根本性質,有抽象本質和具體本質之別?,F(xiàn)象是個別的、易變的、外部的東西;本質是一般的、穩(wěn)定的、內在的東西。
2、現(xiàn)象和本質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本質寓于現(xiàn)象之中,現(xiàn)象是本質的表現(xiàn),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的條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即隨著認識的發(fā)展過程,人們由現(xiàn)象進到本質、又由本質回到現(xiàn)象。
3、本質和現(xiàn)象的對立,使科學研究成為必要的,本質和現(xiàn)象的辨證統(tǒng)一又使科學研究成為可能的,人們可以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這是科學的分析方法。
第四節(jié)
辨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歸納和演繹
1、歸納是思維由個別的經驗認識上升到一般的理論認識的方法;演繹是思維由一般的理論認識下降到個別的經驗認識的方法。歸納和演繹是兩個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
2、辨證思維要求把歸納和演繹兩個相反的思維方法統(tǒng)一起來,因為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的大前提;演繹又是歸納的前導,沒有演繹就無法確定歸納的目的和方向;在現(xiàn)實的思維活動中,歸納和演義是相互補充,不可分離的。
二、分析和綜合
1、分析是在思維中把對象分解為組成要素、并對其組成要素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在思維中把組成對象的要素結合起來,并對這個結合起來的整體加以研究的方法。一個重在分,一個重在合,二者相對立。
2、辨證思維要求把分析和綜合統(tǒng)一起來,因為分析和綜合是相互依賴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又是分析的前導。分析和綜合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三、抽象和具體
1、抽象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是指,在思維中把對象的某些屬性抽取出來、并舍棄其它屬性的邏輯方法;具體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是指,在思維中把抽取出來的各種規(guī)定性綜合起來,形成思維中的具體。
2、思維活動由感性的具體經過理性的抽象,才能由現(xiàn)象進到本質;由理性的抽象經過理性的具體,才能由抽象本質進到具體本質,達到理性具體。因此抽象和具體是兩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思維方法,沒有抽象就不可能有具體;而沒有具體,抽象就是片面的認識。
四、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
1、邏輯和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是建構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邏輯指的是理論體系的內在關系;歷史一方面是指研究對象的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是指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過程。
2、科學的理論體系首先應當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但這種邏輯體系的建構不是單純的概念演繹過程,而是按照研究對象自身的發(fā)展過程和規(guī)律,特別是在總結概括了關于研究對象的認識發(fā)展史之后,才能建立起正確反映歷史的邏輯體系。
3、科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理性認識依靠邏輯力量能動地再現(xiàn)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過程,因此,理性認識的邏輯不可能簡單地描述歷史事實和過程,而是要抓住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內在聯(lián)系或本質關系。這樣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就不是完全的一致,而是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第三章知識點、難點和重點
一、知識點
1、識記(1)辨證聯(lián)系(2)形而上學(3)辨證否定(4)主要矛盾(5)矛盾同一性(6)矛盾斗爭性(7)矛盾普遍性(8)矛盾特殊性(9)否定之否定(10)量變(11)質變(12)矛盾(13)發(fā)展
31(14)肯定(15)否定(16)原因(17)結果(18)內容(19)形式(20)現(xiàn)象(21)本質(22)歸納(23)演繹(24)分析(25)綜合(26)抽象(27)具體(28)邏輯(29)歷史(30)必然性(35)偶然性(36)可能性(37)現(xiàn)實性(38)辯證法
2、難點
(1)矛盾同一性(2)否定之否定
3、重點
(1)矛盾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關系
第三章
思考練習題
一、解釋概念
1、辯證法
2、形而上學
3、辨證矛盾
4、辨證聯(lián)系
5、辨證否定
6、主要矛盾
7、矛盾特殊性
8、矛盾普遍性
9、否定之否定
二、區(qū)別范疇
1、量變和質變
2、原因和結果
3、現(xiàn)象和本質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爭性
6、抽象可能性和現(xiàn)實可能性
三、簡答問題
1、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有那些
3、簡述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lián)系原理
4、簡述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
5、簡述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
6、為什么說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7、簡述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特點和實質
四、論述分析問題
1、試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并用這個關系說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2、運用辨證否定觀,分析和批判在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問題上,存在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的錯誤觀點。
3、試述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的辨證關系,并指出這對范疇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
第四章
認識的基礎、本質和過程
第一節(jié)
認識的基礎和本質
一、實踐是認識發(fā)生的現(xiàn)實基礎
1、從活動的角度看,意識和認識是相同的,意識活動就是認識活動。在第二章我們分析了意識和物質的關系,明確了意識的發(fā)生既不能離開人腦這個生理基礎,也離不開物質世界這個客觀內容。在本章中我們必須進一步揭示認識發(fā)生的現(xiàn)實基礎。
2、認識和實踐構成了認識論中的基本矛盾,實踐活動是認識活動發(fā)生的最切近的現(xiàn)實基礎。因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腦直接從物質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動物式的被動感受,這是動物的感覺和心理活動,不可能是人的認識活動。只有在實踐活動基礎上所發(fā)生的反映,才是人的認識活動。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實踐看作是認識發(fā)生的現(xiàn)實基礎,是因為:(1)實踐促使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發(fā)生分化,為認識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性。認識主體是具有自我意識和對象意識且從事認識活動的人;認識客體是被實踐活動納入到人的觀察和思考范圍之內的客觀世界。
(2)實踐活動的操作方式內化為人腦的思維模式,使人腦具備了意識的機能,為認識活動的發(fā)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3)實踐活動的社會性擴大了人際交往,加強了社會交流,促進了語言的發(fā)生,34 使人的認識可以超越個人經驗的狹隘性和直觀性,為認識活動的發(fā)生產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發(fā)生的直接來源。在理解這個觀點時,必須搞清三個關系:一是認識和客觀世界的關系;二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三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因為實踐為認識的發(fā)展提出了新問題,積累了新經驗,創(chuàng)造了新手段;也為認識的發(fā)展鍛煉了思維能力。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活動的最終目的。認識活動的直接目的是獲得客觀真理,但獲得真理的最終目的卻是為了實踐活動的成功。因為人類只有在成功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生存和發(fā)展。
4、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這個觀點在后面還要詳盡論述,此處從略。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實踐在認識中處于首要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是認識發(fā)展的決定力量。只有抓住實踐才能正確地理解人類的認識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簡稱為實踐論。
三、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在認識的本質問題上,存在著三個依次遞進的問題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認識?其次是世界怎樣被認識?最后是世界能否被正確的反映?對這三問題的不同回答,構成了認識論中不同的哲學派別,形成了對立的認識路線。
