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名言。
良知或本體本來就是無知無不知的。比如太陽未嘗有意去普照萬物,但實際上太陽無物不照。無意去照而無所不照,這就是太陽的本體。良知本體原本是無所謂要知的,現(xiàn)在卻要它知;本體本來無所不知,~~這些句子文案你喜歡嗎?以下內(nèi)容是我們特地整理的“王陽明名言85句”,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guān)注本網(wǎng)站。
1、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zé)之……因喻之日: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nèi)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yǎng)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谷,
2、天理只是個一。就天理的凝聚而言就是性,就天理凝聚的主宰而言就是心,就天理主宰的發(fā)揮而言就是意,就天理發(fā)揮的光明覺悟而言就是知,就天理的光明覺悟的感應(yīng)而言就是物。所以就物而言就是格,就知而言就是致,就意而言就是誠,就心而言就是正。正就是正此心,誠就是誠此意,致就是致此知,格就是格此物,都是要窮盡天理以充拓本性。
3、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然凡夫俗子,都可以是圣賢。-王陽明
4、心印語出佛教禪宗,謂不用語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證,以期頓悟。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
5、恒定是心的本體,也就是天理。動靜變化只是源于本體的現(xiàn)象在不同時空里的表現(xiàn)。
6、無聲無臭獨知時,這是乾坤萬有基礎(chǔ)。拋開自己無盡的藏身,沿門持缽效貧兒。-王陽明
7、功夫與本體也都是一回事,本體原本就沒有內(nèi)外可分。只是后來做功夫的人把功夫分了內(nèi)外兩種,反而是失去本體了。如今正是要講清楚的,功夫不要分內(nèi)外,才是本體功夫。
8、寧靜時每時每刻不忘去除人欲、存養(yǎng)天理,行動時每時每刻不忘去除人欲、存養(yǎng)天理,不要在意是寧靜還是不寧靜。以遵循天理為主,心里怎么能不寧靜?以追求寧靜為主,卻未必能遵循天理。
9、人若矜持太過,終是有弊?!酥挥性S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有太直率者。先生日:如今講此學(xué),卻外面全不檢束,又分心與事為二矣。
10、為己之學(xué),重功夫不重效驗。
11、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fā)之中。
12、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jìn)來,只見一個大規(guī)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xì)細(xì)都看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13、良知只是一,隨良知自然發(fā)揮流動呈現(xiàn)處,完備充足,無來無去,不須向外假借。而良知自然發(fā)揮流動呈現(xiàn)處,卻有輕重厚薄的區(qū)別,絲毫不能增加,也絲毫不能減少,這就是所謂天然自有的中。良知的妙用無形無體,無窮無盡,其道廣大,即使天地?zé)o邊無際也裝載不了它,其道精微,天下任何東西都破解不了它。
14、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歸于天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致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
15、理全在人心,不格此心,無物可格。細(xì)微至發(fā)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qū)使。
16、凌崖望雙峰,蒼茫在哪里?崇拜西北風(fēng),為我掃浮霧——王陽明
17、你如果用厭棄外物的心去求靜,反會養(yǎng)成一個驕傲懶惰的習(xí)氣。你如果不厭棄外物,那么去靜處存養(yǎng),倒也是好的。
18、良知的自然呈現(xiàn)就是真誠惻怛,良知是真誠惻怛的本體。近真誠惻怛,即近良知,近本體。
19、良心,孟子所謂‘每個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也是。是所謂的良知,是非之心,不用擔(dān)心,不用學(xué)習(xí)。-王陽明
20、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
21、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zé)o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fēng)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yǎng)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只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
22、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戒謹(jǐn)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
23、學(xué)、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xué),未有學(xué)而不行者也。
24、只要在心上體悟。心明,對書上的意思自然融會貫通。如果心不明,只是通曉了書上的文義,反而產(chǎn)生不正確的理解和解釋。
25、有人問:樂是心的本體,但在遇到雙親去世而悲傷痛哭時,這個樂還在嗎?先生說:必須是大哭一場才能恢復(fù)樂的本體,不哭就不能回到樂。雖然在大哭,但內(nèi)心得到安慰就是樂。心的本體未嘗有變化。
26、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
27、史書的目的是明辨是非善惡、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的。
28、日:今日要見人品高下最易。先生日:何以見之?對日:先生譬如泰山在前,有不知仰者,須是無目人。先生日:泰山不如平地大,平地有何可見?
