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男孩從小這樣引導,他將來一定了不起

發(fā)布時間:2020-12-31

幼兒園教師引導語。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不管是幼師還是家長,都應該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新的起點,新的方向,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斷成長!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男孩從小這樣引導,他將來一定了不起》,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腳踏實地地引導他去積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質。任何一個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長的夢想里。

1、從小就要讓男孩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漢

男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個小男子漢,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其男子漢的作風:

男孩跌倒了,告訴他:自己爬起來;男孩膽怯了,告訴他:你可以做得更好;男孩犯錯誤了,告訴他:好漢做事好漢當……

值得注意的是,讓男孩從小就具有男子漢意識,父親的作用是巨大的。

無數事實證明,媽媽過多的保護和擔心,會削減男孩的男子漢氣概;而父親更顯嚴格的規(guī)則、更顯寬松的約束,則會賦予男孩無與倫比的堅強與勇氣,進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男子漢。

2、千萬別對男孩來“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他們最怕沒有人理解、沒有人支持,以及沒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脅迫,“越打越犟”是他們的長項。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記這樣一個教子箴言:如果你現在不和你的孩子成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會把你當作“敵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實很簡單:

給男孩更多自我選擇的權利;

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樂;

尊重你的男孩,并放棄“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觀念;

時刻讓男孩感受到你不溫不火的關愛,巧妙約束但不強硬控制。

3、別讓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們所說的“富有”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父母太多的溺愛和包辦,一個是錢財的充裕。

有的父母特別寵愛男孩,一切事情都依著男孩;有的父母很有錢,他們給男孩很多零用錢;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們都會包辦。

然而,父母這種讓男孩過于“富有”的做法,又會給男孩帶來什么呢?

父母的過度寵愛讓他們變得自私而沒有責任感;太多的金錢讓他們只想用“奢侈消費”的方式去消耗體內過多的睪丸素,從而忘記了自己還要學習;父母的事事包辦則讓他們喪失了勞動的能力、應對困難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從不會讓自己的男孩太過“富有”,他們會把“愛”藏起來一半,他們會尋找和創(chuàng)造機會讓男孩去體驗貧窮!

4、男孩的成功個性需要從小培養(yǎng)

生活中,男孩家長常常會有許多的無奈:

教他勇敢,他做事卻總是唯唯諾諾;教他堅強,他屢次輕易放棄;教他果斷,他還是拖拖拉拉。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男孩的家長總會這樣自我安慰:“等他長大后,他自然會懂得……”可事實卻往往與家長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個一直都輕言放棄的男孩,長到18歲后,忽然一下變得堅強起來,這現實嗎?如果你希望一個一直都畏畏縮縮的小男孩,在20歲之后,忽然像個出色的外交家一樣去交際,這可能嗎?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錢大手大腳的兒子在25歲之后,能像理財專家那樣去理財,這只能是你的一個美好夢想。

任何一個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長的夢想里。

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腳踏實地地引導他去積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質。希望每位男孩的家長,在未來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兒子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為榮!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肯定優(yōu)秀,家長一定不能錯過!


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為爸爸媽媽想讓他(她)成為的樣子,只是這個打造的過程就在于您提供什么法則工具和環(huán)境給予孩子成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有所原則性和方法性,讓孩子快樂學習、茁壯成才。

魚缸法則孩子的成長也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就把他們養(yǎng)在院子池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游動,即成長空間,人也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此,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象力。

皮格馬翁效應愿望,一步步積極進行

這個愿望,指的就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他的愛。

他的執(zhí)著的愛,感動了愛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

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蹶不振。

狼性法則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與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

可想而知,如果對一件事沒有了好奇心,人就不會主動的進行了解,這個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事物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好奇,也許就沒有深交;工作上,沒有興趣與好奇,也許不會有太多投入。

因而,保持你的興趣和信心,做事情就會全身心投入,也會學到更多更好。研究結果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chuàng)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滿的動物,即使是熟悉的環(huán)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我們的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給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正如小狼一樣,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會很多東西。

然而,我們常常沒有那樣的開闊眼界,當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苛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

好奇心,可以說是跟注意力、反應力有關的東西,人一旦對外界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力,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得緩慢遲鈍。先不要說有多少創(chuàng)造力,單是在競爭的世界里,他們的生存也會受到挑戰(zhàn)。

怎么樣培養(yǎng)好奇心呢、假設一個公園,沒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沒有曲折的道路,我們從外面就能一覽無遺,那你就不會對它有多少興趣。相反,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愿意進去了解了解。這就是好奇心。