2、在世界能否被認識的問題上,存在著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先是可知論,由于在認識論中引入了實踐觀點和辯證法思想,駁倒了不可知論,因此,它是徹底的可知論。
3、在世界怎樣被認識的問題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這是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這個問題上堅持反映論 35 的觀點,批判和反對唯心主義先驗論。
4、在世界怎樣被正確反映的問題上,存在著直觀反映論和能動反映論的對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這種反映論認為,人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就必須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解決認識過程中存在的主觀和客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這是一個能動的反映過程。
5、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認識本質的回答。理解這個本質必須把握三點:一是認識內容的客觀性;(唯物反映論)二是認識主體的能動性;(實踐認識論)三是認識過程的矛盾性。(辯證認識論)
四、反映是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和建構過程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由于把實踐的觀點和辯證法思想引入了認識論,才使它的認識論成為能動的反映論?,F(xiàn)代思維科學的成就進一步揭示了,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反映,是一個對客體信息進行選擇和重新建構的過程。這更證明了能動反映論的正確性。2、20世紀50年代系統(tǒng)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信息論的誕生,把信息與物質和能量并列,成為人們研究物質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傳遞,靠物質才能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信息是物質在運動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構、形態(tài)、屬性等表征。
3、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的能動反映,實際是主體對客體信息的獲取、整理和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體現(xiàn)在對客體所呈現(xiàn)的信息要進行選擇和重新建構。主體不是被動地接受客體的全部信息,也不是把所選擇的信息原封不動地移入頭腦。
4、主體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有本能選擇和自覺選擇的區(qū)別,人們的感官對客體信息的選擇是本能的,這是人和動物共同具有的選擇機制。而人腦對客體信息的選擇則是自覺的,它是根據(jù)人的需要、意志、興趣等主觀愿望所作出的自覺選擇。
5、主體對所選擇的信息必須進行重組,即根據(jù)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把所選擇的新信息建立在這個結構中,使它和已有的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這樣就會發(fā)生雙向的
變化:一方面是所選擇的信息被同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識結構被改變。這種雙向的變化引起了知識結構的重新建立,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重構。
第二節(jié)
認識的辨證發(fā)展過程
一、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
1、認識過程的基本矛盾是實踐和認識的矛盾,在這對矛盾的推動下,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必然發(fā)生了兩次飛躍:從實踐到認識是第一次;由認識到實踐是第二次。
2、實踐活動既是客觀的物質活動,也是人們的感性經驗認識活動。因此,實踐和認識的矛盾又表現(xiàn)為認識活動內部的矛盾,即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矛盾。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也就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3、感性認識是依靠人的感官對客觀事物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即對事物現(xiàn)象的認識。它具有直接性和具體性的特征,以感覺、知覺、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在。
4、理性認識是依靠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認識,即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它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基本形式存在。
5、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辨證統(tǒng)一的,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中包含著理性認識的成分,理性認識中存在著感性認識的因素;在實踐基礎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可以發(fā)生轉化。這種相互轉化實現(xiàn)著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
6、第一次飛躍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實現(xiàn)這次飛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必須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大量的反復的感性經驗認識是實現(xiàn)飛躍的基礎。
(2)必須用運正確的邏輯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的加工,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進行思考是實現(xiàn)飛躍的途徑。
(3)第二次飛躍是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即回到新的感性經驗中去。這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更為重要,因為它不但實現(xiàn)了認識的目的,而且還可以檢驗、修正、豐富和補充理性認識。實現(xiàn)第二次飛躍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4)理性認識能否成功地指導實踐,首先必須是正確的認識,錯誤的認識只能
導致實踐的失敗。
(5)理論必須掌握群眾,因為群眾是實踐活動的主體,理論要回到實踐,就必須讓群眾自覺地用理論指導自己的活動。
(6)理論必須聯(lián)系實際,因為實踐活動所改造的實際對象是特殊的、具體的,而理論則是普遍的、抽象的。普遍的理論只有和特殊的實際對象結合起來,才能成功地改變對象。
(7)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認識過程兩次飛躍的根據(jù),割裂二者的辨證關系必然導致哲學上的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的錯誤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經驗論的錯誤在實際工作中表現(xiàn)為經驗主義。
二、認識辨證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1、認識的辨證發(fā)展過程存在著規(guī)律性,這是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在認識過程中的體現(xiàn)。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中有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認識發(fā)展過程是由實踐和認識的矛盾推動的,實踐和認識的矛盾運動使認識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為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2、認識辨證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這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過程,對于一個簡單的事物來說,經過這樣一個認識過程就基本完成了認識的任務。但對于較復雜的事物和整個世界來說,認識必須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往復,每次循環(huán)都把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3、認識辨證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根源于實踐和認識的矛盾,實踐活動雖然是客觀的活動,但卻是經驗性的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獲得的經驗認識具有狹隘性和表面性。因此,必須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但它卻是主觀性的東西。只有把理性認識下降為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實現(xiàn)理性認識,才能相對解決實踐和認識的矛盾。
4、徹底解決實踐和認識的矛盾,必然使認識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周期性循環(huán)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實踐和認識只能在具體的條件下達到歷史性的統(tǒng)一。因為,人們的認識總是受到客觀事物的發(fā)展程度和人的認識水平的限制。要想二者最終統(tǒng)一,企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實踐和認識的矛盾,就
等于取消了認識過程。
