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觀后感。
我們經(jīng)常會去寫作文,對于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通過寫作文可以給自己和別人帶來感動,寫作前先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文類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怎樣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哲學與人生觀后感六篇”,請收藏并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在拜讀《哲學與人生》之前,我還真沒有深究過哲學的深刻意義。哲學作為一種只是,只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萬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序文中說:“哲學脫離生活是空的,哲學脫離生活是瞎的?!??!白x這本書與其說是為了學習一些哲學知識,不如說是為了通過它來審視一個人的生活。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抽象出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的精髓,并用自己的思想加以滲透,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生動深刻的教訓。在這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還可以認識到許多我們以前從未想到過的東西。
我相信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鄙視生活中的許多哲學課程。在這里,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類的榜樣應該是那些讓你和我變得平凡,有很多麻煩要追隨的人。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
'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xiàn)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zhì)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事實上,你擁有的越多,你就會越快樂。傅瑩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你擁有的越多,你自己就越少。因為擁有越多,越?jīng)]有時間做自己。
'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欲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沒有豐富的物質(zhì)享受,沒有良好的制度和正確的觀念,一個人就可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物質(zhì)的進步和科學的飛速發(fā)展能否證明社會的進步?即使在寢食無憂的生活里,人們是否就能快樂呢?
有了1000萬到2000萬,有了2000萬到5000萬,人們的欲望是無窮的,追求永遠不會在無盡的痛苦中回來。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也能更好地證明了即使在物質(zhì)極為匱乏的社會里,人也是可以快樂的。顯然,人是否快樂和物質(zhì)沒有關(guān)系。
經(jīng)濟和科學屬于器物層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樣。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的人幸福。社會主義的人一定比封建社會的人幸福。我不這么認為。
對于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于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于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它充滿了許多謎團,永遠無法解釋清楚?!凹热贿@是一個謎,最重要的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很多話都那么正確?
書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歡的。這里也摘錄了。這是我的鼓勵,也是文章的結(jié)尾!“當你真正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經(jīng)驗時,你就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哪種生活更理想,更適合你。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二)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后覺得實至名歸。該書從古至今,兼顧中西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關(guān)注生活和文化,以哲學思維方法貫穿其中,引用經(jīng)典,可讀性強,語言通俗。我們整天奔波于家庭和學校之間。假期里,我們帶著這本書靜靜地審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我覺得生活就是一場直播,我所描述的就是我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jīng)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
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guān)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就業(yè)壓力很大。于那些急于找工作卻找不到工作的人相比,我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愛自己的學生,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心力很高興。
工作能激發(fā)活力。養(yǎng)老院將老年人分為兩組,一組負責照料一盆鮮花,另一組只負責為老年人休息。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年人比第二組長壽兩年。由此可以看出,有工作要做,即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fā)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長。
這個調(diào)查研究結(jié)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fā)現(xiàn),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里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后,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說,讓母親好好休養(yǎng)。
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么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
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里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么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jīng)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
我聽到了,母親內(nèi)心的失望。相對于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后,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里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讓她有點成就感。
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里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喂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為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里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著幾個南瓜,哪里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xiàn)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個人在受苦受難的時候,難免會怨天尤人,如果一時想不開,甚至可能自暴自棄,走上自殺的絕路。關(guān)鍵在于人生是不斷改變的過程,人只要活著就會逐漸老去,在遇到苦難時,激發(fā)潛能面對考驗,結(jié)果增加了自己的專長,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讓我想起,上海信息技術(shù)學院的鄔憲偉校長,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不到30歲破格評為教授,最終成為上海名師、全國名師、校長。