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變化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做的越久,越難出成績;婚姻的七年之癢問題;愛情的浪漫問題等等。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游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的方面了。

愿望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大了想做什么”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們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0”,卻遭到老師的白眼。

最后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老師發(fā)怒時的眼睛。

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象力是怎么樣喪失的”,非常貼切,當西方老師努力挖掘學生的想象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

當我們跟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南風效應南風與北風的啟示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理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

南風勝利了。那么,南風為什么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fā)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并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凈了,并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

心理學家說,一個錯誤一旦發(fā)生,就算再發(fā)火,它也發(fā)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復犯這個錯誤,并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

了解事情的情況,并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哪怕是錯誤,而不是為了生一時之氣,而讓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

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奏效了。

育兒觀念:剛入園的寶寶,家長一定不要這樣做


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不僅僅是孩子,對家長來說也是,心中的牽掛和不舍,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家長在寶寶入園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有千萬不能做哪些事情呢?

一、孩子入園不適應的表現

1.情緒方面

孩子入園時,常常出現不安,情緒波動、哭鬧等現象。

2.飲食方面

孩子入園后,可能會出現食量減少,便秘,消化不良等現象,所以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飲食,做到多流質、多清淡、多飲水。

3.睡眠方面

少數孩子會出現夜驚、夜哭現象,這是家長不必驚慌,經過一段時間,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會自行消失。

4.行為方面

入園后孩子會出現一些行為變化,比如:依戀增強,行為退縮,膽小,沉默不語,反抗性增強等。這也是對新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一段時間后會消失的。

5.身體方面

少數孩子入園后因為哭鬧,不愛吃飯,可能會導致體質減弱和體重下降。

二、孩子入園后,家長切忌這樣做!

1.一味妥協,今天送不下,明天送。

這是目前幼兒園新生入園最普遍存在的問題。家長因為心疼孩子哭,而一味推遲上幼兒園的時間。孩子哭了,家長很心疼。去還存在僥幸的心理:也許明天,他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呢!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堅持,就有可能不用去幼兒園,那么當你再次送園的時候,孩子的哭鬧會更加變本加厲。

2.送兩天,歇一天。

有的孩子剛入園時,哭鬧比較嚴重,吃飯也不如在家多,容易上火。家長感到很心疼,便想送上幾天,在家里休息上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存在誤區(qū)的,當孩子在家里休息一天后,再來幼兒園會感到更加陌生,特別是對于新入園的孩子來說,還沒有建立起與老師之間的依戀感情,送送停停會讓孩子的適應過程事半功倍。堅持送園,對孩子的適應至關重要。

3.孩子哭,我也哭。

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寶貝,又見到自己的寶貝哭鬧的厲害,家長的心疼也在清理之中??墒羌议L對孩子的情緒感染實在太強了,這種家長陪著孩子哭的情況在幼兒園的新生入園接待中司空見慣,造成孩子們錯認為家長不要他們了,讓他們認為上幼兒園不管對于他們自己,還是父母都是非常痛苦的事,加劇孩子的分離焦距,不利于孩子的適應。

4.“我在外面等著你!”“我去給你拿進毛衣來!”

在祖輩送園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孩子一張嘴要哭,馬上對孩子說:“我不走,奶奶在外面等著你哈!”“奶奶去給你買奶,這就回來!”這種說法可能暫時有效,可是當孩子發(fā)現自己上當后,他會感覺到非常不安,因為他不知道奶奶到底去哪兒了,這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

5.“別哭,我第一個來接你!”

許多家長會這樣許諾孩子,當孩子哭著對你說:“媽媽第一個來接我!”你忍心拒絕孩子嗎?于是好多家長隨口承諾:“好,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如果你真能做到,我們當然并不反對這種方式,可是那么多家長,您能保證您是第一個嗎?如果不能,請不要這樣回應孩子,請換一種方式回應孩子:“媽媽會早來接你!”“媽媽四點來接你!”如果輕易的承諾沒有兌現,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家長說話不算數,那么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大打折扣了。而且孩子一旦知道自己的家長欺騙了自己,會推理到其它,那么家長會不會來接他?孩子便沒有把握了。

6.“再哭,再哭了就不接你了!”