29、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
30、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所以中、和人人本來都有,只不過一般人的天性大都被蒙蔽了,即一般人的本體雖然時時顯現(xiàn),但終究時斷時續(xù),時明時滅,所以一般人達(dá)不到其心之本體的全體作用。
31、去私欲存天理,其精微處必須每時每刻反省、體察、克治私欲,才能逐漸有所認(rèn)識,終有所得。
32、戒慎恐懼就是修道的功夫,中和就是恢復(fù)其天性的本體。戒慎恐懼語出《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3、此心真切,見善就靠近,有過就改正,這才是真誠確切的功夫。這樣,私欲就會一天天消亡,天理就會一天天明了。如果只顧追求做功夫的情景、期盼效果,那就反而會助長向心外求理的毛病,那就不是功夫。
34、去掉私欲遮蔽,人人都能循得良知,人人都能得道,依良知直覺而行,本應(yīng)無往而不樂,無往而不勝。
35、動靜是一回事。在三更空空靜靜的時候存養(yǎng)天理,就是此時此刻應(yīng)對事物的心:此時此刻應(yīng)對事物的心,如果也是遵循此天理,就是那三更時空空靜靜的心。所以動靜只是一回事,不能分開。
36、是非這兩字是個大原則,其具體精妙絕倫處就取決于每個具體的人了。
37、博學(xué)只是在每件事上學(xué)習(xí)存此天理.篤行就是不間斷地學(xué)習(xí)的意思。
38、功夫難就難在格物致知,這是思想念頭要真誠、要符合天理的事。思想、念頭做到真誠和符合天理,就會基本上使心做到中正,自然也就能修身了。但正心和修身也分別各有其切入點,修身大體上是就感情發(fā)出來后的情況而言的,正心是就感情未發(fā)出來之前的情況而言的。正心后則中正,身修后則平和。
39、己所不欲是良知,勿施于人是致知。所惡于上毋以使下語出《大學(xué)》: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使上。大意為上級的無禮行為令人討厭,將心比心,所以對下級不要無禮:下級的無禮行為令人討厭,將心比心,所以對上級不要無禮。
40、主要是專注于一個天理——王陽明
41、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了。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2、有人問:當(dāng)專心用功時,有聲、色在面前,如往常一樣去聽去看,這恐怕就不是專一了吧?先生說:怎么能聽不到看不見呢?除非槁木死灰一般、耳聾眼瞎的人。雖然聽到看見,只要心不隨著聲色流去就行了。
43、善惡都是天理,所謂的惡,原本不是惡,只是就本性或天理本體而言,有過分或不足罷了。
44、認(rèn)知真實確切到自然而然可以付諸行動的地步就是行,實踐到靈明覺醒、明察秋毫的地步就是知。
45、文字思索亦無害,但作了常記在懷,則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則未可也。
46、博學(xué)、審問、思考、辨析、實踐全都是學(xué)習(xí),而不存在只所謂學(xué)習(xí)而不具體實踐的。
47、欲求寧靜,欲念無生,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尋求的病痛,所以欲念越生心越是寧靜不了。
48、天地間萬事萬物也如花草,哪里有善惡的區(qū)分?賞花時,就以花為善,以草為惡。想用草時,反過來以草為善。
49、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
50、知行功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xué)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jìn)之說。
51、日:天理何以謂之‘中’?先生日:無所偏倚。日:無所偏倚,是何等氣象?先生日:如明鏡然,全體瑩徹,略無纖塵染著。
52、有人問:善惡完全與事物是無關(guān)的嗎?先生說:善惡只在你心中。無私欲私念自然就是遵循天理,就是善。動氣皆因有私欲私念,就是惡。有人問:那么事物本身是無善惡的嗎?先生說:心是這樣,事物也是這樣。
53、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54、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xué)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心即理也,學(xué)者學(xué)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
55、王陽明認(rèn)為人人皆知善惡,只是有的人無法正確地去行動,他提倡人們要以善行來實踐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56、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57、越是用功到了精妙的地方,越是無法用語言表達(dá),越難用語言說清道理。如果太執(zhí)著于精妙的地方,反而整體的功夫會受影響。
58、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59、至善是人的天性。人的天性原本沒有一絲一毫的惡,所以叫至善,最高的善。止于至善,只是恢復(fù)人性的本來面目而已。
60、妄心是動的,照心是不動的。良知永恒照耀萬物,萬物永遠(yuǎn)運動但也永遠(yuǎn)處于寧靜的狀態(tài),天地萬物因此而恒久不止。照心的本體是良知,妄心的本體也是良知。
61、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dāng)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