'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后鍛煉出來的',他是因為自己的學生將自己逼到能力極限的邊緣。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機會,主動而積極地改變自我,讓自己變得不一樣,任何一種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讓自己提升轉(zhuǎn)化的機會,提升轉(zhuǎn)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靈,生命會變得不一樣。
我們不必奢望無災無難的人生,卻要在面臨痛苦的挑戰(zhàn)時,主動而積極地以改變自我,來展現(xiàn)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怎么寫?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哲學與人生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范文【1】
最近,拜讀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一書。
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示了哲學知識,為哲學提供了途徑,揭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和人生境界。
個人感覺,傅先生微言大義,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講的“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重點不是普及一點哲學知識,而是引導我們審視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
作為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通過閱讀《哲學與人生》,進一步懂得了應該怎樣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動學習。
在西方流行著一條“知識折舊定律”,即:一個人一年不學習,所擁有的知識會折舊80%。
當前,是一個信息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
就我們民航發(fā)展來講,持續(xù)安全、民航強國民航戰(zhàn)略的提出,對民航發(fā)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些任務的探索者、實踐者只能是我們民航人,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不及時更新知識不但不能克服缺點,改進工作,而且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拋棄,失去任職的資格和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用深沉的學習情感,用實踐的要求,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要注重政治理論的改進,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的質(zhì)量,增強工作的原則性、前瞻性和創(chuàng)造性。
要注重提高業(yè)務知識的完整性,掌握自身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研究民航發(fā)展的新形勢、新方式、新方法,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要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習效果,綜合運用各種有效學習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學習知識、依法行政知識、安全知識,確保學習。
二要快樂工作。
工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必修課。一個人不能每天都沒有工作,所以不應該把工作當作負擔,而應該快樂地工作。
能否快樂工作,關(guān)鍵取決于心態(tài)。
我們要熱愛工作,善于調(diào)整情緒,把每一次成功當作對自己的獎勵,把每一次挫折當作一種經(jīng)歷和考驗,用快樂的心情去完成。
要堅持事業(yè)第一、責任第一、工作第一的原則。要把簡單平凡的工作做得扎實細致。
要善于創(chuàng)新,按照民航上級的要求,結(jié)合轄區(qū)實際,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工作理念和思維方法,確保工作成效。
工作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當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得到發(fā)揮和體現(xiàn),得到認可,你就會感到幸福。
三要健康生活。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面對家庭和生活,善待親友,真誠待人。
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體質(zhì),注意心理調(diào)適,保持內(nèi)心和諧。
要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斷提高文化素質(zhì),擺脫低級趣味,自覺謹慎,防微杜漸。
要始終注重小節(jié),以“螻蟻之穴,潰堤萬里”的憂患之心對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獨”、“慎終”,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爾、僥幸之心,永遠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諧相處。
首先,我們要客觀地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全面客觀的認識,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
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勢,更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要大度容人,學會對人寬厚,要有容人之量。
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
對大事、原則問題要一絲不茍,不能讓步,但“不讓步”需講究策略,要千方百計化解分歧達成一致;對小事、非原則問題要糊涂一些,學會讓步,學會忍耐,以誠待人,人以誠待我,營造和諧的氛圍。
哲學與人生讀后感范文【2】
在讀了《哲學與人生》之前,老師就說這是大師之作,敬畏之心已起;在讀了《哲學與人生》之時,就常常捫心自問;在讀完《哲學與人生》之后,覺得不得不寫點什么,一直就有東西從心底里想流露。但覺得我等之輩去對大師之作指指點點,是何等的不自量力,但轉(zhuǎn)念一想,讀后感,只是寫給自己的記憶,是和以后的我分享此時的我的感受,總不能讓大師的作品白白的在我眼前劃過。
傅佩榮,中國文化大師,中西哲學大師。
在讀了《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nèi)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么,很快就從思緒中劃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fā)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是找出這本書中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精神答案。
當打開這本書,發(fā)現(xiàn)好像內(nèi)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guān)于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開,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jīng)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fā)現(xiàn)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jīng)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xiàn)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了解這個理科生,把思維方式和內(nèi)心的感受寫下來,讓你可以簡單地體會,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哲學。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哲學,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哲學,他生活的世界的哲學。為什么人們活著?哲學給出了許多答案。這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一直在用行動證明一些事情。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會有一個頓悟,但那時,他們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chǎn)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目標ii》
作者高特拉德,本是一個物理學家,20歲時就立志要教導別人思考的方法,他的第一部作品《目標》大膽借用小說的筆法,說明如何通過近乎常識的邏輯推理,解決復雜的管理問題,結(jié)果一炮走紅。后來成為一名企業(yè)管理大師!