這是家長氣頭上的急話,可是我們一線的老師卻常常聽到。家長這話說出來,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可是孩子往往越哭越厲害。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孩子理解的就是你不來接他了,這種負面效應會讓孩子覺得恐懼,恐懼幼兒園,恐懼老師,更恐懼分離焦慮。

7.“孩子哭了,我多和孩子呆一會就好了!”

許多家長都是抱著這樣的心理來的,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和孩子多呆一會,就一定能夠是孩子愉快的跟家長說再見。然而,往往事與愿違。家長的多呆一會兒,只會讓孩子的適應時間拉長,讓孩子的哭鬧和分離焦慮時間拉長。因為此時,孩子已經意識到家長可能走,分離焦慮已產生,便開始哭鬧。而家長畢竟是要離開,那是孩子還是要獨自去面對,嘗試著去適應。

8.“不許哭!”

誠然,每個家長都不愿聽到自己孩子哭泣,哪怕是自己走了,聽不到,心里能夠接受的了,可是卻真的不能接受孩子在自己的眼前掉眼淚。其實,面對分離焦慮,孩子選擇以哭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感情,是孩子正常的表達方式,壓抑孩子哭,以強制手段迫使孩子不哭,是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長的。

9.喂完飯再走

有的家長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飽,早上總想喂飽了孩子再走。然而孩子吃飽了后再和家長告別,很容易因為哭而嘔吐,而且,家長長時間逗留在活動室,會讓其它的孩子產生情緒感染,不利于孩子適應。

10.窗子外面看一看

家長送下孩子后,難免會不放心,于是有的家長趴在窗外看看孩子是不是能適應,可是如果一旦讓孩子發(fā)現,孩子的哭鬧會變本加厲。

11.甜水等待

我們常??吹?,家長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惟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12.“有小朋友打你嗎?”“老師兇你嗎?”

家長對孩子的關切溢于言表,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負暗示只會讓孩子更加恐懼幼兒園的生活,不自覺的建立起幼兒園不好,小朋友打我,老師兇我之類的聯想。這當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可以這樣問孩子:“今天你認識哪個小朋友了?”“老師表揚你了嗎?”幫助幼兒回憶幼兒園一天的美好時光,建立對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13.在家一定要好好補

孩子入園得頭幾天,吃飯一般都不如在家的時候吃的多,所以有些家長會刻意給孩子帶奶晚上吃飯的時候也想多做些魚蝦肉蛋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其實,孩子剛入園容易上火,在吃飯上應當注意多飲水,多吃清淡食品,而對于魚肉之類容易生痰上火的東西,應當盡量少吃,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免疫力的提高。

14.偏聽偏信

家長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于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像與現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fā)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今天尿褲子了嗎?”孩子回答:“尿褲子了。”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據此,建議家長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15.休息的時候無節(jié)制

好不容易盼到星期六,星期天,好好陪孩子玩玩,放松一下吧!于是我們看到,許多孩子星期一的時候特別不容易適應,這一方面是由于休息了兩天,對環(huán)境陌生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孩子的作息規(guī)律和幼兒園不一致,從而導致了作息秩序紊亂。休息日時,家長應當盡量配合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形成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3至5歲,是孩子秩序感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愛動,不一定就是多動癥


孩子愛動不一定就是多動癥家里有個活躍的寶寶,總是好動,即使看動畫片時也是手腳不停;一會兒沒看住,就上了窗臺。這讓許多父母感到頭疼:寶寶是不是患了“兒童多動癥”?北京安定醫(yī)院的鄭毅教授提醒父母注意,兒童多動與多動癥是有區(qū)別的?!安粍印钡亩鄤影Y常被父母忽略鄭教授說,有的孩子“不動”也是多動癥。最新觀點認為,多動癥的核心問題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是次要的,即使沒有身體多動的外在表現,只要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長期而明顯,也應注意是否有多動癥的可能。這種“不動”的多動癥特別具有隱蔽性,往往不被父母們發(fā)現。據鄭毅教授估計,在中國14歲以下的3億兒童中多動癥患兒約有1000萬

,得到及時和正確診治者不到10%。如果寶寶患有多動癥卻又沒有得到正確診斷和合理治療,將來孩子還會產生厭學等問題,所以需要早期識別與防治。多動癥患兒:男孩多于女孩多動癥是指兒童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稱的、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任性沖動和學習困難等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是頗常見的兒童行為問題。由于病因尚不清楚,所以臨床表現多樣。多動癥一般在6歲前起病,患病者男孩多于女孩,診斷主要依據老師及父母提供的病史、臨床表現形式和心理測驗結果。鄭教授說,我們可以把人的大腦的額葉皮質比喻為大腦的首席執(zhí)行官,負責篩選、調節(jié)各種輸入的感覺信息。正常情況下,這個“總分類機”吸收信息后,將它們進行綜合,然后發(fā)送到合適的中心。這一切在一瞬間就可完成。而多動癥患兒的這個首席執(zhí)行官不夠活躍,因此,他的大腦就缺乏正常恒定的排序、分類、抑制、聚焦的能力。因