5、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統(tǒng)一,只能統(tǒng)一于實踐,實踐是認識過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因此,掌握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原理,要求我們把理論認識統(tǒng)一于實踐活動,落后于實踐活動的理論認識會成為實際工作中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實踐活動的理論認識會在實際工作中產生盲動冒險錯誤。
6、認識的辨證發(fā)展規(guī)律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的認識論基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過程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過程。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變?yōu)槿罕娐肪€,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chuàng)造,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
三、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認識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和直覺(即頓悟或靈感)。這些非理性的因素類似于感性認識,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認識,它們在人類認識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意志在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動力、定向、控制等作用。生存意志推動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對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起著定向作用,為了生存人們必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下降到實踐活動;在認識過程中,意志控制著人們排除一切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標上。沒有意志的作用,認識過程不可能順利進行。
3、情感在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激勵、興趣和獻身等作用。人類有來自動物遺傳的對外界感知的特征,但要把這個特征發(fā)展為人類的認識活動卻十分艱難。要完成人類的認識活動必須有情感的激勵和鼓舞;有強烈的愿望和濃厚的興趣;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地獻身精神。離開情感,人的認識過程就無法進行。
4、幻想、想象和直覺是認識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認識不可能機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借助幻想和想象,更需要直覺的頓悟和靈感的一閃。而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依靠人們的幻想、想象和直覺地幫助才能完成。
5、因此,認識的辨證發(fā)展過程是一個理性的認知過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對這個過程人們認識得還不是很清楚。但必須重視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
的作用,這一點是必須肯定的。
四、認識論和思想路線的統(tǒng)一
1、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反映論,這種認識論把認識看作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p>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把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化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特別是用“實事求是”的典故給以中國化的解釋和發(fā)揮,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又一個理論創(chuàng)新。
第三節(jié)
認識的真理性和價值性
一、真理的客觀性
1、真理是標志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真實的道理。
2、真理是客觀的,因為真理中包含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并且可以通過客觀的標準——社會實踐來檢驗。由于真理的客觀性,真理也被稱為客觀真理。
3、堅持真理的客觀性,也就是在真理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就必須在真理問題上批判主觀真理論。多元真理論、實用主義真理觀在真理問題上都是主觀真理論。
二、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1、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本性的不變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觀和客觀的符合或正確的認識,它同謬誤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在真理的發(fā)展過程中,當新的真理代替了舊的真理時,不能因為真理的發(fā)展就把舊的真理看作是謬誤。主觀和客觀的符合這個本性不會因為真理的發(fā)展而改變,這就是真理的絕對性或不變性;二是指真理內容的完全正確性。對客觀世界完全正確的認識是人 40 類認識的最終奮斗目標,人類認識的任務就是要通過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人類認識的至上性和客觀世界的可知性,也說明了人類能夠趨近絕對真理。
2、真理的相對性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內容的可變性。真理的內容是具體的,是一定條件下特定的主體對特定的對象的正確認識,真理的發(fā)展意味著這些條件、主體和客體的改變,從而真理的具體內容也必然會發(fā)生變化。二是指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內容的不完全正確性。在真理發(fā)展過程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的歷史局限性才能顯露出來,從而表明這些真理內容的正確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
3、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辨證統(tǒng)一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相互依存和滲透,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通過相對真理來實現(xiàn);無數(shù)個相對真理構成了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中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顆粒;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過程。
4、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用真理觀上的辯證法看待馬克思主義真理,科學的態(tài)度應當是既堅持又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真理具有絕對性,我們必須堅持它,馬克思主義真理又是相對的,我們應當與時俱進,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三、真理和謬誤的辨證關系
1、在真理觀上堅持辯證法觀點,還必須正確理解真理和謬誤的辨證關系。和真理相對立,謬誤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歪曲反映。真理的發(fā)展過程存在著真理和謬誤的矛盾斗爭。
2、真理和謬誤既對立又統(tǒng)一,它們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是:(1)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
(2)真理和謬誤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向謬誤轉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體的、全面的、發(fā)展的;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原因在于,謬誤是真理認識的前導,批判謬誤可以發(fā)現(xiàn)真理。
(3)在真理的發(fā)展問題上,我們既要堅持真理,又要修正錯誤,利用真理和謬誤的辨證關系,在同謬誤的斗爭中發(fā)展真理。
四、檢驗真理的標準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符合,只有能夠把主觀和客觀統(tǒng)一起來的活動,才能充當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的特點是直接現(xiàn)實性,因為實踐是把主觀變?yōu)榭陀^的活動,因此,只有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統(tǒng)一起來的活動,實踐就成為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是檢驗真理標準問題上的唯物主義觀點。
2、檢驗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觀點要求,把實踐標準看作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實踐標準的確定性是指惟一性、至上性和絕對性,即惟有實踐能夠檢驗真理;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是指局限性、歷史性和相對性,即實踐對真理的檢驗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
3、在實踐檢驗真理的過程中,必須重視邏輯證明的輔助和補充作用,但不能把邏輯證明當作檢驗真理的標準。因為邏輯證明只能說明認識有道理,符合邏輯,但它不能說明道理的真實性。
五、認識的價值性問題
1、人類的認識活動不但要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而獲得真理性的認識,而且還要判斷客觀世界對人類的作用和意義,從而進行價值性的評價。沒有真理性的認識,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會失??;沒有價值性的評價,人類的實踐活動就失去了目標。