62、無知無不知,本體原是如此。譬如日未嘗有心照物,而自無物不照。無照無不照,原是日的本體。良知本無知,今卻要有知;本無不知,今卻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
63、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64、《中庸》中說的不真誠就沒有萬事萬物,《大學(xué)》中說的發(fā)現(xiàn)和弘揚最本質(zhì)的德行功夫,講的都是要真正的誠,誠的功夫,就是認(rèn)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65、精神、道德、語言、行動,一般以收斂為主,向外發(fā)散只是不得已。天、地、人、物,都是這樣。收斂是致其本體,發(fā)散是失其本體。
66、須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項一應(yīng)私心掃除蕩滌,無復(fù)纖毫留滯,而此心全然廓然,純是天理,方可謂之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67、以語言誹謗人,這種誹謗是浮淺的:如果自己不能親身實踐、身體力行,而只是從耳朵里進(jìn)從口里出,整天絮絮叨叨,這是用行動誹謗自己,這樣的誹謗才是深重的。
68、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動靜一理也,一理隱顯而為動靜。
69、先天而天弗違,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時,良知即天地。
70、只要時刻存養(yǎng)本心,就是學(xué)習(xí)。過去和未來的事,想它有什么益處?只不過是喪失本心罷了。
71、所謂動靜沒有開端,陰陽沒有開始,對于明白天道的人來說自然可以默默地就體會到,用語言是說不盡的。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語出《河南,程氏經(jīng)說》。
72、至善是心的本體,這是一切的基礎(chǔ)、本源。
73、異端語出《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
74、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nèi)外。只為后來做功夫的分了內(nèi)外,失其本體了。如今正要講明功夫不要有內(nèi)外,乃是本體功夫。
75、無善無不善,性原是如此。悟得及時,只此一句便盡了,更無有內(nèi)外之間。
76、把良知認(rèn)識透徹,不管千言萬語,是非真假,一看就明白。符合的就對,不符合的就不對,類似佛家說的心印。
77、往往那種一味求靜的人和情況,看似收斂,實屬放縱、沉溺。
78、天理只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xué)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fù)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故明道云:君子之學(xué),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yīng)。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79、無所住而生其心,明鏡之應(yīng)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處;妍者妍,媸者媸,一過而不留,即是無所住處。
80、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在知道者默而識之,非可以言語窮也。
81、一輩子只有這一件事,從少到老,從早到晚,不管有事無事,只做這一件,這就是必有事焉。
82、心是一個整體的一,以它所有的惻隱之情而言就叫作仁,以它完全合乎時宜而言就叫作義,以它有條有理通暢無比而言就叫作理。
83、白天修煉時,受外界干擾心中很亂,那就練靜坐;懶得看書,那就去看書。這就是對癥下藥。
84、良知或本體本來就是無知無不知的。比如太陽未嘗有意去普照萬物,但實際上太陽無物不照。無意去照而無所不照,這就是太陽的本體。良知本體原本是無所謂要知的,現(xiàn)在卻要它知;本體本來無所不知,現(xiàn)在卻要懷疑它有所不知。這只是對良知或本體不理解、不堅信罷了。
85、良知自然分辨善惡,哪還省什么善惡可想?
相關(guān)推薦
風(fēng)險怡遠(yuǎn)不是停滯在胸口,為什么不同的浮云劃過空間?夜靜海濤三萬里,月飛錫下風(fēng)。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讓我們堅守公正和正義,名人格言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智慧和思想貢獻(xiàn)。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名人格言呢?小編推薦的《王陽明名言》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寫的非常好,如果對這些句子感興趣的話,請關(guān)注本站!...
人雖至愚,責(zé)人則明;雖有聰明,責(zé)己則昏。~~我想你一定對這句話感興趣,請你閱讀編輯輯為你編輯整理的《王陽明心學(xué)名言(精選56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失敗者正是硅谷成功的關(guān)鍵之所在。---比爾蓋茨~~好句子人人都喜歡,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推薦你不妨讀一下寬容的名言摘錄85句,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