為成堆的感覺信息沒有被分類,這個人就好像被一股奔涌的洪水所控制。兩大標準區(qū)分寶寶是淘氣還是生病怎么才能找出多動癥與這些偶然的癥狀之間的不同呢?這要根據強度與時間。許多兒童,尤其是男孩都表現出沖動的行為,如冒險、尋找刺激等,但多動癥患兒所表現出的沖動行為強度要比正常兒童大得多,以至于他們沒有時間來反省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另外便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許多父母和老師不知道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有多長,誤認為課時規(guī)定為“45分鐘”,孩子就應該能集中注意力至少“45分鐘”,然而,科學的研究證實,孩子的有效注意時間很短,而且極易受影響。一般情況下有效注意時間:5—7歲,15分鐘;7—10歲,20分鐘;10—12歲,25分鐘;大于12歲可達30分鐘以上。但年齡、發(fā)育狀況、軀體因素、教育方式和刺激物新奇性均可影響孩子的注意力。五大原因造成兒童多動癥鄭教授分析,引起多動癥的原因很多,目前仍無定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五個:1.精神發(fā)育受損或成熟延遲。此類兒童行為較幼稚,動作笨拙,協調性差。孩子的母親在孕期或圍產期時并發(fā)癥較多。2.遺傳、素質因素。許多多動癥兒童的父母小時候也多動;不少母親反映患兒在胎兒期就好動,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難,進食不好,難以照顧。3.生物化學及代謝因素。經大量研究證實,多動癥兒童中樞單胺類受體(一種神經介質,起傳遞大腦信息的作用,是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的化學物質)更新較慢;也有研究發(fā)現,維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劑或色素所致的代謝紊亂與兒童多動行為有關。

4.金屬元素中毒。鉛中毒是比較流行的理論,但并非同一種情況的孩子都多動,所以這一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5.社會、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導致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動。九種表現可判斷兒童多動癥鄭教授列出九種兒童多動癥的臨床表現

家有男孩,這么教了不起!


對于爸爸媽媽來說,男孩像是一株小樹,做父母的需要知道什么時候澆澆水、松松土、砍掉壞的枝椏,才能讓他逐漸成為參天大樹,做個真正的男子漢。

最近朋友圈大火的一句話,就是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F在社會競爭殘酷,稍有不慎,爸爸媽媽總擔心孩子起點低,容易被外界淘汰,這是自然的護子心態(tài)。但是小慧覺得,孩子不需要猛如狼,也不需要綿如羊。因為猛如狼,針芒畢露,他人不敢欺負你,自然就想辦法在背后除掉你;綿如羊,軟弱無能,他人自然也不會高看你,給你好機遇。

說到底,做個懂得節(jié)制有分寸的人,才是最容易站立于社會的人。而如果你家有男孩,請爸爸媽媽這么教他做個男子漢吧!

1游戲教育:順應孩子的天性,玩起來!

聰明的爸媽不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在他的童年階段,最需要的不是伏案學習,而是快樂感受外界。特別是男孩,更要野一點!man一點!有時候,玩耍也能學習到知識,何樂而不為?

有一位媽媽見兒子調皮,喜歡伸手摘鄰居家的玫瑰花。這位媽媽便帶著兒子來到花店,讓兒子挑自己喜歡的植物花苗,體驗種植的樂趣。這個孩子買下了小金桔種子回家種下了。每天孩子學習完就給小金桔澆水,觀察生長情況,還做了一些小記錄。后來小金桔真的結出了好幾個果實,孩子學習到了植物知識,體驗了勞動的樂趣,也享受了勞動的成果。重要的是,孩子也開始喜歡看有關植物的書籍,從此孩子提到植物,竟然能頭頭是道,比大人還懂,周圍的同齡人都把他當”植物大師“,多神氣!