toc是toc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toc是一種思維方式和邏輯方式,通過它可以進行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
大道至簡!常識并不是那么簡單,因為人們常常淹沒在一大堆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現(xiàn)象和問題里,往往“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不但是企業(yè)管理人員,政府人員,很多做投資的人。
toc思維法和哲學里的“抓主要矛盾”,和古人講的“提綱挈領”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哲學沒有告訴你如何抓主要矛盾;古人講提綱挈領,也沒有告訴你怎么提綱挈領。而toc思維法里的不良效應清單,現(xiàn)狀圖可以幫助你理清亂象,發(fā)現(xiàn)主要矛盾,提綱挈領,挖出根本問題;沖突圖可以提供初步解決方案,如果還不行,可以用未來圖、條件圖繼續(xù)來分析,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是對于書中的有些地方,還不是太理解,這書還是要再精讀讀!
導圖做出來發(fā)給朝陽看了下,他說我做的圖很精簡,他的適合復習,我也學習一下他做的導圖,然后再交流讀書中遇到的問題和收獲。完了,再修改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真是一個非常精煉高效的工具,原來讀的書只是做筆記或者讀讀就算了,做了導圖之后,可以只復習思維導圖就可以了。
《哲學與人生》
雖然我在學校的時候很擅長哲學,對哲學也很感興趣,但是當我看到厚厚的哲學著作時,我就頭疼,當我看到晦澀難懂的語言時,我就更加疏遠了。而傅佩榮無疑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學貫中西,立于九巔之上,才能這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寫出這么一本著作。
系統(tǒng)地了解了中西哲學代表和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并詳細闡述了藝術(shù)、宗教和生活教育的重要主題。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更容易被接受。但是感覺內(nèi)容太多了,有點消化不了。
還是撿能用的上的來說。
1,蘇格拉底提問法!
反詰——不斷反問,追問。臺灣經(jīng)營之神王永慶說,“所有的企業(yè)問題,當你問到第6個問題的時候,答案就會水落石出”。這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還是有,,但是要繼續(xù)養(yǎng)成反詰思索的習慣!
辯證法——當別人提到一個觀點的時候,請教他此觀點的反面能否成立,正反兩方面綜合起來再往上提升!如此不斷地提升。
歸納——則是從個別的事物中尋找出共同概念。辯證和歸納的思維意識,還不是太多。可以通過閱讀《對話錄》來加強一下。(692P.COm 考試祝福網(wǎng))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別人辦事,沒有盡心力嗎?
與朋友交往,沒有信守承諾嗎?傳授學生道理,沒有印證練習嗎?
傅教授的書深入淺出,感覺對哲學理解了一些,勾起了我閱讀《道德經(jīng)》、《蘇菲的世界》的興趣。
以前買書在當當網(wǎng),一般要3-4天送到,這次上了卓越,6號中午下的訂單,不想,7號一早就有人敲開了送書的門。卓越比當當快?不能下這樣的結(jié)論,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只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shù)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于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么只照顧到急于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后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占有著?!吧秦S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p>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獲頗豐。
主要內(nèi)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yǎng):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小學階段;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xiàn)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xiàn)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jié)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zhàn)。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么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quán)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一個人在念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yè)或繼續(xù)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后推延,最后總是要碰到結(jié)束,而在這個關(guān)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shù)绞裁垂伲?。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nèi)向?qū)ふ?,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fā)現(xiàn)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jié)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么?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么!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qū)別。
“一個人的生命內(nèi)涵由他所選擇的價值所構(gòu)成,如果無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p>
從古到今,人們都會用“盛世”和“亂世”來形容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狀況,其實不管是盛世還是亂世,都是“俗世”。在現(xiàn)實世界里,人們通常用利益來衡量一切,并學習各種求生的本領來適應社會,以致不被社會所淘汰,這樣是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然而人們會忽視一些人之所以被稱之為“人”的.那些精神價值,信仰、真誠、尊嚴、正直、忠誠、率真、愛情……這些東西本來人人都有,可是人們在追逐名利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把他們丟失了、遺忘了,遺忘和丟失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在追逐一樣東西卻始終追不到,就像狗總喜歡咬自己的尾巴,卻總是咬不到,我們只看到那只狗拼命地在轉(zhuǎn)圈,卻始終跳不出那個圈子。
愚人盡量想讓別人多了解自己,而智者是希望能了解自己。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能奢望別人來了解自己呢?