2、認識的價值性就是指認識過程中的價值評價,價值評價不是真理性認識,而是價值性認識,或者是認識的價值性。它是認識主體根據(jù)自己的愿望、需要、利益等主體性標準,對認識對象做出是否有意義的判斷。
主體按照自己的判斷確定行動目標。
3、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價值是客觀滿足主體需要而得到的肯定性評價。顯然,這是兩個不同標準、不同作用、不同指向的認識活動,但它們又是不可分離的,統(tǒng)一于人類認識活動過程之中。人類對客觀世界的價值性評價活動,必須以對客觀世界的真理性認識為前提;而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真理性認識,又必須以對客觀世界的價值性評價為歸宿。
4、認識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辨證統(tǒng)一的基礎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因為實踐活動既是一個合規(guī)律性的活動,又是一個合目的性的活動。合規(guī)律性要求認識的真理性,合目的性要求認識的價值性。認識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統(tǒng)一,才能保證實踐活動的成功。
第四章知識點、難點和重點
一、知識點
1.識記(1)認識主體(2)認識客體(3)感性認識(4)理性認識(5)客觀真理(6)絕對真理(7)相對真理(8)唯物主義反映論(9)唯心主義先驗論
(10)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11)經驗論(12)唯理論(13)真理(14)謬誤 2.理解
(1)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2)認識的本質和反映機制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4)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條件
43(5)由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條件和意義(6)認識辨證發(fā)展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7)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8)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9)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10)真理和謬誤的辨證關系(11)真理和價值的辨證關系
二、難點
1.認識的真理性和價值性 2.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三、重點
1.認識的本質
2.認識辨證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第四章
一、解釋概念
1、感性認識
2、理性認識
3、客觀真理
4、絕對真理
5、相對真理
6、反映論
7、先驗論
8、能動反映論
9、真理
思考練習題44
二、區(qū)別范疇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2.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3.消極反映論和能動反映論 4.認識的真理性和認識的價值性
三、簡答問題
1.實踐在認識活動中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3.簡述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及其條件 4.簡述認識發(fā)展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 5.怎樣理解真理的客觀性
6.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7.簡述認識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關系
四、論述分析題
1.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辨證關系,并用這個原理分析批判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
2.試述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辨證關系,并依此說明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真理。
3.試析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中所體現(xiàn)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第五章 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第一節(jié)
社會的實踐本質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1、人類社會的生活不同于動物的生命活動,因為人類社會不但有物質生活,而且還有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的生活必須以實踐活動為基礎。因此,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p>
2、在社會的本質問題上,舊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混亂的,它一方面用自然條件或自然人性來說明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例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人類居住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人的心理和性格又決定了社會的政治制度,這是自然主義的歷史觀;另一方面它們又用人的意識說明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認為人的意見支配著世界,這又滑向了唯心史觀。
3、在社會的本質問題上,唯心史觀有兩種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一種是把社會本質神秘化的神學歷史觀或宗教歷史觀,這種歷史觀用超自然和超人類的神秘力量來說明人類社會的歷史;一種是把社會本質精神化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由“絕對精神、理性、意志”等精神性力量推動的。
4、無論是自然主義歷史觀,還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在社會的本質問題上,他們共同的錯誤是沒有看到人類實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實踐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1、唯物史觀把實踐看作是社會的本質,這里所說的實踐首先是指物質生產活動。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本形式的實踐活動,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唯物史觀“在勞動發(fā)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p>
2、首先,實踐活動是人和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物質生產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一切其它活動都是建立在物質生產活動之上的;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是以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
3、其次,實踐活動是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形成的根源。物質生產活動使人和自然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社會交往活動,人和人之間建立起了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這些關系就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
4、最后,實踐活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發(fā)展演變的決定力量不在自然界,也不是神秘的力量,而是人類自身活動的力量。人類自身的活動包含精神力量,但不能歸結為精神力量。改造自然界的物質實踐活動最終推動 46 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演變。
三、社會有機體的自我更新機制
1、實踐作為社會的本質,還可以從社會有機體的自我更新機制中來理解。社會有機體概念源于生物學,一方面說明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另一方面說明社會是一個活生生的能夠進行自我更新的存在物。
2、在社會有機體的自我更新過程中,實踐活動起著決定作用。首先是物質生產活動中生產工具的更新,引起了勞動組織形式和生產關系的更新;而生產方式的更新又引起了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又導致社會意識結構的更新。
3、社會意識結構和政治結構的更新反作用于生產方式,促進生產方式更進一步的發(fā)生更新。人類社會就在這個不斷進行的更新過程中實現(xiàn)著自我發(fā)展和完善,這個自我更新機制的起始點就是物質生產實踐活動。
第二節(jié)
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生產力的構成及特點
1、社會經濟結構是指,與生產力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
2、要了解社會的經濟結構,首先必須分析生產力的構成和特點。生產力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解決社會和自然之間矛盾的能力,是社會改造和控制自然以利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物質力量。
3、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在現(xiàn)代生產活動中,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比較復雜,除了基本要素外,還包括教育、管理、科技等要素。