媽媽們還可以帶孩子出去郊游,任他去海邊撿貝殼,玩沙堆,還是在游樂場里快樂奔跑。孩子在外面快樂了,自然心里舒暢,性情也變得開朗,以后絕對不會有任何性格問題困擾爸爸媽媽。

2生活教育:鼓勵孩子多付出

爸爸媽媽應該要敢于”使用“男孩,不要把男孩捧在手心里呵護。偶爾對小男孩示弱,可是能激發(fā)他大大的能量的!最近火熱的綜藝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中,胡軍的兒子胡皓康就是這樣的男子漢。年僅六歲的他總是勇于付出,不管是幫工作人員撿拾道具,還是幫助弟弟妹妹穿鞋提東西,他都用一種堅毅的男子漢心態(tài),去幫助所有人,獲得所有人的贊賞。男子漢不分年齡,應該懂得保護比他弱小的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才是一個正能量的人。如果爸爸媽媽舍不得讓男孩做事,那么他自然就變得嬌貴,不會為他人考慮。孩子如果在成長階段,沒有開拓出大格局,以后難免小心眼,甚至做事畏手畏腳。

說到底,鼓勵男孩多付出是一件好事。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和為他人付出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男孩子很容易發(fā)現自己比女孩有更多的責任,更多的能量。所以爸爸媽媽可以偶爾對他示弱,請他幫忙做做家務、買東西、倒倒水……并稱贊他的表現。慢慢地,孩子就意識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重要性。這種樂于助人的好品性也會跟著他到學校去,到社會去,成為真正的好男人!

3品格教育:男子漢要堅強和勇敢

在孩子成長階段,不要過度滿足孩子,讓孩子嘗試付出一定的努力。太容易得到,結果就會造成孩子對探求的過程失去興趣,而這種探索的過程正是孩子最好的成長。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堅強和勇敢的品格,是蘊含他生命里的寶藏,父母則是激發(fā)他,讓他有機會釋放寶貴品格的人。

如果可以,請帶孩子在游樂園里大膽嘗試征服那些龐大的玩具、勇敢地探索陌生的山洞和高聳的橋梁、參加足球籃球等對抗性的運動……這些都能很好的讓他體驗競爭的樂趣與快感。當這些行動都已經成為他的習慣時,這種堅強而勇敢的品格也會使得孩子積極面對生活和學業(yè)。

4逆商教育:讓孩子面對挫折

”逆商“就是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當孩子遇到失敗和挫折時,要想讓他們盡快擺脫消極和沮喪的負面情緒,最有效、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他們的正向思維,讓他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自己,也就是讓孩子學習到”逆商“。

比如孩子參加體育比賽得了最后一名,爸爸媽媽可以說:”盡管是最后一名,但是你堅持下來了就是贏家,爸爸媽媽真為你高興!“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感受到信任和安全感,激發(fā)他下次繼續(xù)努力。如果爸爸媽媽說:”怎么搞的,這么笨就別參加比賽了!“那么孩子可能就逃避這種運動,從此不愿意參加了。

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吝嗇你們對他的肯定和評價,要知道你們的行為決定著他的習慣。把挫折撿拾起來,堆成孩子成長路上的墊腳石,孩子會慢慢規(guī)避錯誤,重新取得好成績、好結果。這些都是孩子的逐漸積累的“逆商能力”,請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的挫折,斷然阻絕了下一次的可能。

獨處的孩子不一定孤獨


毛毛,5歲,幼兒園中班,飽滿的額頭,烏黑的大眼睛,一看就很機靈的樣子??勺罱鼖寢寘s有些擔心毛毛,因為毛毛喜歡上了“孤獨”,經常會一個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狀態(tài)中,好幾次媽媽看到他獨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擺弄什么,于是很關切地去問他,可毛毛卻說“沒有干什么啊”。

媽媽真是不明白,平時那么疼愛毛毛,難道毛毛有什么心事還不能告訴媽媽嗎?而且毛毛這么小就要“獨處”了,正常嗎,不會是“孤獨癥”吧?