“一個人如果刻意追求快樂,往往得不到快樂,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當一個人化解自我的執(zhí)著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樂了,結(jié)果當他不去追求快樂,快樂反而自己降臨,換言之,真正的快樂是在無意之中來到的。快樂是一種由內(nèi)而發(fā)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獲得的
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職于一家建筑單位,在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紀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談得來,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過得很快樂。后來由于企業(yè)不景氣而裁員,我也不得不離開那了。本來每天朝夕相處在身邊的同事一下子就沒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總希望他們有空時來看看我,大家聚聚,回憶以前開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會??墒呛芷婀?,每次聚會結(jié)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沒聚會時還要厲害,有點舉足無錯的樣子,后來對于聚會,我既是期待又是擔憂,矛盾極了。
后來,我漸漸地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從散文、詩詞、到孔孟之道、經(jīng)典著作等等,雖然看的書不多,卻能在閱讀中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精神上的愉悅,每看完一本書就像經(jīng)歷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懷歷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這些文字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曉風殘月,青燈黃卷,絲絲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豈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讀書,由內(nèi)而發(fā),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活在當下,珍惜高峰經(jīng)驗――是一種能夠讓人在一剎那之間覺得無所缺憾、一切美好圓滿的感覺。
(1)(2)歪打正著的教材閱讀體驗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買的,那時沒錢買正版書,就到舊書店淘盜版書,正巧,就碰著了這本封面寫著《周國平人生哲思錄》的書。周國平在我們讀高中的時候,以一本《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舉獲得我們的親睞,他睿智、理性、深刻,是我的偶像??蛇@本書買回來我還來得及看,就高中畢業(yè)了,讀大學時偶爾翻翻,覺得理論東西太多,淡然無味。
直到我去年寒假回家發(fā)現(xiàn)我沒讀過的書,我才開始讀。說來好笑,讀這本書時的感受跟讀周國平其他作品的感受很不一樣,但是因為這是周國平老師的書,是我偶像的書,所以一直就耐著性子讀下去,居然也有所得。直到有一天,大概看到一半左右,實在太疑惑了,就翻開前言,想看看這本書到底是個什么目的和思路。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本書封面是《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內(nèi)容卻是《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周國平還為這本書寫了推薦語。我啞然失笑。
其實單單這個過程,就給我一個啟示。就像低年級的孩子崇拜老師一樣,我們也崇拜比我們聰明的人。當孩子從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時,你才有可能將知識灌輸于他,將智慧傳授于他。
因此,當老師,尤其是大三的老師,首先要讓孩子崇拜你、崇拜你。就如同周國平之對于我們。
但崇拜容易盲目,讓人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盲目接受。一旦這種偶像崇拜有一天被打破,后果就是懷疑,雙重懷疑,直到它變成一種反叛的懷疑。就像孩子正在經(jīng)歷叛逆期。
一個真正的智者不會讓他的崇拜者反叛,因為他知道被崇拜不是他想要的,而是他想要成為思想的引導者和智慧的領袖。就像傅佩榮先生一樣,他在書中多次提醒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不斷懷疑。他小心翼翼地培養(yǎng)起初露端倪的懷疑,直到他的崇拜者能夠在尋求知識的道路上獨立前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就扮演著這樣的一位“智者”,不斷告訴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有疑問,要思考,直到將孩子領到求知的路上。
接下來就談談這本書帶給我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是傅佩榮自己編寫的一本哲學教材。因為是教材,所以本書的體例非常清楚,共十四章,概括來說,分別闡釋了什么是哲學,哲學指導下的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西方哲學起源、發(fā)展和哲學代表思潮,中國哲學起源、發(fā)展和代表思潮,哲學與宗教、藝術(shù)、教育、文化之間的碰撞。在每一章中,作者都從各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并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進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結(jié)論。
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緊密結(jié)合生活的現(xiàn)實,用哲學指導生活,在生活中不斷發(fā)展哲學。
哲學原意為“愛智”,亦即愛好智慧。作者解釋說,愛智慧并不意味著擁有智慧,而是一個追求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點是思想開放,不斷提問和詢問。
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科學技術(shù)和思想日新月異。正是如此,才出現(xiàn)兩代人之間的不合,青少年愈演愈烈的叛逆,以及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間的不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想于時俱進,了解更多,了解更少的代溝,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思想開放,不斷吸收新知識和新概念,跟上時代的步伐。
我敬佩那些能適應電子產(chǎn)品的老人,敬佩那些終生追求知識的老人。對他們來說,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是他們的智慧,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是他們無盡的奮斗。人們常常被自己的經(jīng)歷所限制,被暫時的快樂和興趣所蒙蔽。這就要求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分析。
作者告訴我們,不停地追問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我?我該是什么樣子?