4、生產力是人和自然之間進行能量和物質變換中所形成的一種力量,在這個變換過程中,人一方面必須付出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另一方面人作為主體又能動地借 47 助于自然之力來改造自然。因此,這個過程一方面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力被內化為人的體力和智力的過程。
5、因此,生產力首先具有屬人性的特點。它是人的一種生產能力,它存在于人的生產活動過程中;其次生產力具有社會性的特點。個人的勞動能力(體力和智力)只能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只有在社會活動中實現(xiàn)人和人、人和物的結合,才能形成現(xiàn)實的生產力,因此,現(xiàn)實的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再次生產力具有客觀性特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物質要素,生產力的實現(xiàn)過程是客觀的經濟活動,生產力的最后結果是物質財富;最后生產力具有歷史性特點。生產力隨著勞動者的經驗積累、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改進,總是處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
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我們要特別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為在現(xiàn)代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的決定性要素,可以把它看作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是生產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因此它本身直接是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我們所說的生產力是物質生產力,科學技術要由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轉變物質形態(tài)的生產力,就必須把科學技術應用于物質生產活動之中。
3、現(xiàn)代生產活動就是應用科學技術進行生產的活動,因此,只有在現(xiàn)代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才能轉化為物質形態(tài)的生產力,并且成為第一生產力。
4、因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指的是在現(xiàn)代生產活動中,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中首要的起決定作用的要素。首先科學技術決定了現(xiàn)代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其次科學技術決定了現(xiàn)代勞動資料的性能和狀況;再次科學技術決定了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最后科學技術決定了生產力整體的水平和發(fā)展程度。
5、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事實已經證明科學技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因此,我們應當把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yè)當作興國的戰(zhàn)略來看待。
三、經濟結構和階級
1、廣義的經濟結構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即生產方式。狹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是人和人在生產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物質利益關系。這種物質利益關系包括物質利益合作關系和物質利益分割關系。
2、所謂物質利益合作關系一方面是指,在具體的個別勞動過程中,人和人之間進行的勞動能力的交換或合作,這種合作關系才能把一個具體的勞動產品生產出來;另一方面是指,在整體的社會勞動過程中,不同勞動產品所有者之間進行的勞動產品的交換或合作,只有這種合作才能使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正常運行。
3、所謂的物質利益分割關系一方面是指,在經濟活動進行之前,首先要明確物質生產資料歸誰所有,這就是物質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另一方面是指,在經濟活動完成之后,對勞動產品如何進行分配,這就是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
4、生產關系的總和包括上面所說的所有制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其中交換關系屬于人和人的物質利益合作關系,而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則屬于人和人的物質利益分割關系。
5、此外,在一個現(xiàn)實的社會中,至少存在著三種生產關系,有以往社會殘留的生產關系,也有未來社會萌芽狀態(tài)的生產關系,還有決定現(xiàn)實社會性質、從而成為該社會的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社會經濟結構所說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包括該社會的一切生產關系。
6、認識一個社會的性質,必須抓住社會經濟結構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因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該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決定該社會的性質,并支配其它的生產關系。在這個生產關系中還應進一步抓住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唯物史觀用這個理論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未來公有制社會,并根據(jù)私有制社會的所有制特征,把私有制社會進一步劃分為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7、社會經濟結構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和生產力相聯(lián)系,成為生產力實現(xiàn)的社會形式,即依靠經濟結構把生產力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使生產力由可能性變?yōu)楝F(xiàn)實性;另一方面,它和社會的政治結構與意識結構相聯(lián)系,成為社會政治結構和意識結構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
8、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xiàn)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于是也就產生了階級。階級是和生產資料私有制關系有內在聯(lián)系的社會現(xiàn)象,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生產關系中,階級就是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而劃分的不同集團,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49 也是一個歷史范疇。有階級就會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指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斗爭,它表現(xiàn)為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
第三節(jié)
社會的政治結構
一、社會政治結構及核心
1、社會政治結構是由社會管理機構演變來的。原始社會管理社會事務的組織機構是氏族或部落大會,日常事務由酋長負責處理,氏族或部落的成員都能參與社會管理。
2、進入階級社會之后,社會管理機構脫離了社會全體成員,演變?yōu)橐粋€階級統(tǒng)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構,即國家。因此,社會政治結構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物質設施。
3、政治法律制度是由統(tǒng)治階級對社會各階級的權利和義務所作出的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它以憲法和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要求社會各階級按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進行活動。
4、與政治法律制度相配套的物質設施是指,政治組織機構(政黨、政權機關、軍隊、警察、司法機關等)從政人員(政治組織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強制設施(法庭、法場、監(jiān)獄等)。這些物質設施是制定、執(zhí)行和落實政治法律制度的現(xiàn)實力量。
5、社會政治結構是人和人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所結成的政治關系,在階級社會中,這種政治關系實際是統(tǒng)治和被統(tǒng)治的關系。因此政治結構的實質和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即統(tǒng)治權問題。那個階級掌握國家政權,那個階級就成為社會的統(tǒng)治者。
6、政治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因此,政治結構就是經濟結構的集中反映。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就必然產生什么樣的政治結構,而政治結構對經濟結構起保護和服務作用。唯物史觀把政治結構稱為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
二、國家的起源和本質
1、國家政權是政治結構的核心,要理解政治結構,就必須搞清楚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階級產生過程中發(fā)生的權力轉移現(xiàn)象。隨著階級的產生,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階級就把社會權力變?yōu)樽约旱慕y(tǒng)治權力。因此,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第六課時)
◇課堂探究:哲學研究的問題有許多,我們能不能從中找出一個貫穿哲學發(fā)展始終的基本的問題?