正常的獨處

現在隨著“朋友式”家庭的出現,大人從心底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然而很多父母卻發(fā)現,孩子仍然有他們自己的“小秘密”,就像5歲的毛毛一樣,大人再怎么關愛他們,他仍然保留了一塊“自留地”,只供自己享受。不管大人怎么去套近乎,他都會很策略地與大人保持一點距離。

這樣的“獨處”其實非常正常,因為“獨處”決不是大人的專利,小孩子也一樣需要享受“一個人”的時空。而且,從情感發(fā)展而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情感會越來越豐富,“孤獨感”就是孩子5歲左右表現比較突出的一種情感。

這與“孤獨癥”(也稱為“自閉癥”)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發(fā)展障礙,通常在3歲前發(fā)病,主要有三點表現:

1、人際交往障礙:不愿與人交往,不能或者很難與人建立正常的社交人際關系;

2、語言障礙:無語言或只有很少語言,甚至只是鸚鵡學舌地仿說,言語發(fā)展嚴重滯后;

3、情緒與行為異常:對物品有怪異的興趣和玩法(如長時間旋轉某物),長時間重復某些動作,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鬧),對某些聲音、畫面、廣告很敏感,不知道害怕和危險,肢體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可能發(fā)育不平衡。

而且“孤獨癥”常常伴隨著認知與學習上的障礙,諸如:因為他們的世界多是由一個個的獨立小節(jié)所組成,所以他們無法從生活經驗中學習事物的相關性,或者說無法明白事物背后形成的原因及彼此的關系,不能明白生活經驗背后的意思;常常過于專注事物的不重要部分而忽略了重要部分;專注力一般比較差,很難跟隨訓練者進行訓練,經常會自顧自地玩或者看周圍的東西;思考方式較簡單,只能明白具體的概念,較難明白抽象的概念或比喻,亦較難綜合不同的概念;在同一時間段內很難有組織及有次序地做不同的事情;較難將已掌握的概念運用到不同的情況中。

積極的獨處

我向來喜歡小孩子,小孩子也非常喜歡我。有一年暑期回家,鄰居家的兩個孩子來找我玩,一個7歲,剛上小學一年級,而另一個只有4歲。我將他們帶去附近中學的體育館玩,結果卻發(fā)現兩個孩子非常不一樣:7歲的孩子做事一板一眼,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而那個4歲的孩子卻像個小猴子,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搖籃”,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玩得不亦樂乎!后來竟然連7歲的孩子也模仿他來玩耍……

對于這兩個孩子的家庭我是非常熟悉的,7歲孩子的父母非常“用心”,對孩子照料得非常細致,而且給孩子安排了很多的額外發(fā)展內容,從孩子4歲不到就開始學鋼琴、學書法,這個孩子難得有“獨處”的時間;而那個4歲的孩子,父母都比較“粗心”,而且孩子越大、父母越粗心,很多時候都讓孩子一個人玩,頂多在必要的時候幫上一把,孩子經常處在“孤獨”之中。但從上面的故事中,您是不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那個4歲的“小鬼”呢——獨立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

是的,這就是“獨處”的積極性:

1、“獨處”利于獨立性發(fā)展

在咨詢中,遇到過不少父母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也不能離開,一離開這孩子就不做功課,就思想開小差了?!比欢?,進一步交談與分析后,我總會發(fā)現:“這孩子”實在太缺少“獨處”的時間了,而且從小就難得“孤獨”。一生下來,周圍就聚集了無微不至的大人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想方設法給他最好的照料,他的一顰一笑、一哭一鬧都不會逃出大人們的視野。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大人們總是將他作為生活的“中心”,不讓他感到絲毫的孤獨與寂寞,總是有人逗他玩耍。而且他遇到任何困難,只要他一喊,絕大多數時候都會有人來幫助他……就這樣,“這孩子”總喜歡要大人陪著玩耍,“這孩子”總要大人幫忙穿衣、吃飯,“這孩子”總是要大人“陪讀”才行。

可見,沒有獨處的孩子也就缺少了獨立性,不僅缺少生活上的獨立性,更缺少思維上的獨立性。所謂“在獨立中學會獨立”,如果沒有“獨立”的鍛煉,又怎么可能體驗“獨立”的樂趣,怎么可能習得“獨立”的能力呢?

“獨處”是孩子可以獨立的時空條件,在獨處中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環(huán)境、解釋問題,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嘗試玩耍、解決困難。而且沒有大人在旁邊的“獨處”,更保證了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

2、“獨處”中的創(chuàng)造性

什么是“創(chuàng)造”呢?簡單的說,就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可見要想有創(chuàng)造,就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其一,必須有“問題”存在。

“問題”是激發(fā)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源泉。牛頓之所以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想知道“為什么蘋果總是向下落”;愛因斯坦之所以提出了“相對論”,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困擾著他——“高速運轉的物體還遵循牛頓定律嗎?”……“問題”就是一種沖突,是對原有知識和能力的一種挑戰(zhàn),是原有經驗無法解決的“困境”。有沖突才有挑戰(zhàn),有挑戰(zhàn)才可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欲望。