”能夠幫助我們反思自我,確定人生路該怎么走。當然,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在不斷的經(jīng)驗中確認價值,隨著生命的成長,他的經(jīng)驗會越來越豐富,而生命的經(jīng)驗和價值的把握也會越來越深刻和準確。
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話來描述哲學:(1)哲學是培養(yǎng)智慧;(2)哲學是發(fā)現(xiàn)真理;(3)哲學是證明價值。接著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所謂“培養(yǎng)智慧”是指人們超越感性的限制,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達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謂“發(fā)現(xiàn)真理”是指人們?nèi)サ糁刂卣诒?,發(fā)現(xiàn)客觀事物的真相;所謂“印證價值”是指人們憑借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印證真理的價值所在。那么如何提升哲學素養(yǎng)呢?
首先,培養(yǎng)思考的習慣。有思考的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很多人容易受外界情況變化而影響自己心情,天氣好就心情好事事都好,天氣不好就心情不好事事不好,這就是容易受外界影響。
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這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結(jié)果。有思考的人則表現(xiàn)出理性和冷靜。
怎么樣才能養(yǎng)成思考習慣呢?作者舉了牛頓的例子。蘋果如果掉在我們頭上,我們只會習以為常,心態(tài)不好的罵一句,心態(tài)好的吃之大吉;蘋果掉在牛頓的頭上,牛頓卻從中發(fā)現(xiàn)了萬有定律。
如果你想當然,你就不能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作者告訴我們,如果對任何情況都能夠加以考慮,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事情都如此,也不是事情會一直如此,這樣就會在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中找到新的可能性。這讓我想到電影《雪國列車》里的一片段:
列車里的警察持槍對著要暴動的人,副手罵他們“把這沒用的東西拿開”,這句話所有人忽略了,但暴動的青年領袖從這句話中得知:警察的槍里早已沒用子彈了,他們早就用完了。這是善于思考的典型。
掌握整體觀點。這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更加圓融。年輕人都喜歡有棱有角,不喜歡圓融,我自己也是。
有棱角的個性適合辯論,也適合偷工減料;容易突出差異,也容易閉門造車,不聽別人的合理建議。幸運的是,圓潤和棱角并不是完全相反的,人格也不是聽別人建議的矛盾。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
確立價值取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生活方式,但通過學習和成長,我們可以修改和調(diào)整,然后選擇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么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
由此可以看出,選擇價值需要勇氣,人不可能擁有一切,取悅每一個人。有些人崇拜偶像,一個人崇拜什么樣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反映出他內(nèi)心的一種需求,反映出他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上У氖呛芏嗳耸敲つ砍绨荨?/p>
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到底,不輕易改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個人什么代價都不愿付出,隨便放棄自己的價值觀,他的一生想要快樂的活著,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當然,我們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所有他聽到過的德行,那豈不是滿街都是圣人了嗎?
人都會犯錯誤,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選擇一種價值之后不斷地印證,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滿意。知識的范圍是無限的,即使你皓首窮經(jīng),一輩子也無法把天地下的書讀完,人一生所能學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識。并且,如果你學到一些知識,卻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學的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所以,我們學習知識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會貫通才是“知”“行”合一。
寫到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個小結(jié):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它可以引人入勝,就象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里走。
所以讀一點哲學書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處的。
感謝傅先生在讓我領略到哲學風采的同時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學素養(yǎng)。以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指導,將思考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做事從多方面考慮,運用所學。
我想,那樣的生活會很有意義的。
相關(guān)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