◇探究提示:哲學研究的問題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維等,但是貫穿于哲學發(fā)展始終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多方面的。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有兩個方面。其中,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思維和存在有沒有統(tǒng)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對這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可知論認為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人能夠認識世界,這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馬克思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可知論者認為思維不能正確地反映存在。這種觀點忽視了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和人類的認識能力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對以上問題可以采用圖示法理解:
◇課堂練習: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問題C.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B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D.唯物與唯心的關系問題
答案:C
解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故選C。其余選項錯誤。
(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課堂探究:
(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
(2)你認為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重要嗎?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學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學習計劃、教學計劃、收獲計劃、做工方法、企業(yè)經營策略這些屬于思維的問題,而學習實際、教學實際、收獲實際、做工實際和企業(yè)面對的實際則屬于存在的問題。
(3)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十分重要。因為學習計劃的制定必須從你自身的學習實際出發(fā),如果學習計劃脫離了自己的實際情況,起不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果不制定學習計劃則又會使我們的學習帶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一個好的學習計劃是能夠如實地反映自身學習的實際情況的,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習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人類誕生數(shù)百萬年來,一代又一代地從事的活動主要歸結為兩類,一是認識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長過程中,人類不僅逐漸認識著外部世界的現(xiàn)象、本質與規(guī)律,不斷思考著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而且在盡力追求自身的發(fā)展與完善。就每個人來說,他總是在不斷地處理著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自己與自然界的關系,二是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三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無論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
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對思維和存在究竟哪個是本原,思維與存在究竟誰決定誰的問題回答得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對思維和存在究竟哪個是本原,誰決定誰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fā)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課堂練習: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是()
A、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思維B、是否承認思維反映存在
C、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正確認識的D、是否承認人能不能認識和改造世界
答案:A
解析:凡承認存在決定思維的,屬于唯物主義;凡承認思維決定存在的,屬于唯心主義,故選A。B、C、D三項都從屬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選。
教材分析
1、本教學設計使用人教版教材,屬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模塊,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學的基本問題》,該內容是《生活與哲學》模塊教學的知識起點,對于學生認知哲學問題學習哲學知識是入門課。教學安排1課時。
2、本框題包括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兩個目題。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在這一目題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然后介紹了哲學的基本問題所包括的兩方面的內容。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內容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說明哲學基本問題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1、學習者是高二普通中學的學生。
2、高二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對世界的本質問題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運用所學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探究世界的本質問題知識儲備不足,無論在智力因素還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還存在嚴重不足,因此開展探究存在相當?shù)碾y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識記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內容;理解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理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
(二)能力目標
掌握簡單的哲學思維能力;正確認識哲學的基本問題;對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一定的哲學興趣;自覺能動地去認識世界,做一名可知論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jù)
2、教學難點: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為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
學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趣味導入
通過上學期文化生活的學習,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真可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壇經》中的一則哲理小故事。(播放視頻《仁者心動》)
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是風動幡動還是仁者心動是風動幡動引起了仁者心動,還是仁者心動引起了風動幡動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同時,通過趣味視頻導入有助于引起學生的興趣,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新課教學
一、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2。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方面
①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
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的問題也就是思維和存在誰先誰后的問題,誰決定誰的問題,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問題?;橄鬄榫唧w,設置問題:是先有貓呢,還是先有人腦中貓的形象呢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中引出什么樣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在哲學上,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強調存在第一性,客觀存在的物質對意識起決定作用,就是唯物主義),什么樣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凡是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強調思維第一性,主觀的思維意識對客觀存在的物質起決定作用,就是唯心主義),并通過對比讓學生體味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并通過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論進行探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觀點,陽明先生的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然后帶著這一標準回到《壇經》中的故事中去,分析對風動幡動、仁者心動誰先誰后的不同理解分別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呼應課堂導入中利用《壇經》小故事的設疑。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當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的時候,我們的肚子是空空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有餓的感覺,那么請問,是我們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餓的感覺,還是我們先有餓得感覺我們的肚子才空空的呢接著再問,等我們用食物把肚子塞滿了,我們還會有餓的感覺了嗎
學生討論,得出結果:先有存在才有思維,存在決定思維!
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
解釋:即思維(意識)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物質)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在哲學上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如果認為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的,則是可知論;相反,如果認為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的,則是不可知論。那么,這個世界到底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呢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即堅持可知論。也有一些哲學家,如英國的休謨和德國的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堅持不可知論。
舉例說明:講解《莊子夢蝶》的故事,引導學生結合教材開展探究。播放視頻《鍥而不舍人類探索火星之路》,學生邊看邊悟,教師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人類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這是不是說火星是不可認識的呢學生思考后談自己的理解,教師適時點評:人類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有挫折更有成功,我們常說,道路曲折,前途光明,從視頻中看,人類對火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這就說明了世界是可知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教師引導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以及其內容進行總結。
【目標導航】
一、課標要求
1.內容目標
⑴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
⑵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2.提示與建議
⑴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
⑵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⑶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高考考點
1.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據(jù)
2.唯物主義及其形態(tài):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3.唯心主義及其形態(tài):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知識梳理】
1.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的關系
⑴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內容: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或者說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⑵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依據(jù):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也是一切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于哲學發(fā)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注意以下兩點: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是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
②注意區(qū)分哲學的基本問題與哲學的基本派別的關系: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哲學的基本派別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劃分兩大派別的標準是根據(jù)思維和存在誰決定誰的問題,也就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2.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兩大陣營唯物主義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派別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主要區(qū)別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認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不僅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而且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把把人的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驗、觀念、目的、意志、心靈等)作為唯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絕對觀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評價堅持了唯物主義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可惜只是一種猜測豐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夸大了客觀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圍而言,對人們認識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根本分歧是否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知識體系】
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
百舸爭流的思想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意識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思維決定存在
客觀唯心主義
【重難點釋疑】