其二,必須有“獨特性”存在。

所謂的“獨特性”,就是“與眾不同”,是新穎的、超越傳統的、令人意外的。也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從特別的角度來思考,能用特別的方法來解決。“獨特性”會使原本普通的事物變得奇妙,使不能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比如,前面故事里那個4歲的孩子之所以能“玩得不亦樂乎”,就是因為他能用“獨特”的方式來玩——“一會將跳繩綁在雙杠腿上當‘搖籃’,一會拿起皮球當‘保齡’,一會又將球網當成‘鐵絲網’,學著解放軍叔叔匍匐前進”,他賦予了跳繩、皮球等新的、與眾不同的意義。

正因為“創(chuàng)造性”需要“問題”和“獨特性”,所以才更加強調“獨處”。因為只有當孩子獨處的時候,才可能有“問題”。比如,他想拿到小桌子上的書,但他卻不夠高;他想去抓旁邊的玩具,但他的手不夠長……試想如果周圍都是大人,都是幫手,他的愿望還能產生問題嗎?多半是“孩子,想要這個是不是,來,媽媽給你!”沒有了“問題”,當然也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前提。

而有了“問題”,就一定有創(chuàng)造嗎?當然也不是,還需要“獨特性”。對于那么小的孩子而言,怎么樣才可能獨特呢,當然是在沒有限制與指導的時候,才可能展現“獨特”。否則,大人早將預定的答案給了孩子,孩子的問題一下就解決了,還要什么“獨特性”?前面故事中的那個7歲孩子之所以“做事一板一眼”,思維定勢——“跳繩就是跳的,皮球就是拍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周圍的大人太細心了,細心地連怎么玩、怎么動都規(guī)定好了,以至于這個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獨特”了。相反,那個4歲的孩子,恰恰是“獨處”慣了,至少是有充分的“思維上的獨處”,也就有了太多可能獨特的機會。

享受“獨處”

這就是“獨處”的意義,“獨處”其實是孩子時間、空間上的一種自在,是孩子心靈自由的時刻,“獨處的孩子并不孤獨”。心理學上有一種幫助人成長的課程叫“SOLO”,就是將當事人放在一個“獨處”的情境中,沒有人跟他說話、沒有人跟他交流,讓他獨自待著。結果發(fā)現,“SOLO”后的當事人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在SOLO的過程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思考與體驗,給當事人很大的人生啟發(fā)。

實際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獨處”的需要與能力了,比如研究發(fā)現:1歲內的小嬰兒就會自己玩,而且聽著音樂能很愉快地獨處。但因為小嬰兒活動能力有限,所以“獨處”表現并不明顯;而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由度越來越大,可以主動選擇“離開人群,一個人呆著”的時候,才被大人們特別地留意到了。所以,“獨處”并不是孩子們不正常,而是大人們不習慣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習慣孩子的“獨處”,越是想讓孩子100%向自己敞開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獨處的時空。因此,在這里,不僅要建議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獨”,也要建議父母定期SOLO一下,讓自己與孩子保持適度距離,給自己一個思考和歷練的空間。

記住:如果您與孩子原本要好,那么請相信孩子,如果他有需要肯定會主動來尋求幫助的。要知道,父母與孩子再好,也還是兩個人,所以有“距離”是難免的,而且也是自然的。做父母的,能夠放下架子,在生活中努力與孩子做朋友就夠了,不要強求與孩子“親密無間”,不要過分要求自己去親近孩子。這樣你會覺得輕松,孩子也會覺得舒服,畢竟適當的距離還是需要的。換句話說,就是留給孩子一個“隱私”的空間,也留給自己一個“不過度關注”孩子的警醒。

行為習慣: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讓他養(yǎng)成這樣好習慣


整理了行為習慣:在孩子成年之前,一定要讓他養(yǎng)成這樣好習慣,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個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受益終身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從物質方面滿足孩子,同時還要注重孩子精神方面的建設,平時要給予孩子一些指導,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一些好習慣。

一個人具備良好的習慣,對他的一生都會有所幫助。但是好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一般都是要從小培養(yǎng)。那么,怎樣才能夠讓孩子擁有良好習慣呢?孩子有個好習慣會帶給他什么好處呢?