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的教學,建議采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的教學思路??梢赃x用哲學史上圍繞哲學基本問題開展爭辯的史實,提出讓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既可以給學生講點哲學史的東西,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這里不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到對這些問題的評價上)。比如,選用我國古代哲學史上關于形神關系的爭論的史實(詳見本課“教學資源鏈接”),提出問題: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認為先有“形”還是先有“神”?“形”和“神”的關系應該怎樣?為什么說它們的觀點是對立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了什么樣的哲學問題?等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議論。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明確在這場形神關系的論戰(zhàn)中,所謂人的形體指的是物質存在的東西,所謂精神指的是思維(意識)現(xiàn)象。所謂形神關系問題,是各派哲學爭論的基本問題。哲學上講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問題,就是講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問題。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誰決定誰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內容,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是認為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一是認為事物是不可以認識的。在外國哲學家中也有這種不可知論的觀點,如近代英國哲學家休謨就否認人有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認為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等,至于其他東西是否存在,我們是不知道的。
【例題精析】
辨析: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義。
【解析】本題以是否追求物質利益和強調精神文明作為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只能是對物質和意識誰決定誰,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但是題目中的說法在一定條件下又有一定的合理之處。因此,這道題目是一道正誤混雜的辨析題,同時又是一道附加條件型的辨析題,需要對不同條件下的“追求物質利益”和“強調精神文明”進行具體的分析,才能最終確定是堅持了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答案】(1)凡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因此,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對物質和意識何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質利益,是否強調精神文明。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違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不顧客觀條件,主觀蠻干地去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在承認物質的決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作用,強調精神力量的作用,這不但不是唯心主義,而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表現(xiàn)。
(3)題目中的觀點缺乏必要的前提,混淆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界限,因此是不確定的。
【鞏固練習】
一、選擇題
1.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 ( )
①是否信仰宗教 ②對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③對物質和精神哪個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 ④世界可否認識的問題
a.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①③④
2.否認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學是 ( )
a.唯心主義 b.可知論 c.不可知論 d.二元論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边\用所學知識,回答3~5題。
3.恩格斯的上述論斷指出了 ( )
a.一切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
b.唯物主義的正確性和唯心主義的荒謬性
c.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d.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4.之所以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因為它是 ( )
a.唯物主義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b.唯心主義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c.區(qū)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根本標志
d.所有哲學必然遇到且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
5.下列說法正確反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是 ( )
a.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b.“形存則神存,形謝神滅”
c.神靈天意決定著社會的變化 d.“物是觀念的集合”
6.由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上分為兩個基本派別,它們是: ( )
a、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b、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c、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 d、古代唯物主義與近代唯物主義
7.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根本觀點的分歧,是圍繞: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問題而形成的
b、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c、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問題而形成的
d、意識對物質是否具有能動作用而形成的
8.宋代哲學家陸九淵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边@種觀點:
①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②否認了意識的能動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種精神力量作為世界的本原④認為宇宙統(tǒng)一于“心”,即意識: (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中國明代王守仁主張“心外無物”。18世紀英國主教貝克萊的觀點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他們的觀點屬于: ( )
a、唯物主義觀點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而上學的觀點d、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10.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的論點,春秋時代《管子》書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萬物的根源”的學說。上述觀點: ( )
a、是完全正確的,屬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不符合客觀實際,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c、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存在不足之處
d、否認了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二、非選擇題
11.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是否留意過這些場景:裁縫師深信“量體裁衣”,他只有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體形裁減和縫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著舒適大方,否則,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隨意剪裁,是注定要失敗的;有經驗的農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jù)土地的水、肥等情況和不同莊稼的生長特點來選擇合適的作物種植,否則就不能獲得好的收成;醫(yī)生看病開藥,只有做到“對癥下藥”才能奏效,否則必定害人壞事;學習中,只有結合自己的客觀實際來選擇學習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將一事無成……
(1)上述材料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2)這一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12、凡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13、中國科協(xié)曾經就中國公眾對未知現(xiàn)象等有關問題的看法進行抽樣檢查,調查結果顯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調查樣本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調查對象為18歲至69歲成年人。課題組負責人特別指出:隨著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一些傳統(tǒng)迷信形式的市場已經越來越小,而現(xiàn)代迷信卻不斷變換形式,甚至打著傳統(tǒng)文化和科學的旗號迷惑和欺騙公眾?!坝嬎銠C算命”、“幸運數(shù)字”、“星座命運”等各種命運預測的迷信活動如今招徠了一些篤信者。
(1)我們周圍是否存在迷信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的實質是什么?
(2)結合這些現(xiàn)象的危害說明青少年應當樹立什么樣的世界觀?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c 3、c 4、d 5、b 6、a 7、b 8、d 9、b 10、c
二、非選擇題
11、(1)上述材料共同說明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現(xiàn)實生活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凡是認識到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能夠正確認識存在的,就能做到從客觀實際出發(fā),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則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樹立存在決定意識,意識能正確反映存在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并用這種世界觀指導人們的行動,切實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類.
12、(1)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
(2)從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相斗爭而發(fā)展,唯心主義哲學較它先前的唯物主義哲學來講顯然是哲學發(fā)展的新階段,唯心主義哲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豐富和發(fā)展了辨證法。因此,不能絕對認為凡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3)正確和錯誤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無論唯心主義哲學,還是舊唯物主義哲學都有錯誤的一面。因此,不能說凡是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
13、(1)存在。這些迷信現(xiàn)象都是唯心主義世界觀的表現(xiàn)。
(2)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它容易使人們犯主觀主義錯誤,使人不思進取,有時會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會直接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進程,對人的發(fā)展是一種反動,最終會使人失去獨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應當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要堅信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教學重點
(1)內因和外因的相互關系。
(2)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
(3)前進性和曲拆性的統(tǒng)一。
教學難點
(l)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前進中的困難。
(2)理解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影響和表現(xiàn)。
整體感知
1、本課地位
本課既是對第二課發(fā)展的觀點的迸一步具體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課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導下,具體地分析事物發(fā)展的原因、狀態(tài)和趨勢,回答事物為什么變化發(fā)展,怎樣變化發(fā)展以及變化發(fā)展的方向、道路等問題。本課的最后一框題還是對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概括和總結,因此,與第二、三課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同時由于本課內容具有十分廣泛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對于人們正確對待人生和社會有非常直接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因而在唯物辯證法教學中歷來受到格外重視和普遍歡迎。這些都使本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邏輯結構
本課分為三節(jié),共六個框題。
總的來講全課圍繞著一個中心"深入進行唯物辯證法發(fā)展觀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觀察事物發(fā)展的原因、狀態(tài)和趨勢,以提高學生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劃清一個界限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界限。處理好一個關系第二、三、四課的關系。
第一節(jié)講事物發(fā)展的原因,共兩框題。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明確體現(xiàn)了與第三課的聯(lián)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節(jié)講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共兩框題。也是第一框題講基本原理,第二框題講方法論意義。這是在第一節(jié)回答"事物為什么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樣變化發(fā)展的",兩節(jié)之間是緊密相聯(lián)的。同時第二節(jié)還體現(xiàn)了第三課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第三節(jié)分為兩框題,第一框題講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在指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tǒng)一"的基礎上,又從個人成長和國家發(fā)展申遇到的曲折兩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方法論的要求,體現(xiàn)了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教育的統(tǒng)一。第二框題實際上是對第二、三、四課的歸納和總結,也是實現(xiàn)全書的總體目標。在綜述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之后,又對青年學生提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的要求。所以說本課三節(jié)之間存在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又與第二、三課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課時安排
本課共6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活動
在教學中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原則。一般教學活動模式如下:
教師出示事例→學生閱讀、討論→教師歸納總結→師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結、練習。
2、課外作業(yè)
本課擬開展兩次課外活動。一次可與物理、化學或生物教師配合,利用實驗活動或講座加深學生對辯證法三大規(guī)律的理解和運用。另一次可走訪附近大型工程或企業(yè),調查他們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業(yè)決策的。
課文內容:
小黑兔小白兔分別和烏龜駿馬賽跑,結果小黑兔比烏龜快,小白兔比駿馬慢,但是兔媽媽把采來的蘑菇獎給了雖然落后但敢于和駿馬賽跑的小白兔。
哲學原理:
對事物認識的相對性
價值判斷問題
思考題:
1.兔媽媽為什么要把蘑菇獎勵給跑得最出色的孩子?
2.兔媽媽為什么沒有說把蘑菇獎勵給跑得快的孩子?
3.小黑兔跑了第一是不是(事實)真的?
4.小白兔落后了是不是(事實)真的?
5.是否跑了第一和是否出色是不是一回事?
6.兔媽媽把蘑菇獎勵給了小白兔的意義在哪里?
7、假如你是兔媽媽,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誰比一比?
問題分析
1.兔媽媽在一開始就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也就是獎勵跑得最出色的孩子。最出色和最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標準。出色未必最快,最快未必出色??炻龢藴适羌兇獾乃俣葐栴},是可以計量的。而出色則是綜合標準,其中包含速度問題,但又包含更重要的價值判斷問題。常說的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就是這個意思。兔媽媽所說的以出色作為獎勵標準,就已經暗含著跑第一未必能得到獎勵這樣一個伏筆。
2.小黑兔跑了第一是真的,當然也是事實。小白兔沒跑第一落后了,也是真的事實。但是小黑兔賽跑的對象是烏龜,烏龜跑得很慢,甚至根本不會跑步。和烏龜比賽,小黑兔可以輕而易舉的獲得第一名。而小白兔賽跑的對手是駿馬,因此無論如何也不會贏得比賽。這里面就包含著認識事物的相對性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和誰比了。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如果我們選擇的參考系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這方面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如果和舊社會比,我們今天的孩子們很幸福,但是如果和教育發(fā)達的國家比,我們還有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得到很好的教育。因此,對事物的認識僅僅有事實判斷是不夠的,因為事實判斷之中包含有認識的相對性因素,準確未必正確。
3.兔媽媽的獎勵標準中含有重要的價值判斷問題。價值判斷不是事實判斷,事實判斷有客觀的標準,而價值判斷則含有主觀的成分。這種主觀成分因階級、階層、立場、利益以及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兔媽媽從鼓勵孩子的拼搏意識和奮斗精神的角度,采用了出色這一標準,而沒有單純的采用速度標準,表明了兔媽媽正確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積極的。雖然沒有批評小黑兔,但是正面表揚了小白兔,因此同時在正反兩個方面教育了孩子,方法是科學的,態(tài)度是正確的,意義是深遠的。
中心思想:
積極鼓勵孩子的拼搏和奮斗意識,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在思維方法上培養(yǎng)孩子全面看問題,注意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事物,掌握相對性這一概念。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結合課文理解哲學家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的主題思想。
4、領會哲學家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思想和藝術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理解生詞、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去聽一位哲學家的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給他的一群學生上的最后一課里,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述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想來一定是不同尋常的。這篇課文才700多字,只有三個生字,相信經過大家的認真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自由練習朗讀,大約在5分鐘左右。)
2、請同學提出生字,并自行認讀理解,但要告訴大家自學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學愕驚愕鏟鏟子
3、還有哪些生詞需要共同討論
飽學之士滿腹經綸斬草除根曠野
歸結自學生字的方法:
查生詞中不理解的那個字,比如驚愕一詞就查愕;
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斬草除根曠野;
請教老師、同學,如哲學家。
5、檢查朗讀情況,交流讀書收獲,說說文章都寫了什么?
教師要提醒同學朗讀時注意體會聲音的強弱頓挫,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每個同學讀完某一部分,都要說說有關小節(jié)的主要內容。
6、請學生上黑板上書寫上述生詞,請大家評說字型是否美觀,以及改進書寫的意見。
7、練習臨寫生詞。
二、精讀課文,體會哲學家最后一課的哲學思想和教學藝術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歷和拜訪的十年經歷
(3)作者說他們個個滿腹經綸,你覺得他們將是怎樣的?
2、精讀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讀課文之前,請你結合課題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問題?請自由提問,并找到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到課文中找答案。
(2)從大家的提問中刪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為什么學生個個都是滿腹經綸,并且哲學家都說他們是飽學之士了,哲學家還要給學生上最后一課?
結合課文,說說,哲學家心里的雜草和學生心里的雜草有什么不同?結合生活,想想,學生和哲學家的回答的回答對還是錯?區(qū)別?
請你對哲學家上最后一課的地點和內容、方法和藝術談談看法。
(2)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用筆劃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討論后,再全班交流。
3、精讀第十自然段。
(1)請你們談談根除雜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曠野里的雜草和靈魂里的雜草有什么區(qū)別?
(3)對于哲學家來說,這是他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對于他的學生來說這堂課是不是最后一課?為什么?
(4)背誦最后這段課文。
三、擴展閱讀練習:(推薦課文:《最后一課》節(jié)選)
(1)比較兩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課堂六分鐘寫作《我讀最后一課》。先寫出所讀的文章內容,然后就自己閱讀的文章內容及思想寫自己想寫的話,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組之間開展朗讀比賽和抄寫及聽寫詞語的比賽。
幼師資料《哲學課件(集合1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幼師資料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哲學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筆者花費了大量時間閱讀各種文章,最終認為“剪窗花課件”是最佳的一篇,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參考和借鑒的價值,幫助大家更好地學習和工作。教師需要為每一堂課準備詳細的教案和課件,這是每位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同時,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案的設計與實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教學的進步。...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兒園教師的工作中,經常會提前準備一些需要的資料。資料一般指代可供人們參考的信息知識等。資料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師資料吧?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經營課件,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1、企業(yè).①企業(yè)是以營利為...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