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慣、飲食習慣等等,孩子擁有一個好習慣能夠讓他的生活變得更加規(guī)范,從而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良好習慣能夠讓孩子有一個獨立自主的行為性格,孩子會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良好的習慣能夠讓孩子知道怎么樣去照顧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知道怎樣和別人更好地相處。通常具備有良好習慣的孩子,注意力容易集中,做事情也比較專注,會更容易成功。

1.不挑食

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寶寶可能會受到爸爸媽媽不健康的喂食方式的影響,平時會比較愛吃肉,所以整個人會變得越來越胖。爸爸媽媽看到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就會慣著他,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不吃蔬菜也是沒有關系的,這就養(yǎng)成了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

在給孩子喂食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多點耐心,讓孩子慢慢嘗試著吃一口,也可以想一些辦法來讓孩子吃蔬菜。幫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讓孩子擁有一個好的飲食習慣。

2.水是最健康的“飲料”

據相關報道: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喝含糖的飲料,那么孩子以后的肥胖率將增加55%。肥胖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多的疾病,高血壓、肥胖癥、抑郁癥等等都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爸爸媽媽盡量不要給寶寶喝含糖的飲料,如果寶寶實在是饞的話,可以給寶寶喝一些牛奶。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水是最健康的飲料,拒絕喝含糖飲料?!?/p>

3.每天運動一小時

我們這里所說運動不是成年人的體育運動,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也可以稱作是運動。平時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也是運動。

所以,在孩子吃完飯以后,最好不要讓寶寶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培養(yǎng)孩子一些運動方面的興趣,比如籃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等,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愛運動的好習慣。

4.參加團體活動

一個好的團體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還能使孩子養(yǎng)成關懷他人、自律等良好的品質。在團體活動中,孩子會慢慢學會怎樣和別的小伙伴一起相處,會了解應該怎樣團結合作完成一個小活動。

育兒小故事:給予孩子一定的建議


談起育兒的心得體會,作為家長,我感覺有點慚愧。在雨嘉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事情我沒有刻意的去教她怎樣做,只是在有些時候事情發(fā)生了,會適當給予孩子一定的建議,更多時候是比較放手的。下面我就舉兩個例子,和大家共同來分享。

有愛心、同情心

我希望雨嘉寶寶長大后是一個富有愛心、同情心的人。有一次,雨嘉手里拿個小熊玩具,說這是她的寶寶,然后用手打了一下玩具,對我說:“媽媽,她不乖,所以我打她了?!边@時候,我就會抓住契機,適時對她進行教育。我說:“寶寶,你平時表現不乖的時候,媽媽有沒有舍得打你呢?沒有吧,她不乖,你可以問問她為什么不乖,為什么不聽媽媽的話,但是不可以打,她會疼的。”“她是玩具呀,媽媽,她不會疼的。”“雖然她是玩具,不知道疼,但是你要學會愛惜玩具,不要把東西損壞。如果玩具換做是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你也要和小朋友好好相處,不能打架,有好的東西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碰到比你小的小孩子,你要有大姐姐的樣子,要讓著他?!庇浀糜幸淮危覄倓偨o寶寶買回來幾張貼紙,寶寶很喜歡(寶寶平時在家表現好的時候,作為鼓勵會給她貼),可是,在我家里玩的一個小孩子也很喜歡,臨走的時候一定要將全部貼紙拿回家,雨嘉寶寶就很大方的說:“你喜歡,那你就拿回去吧,我再讓媽媽買?!?/p>

有耐心、自信心

我從不奢望雨嘉寶寶將來長大會取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希望她做事情要有耐心,恒心、自信心。記得寶寶第一次接觸拼圖是我給她買的一個木質的中國地圖。最初毫無方向,手里拿著一小塊拼圖,不知道該往哪里放,拼的很慢,很著急,甚至生氣到把拼圖放在一邊或扔在地上不玩了。這時候,我就坐下來和寶寶一起拼圖。并且對她說:“不要急,慢慢來,看一下,這里缺少的一塊拼圖形狀是怎樣的?!边@時候,寶寶會仔細觀察,找相似的形狀,然后開心地拼上。我會繼續(xù)對寶寶說:“寶寶,拼圖的時候不要急,只要有耐心,多觀察,媽媽相信我的寶貝是最聰明的,一定能拼的很好,很快?!爆F在,這幅中國地圖的拼圖,雨嘉寶寶已經玩的非常熟練了,隨便拿起一塊,就知道應該放在哪,拼圖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媽媽。而且,她也比較喜歡拼圖,每次接觸到新的拼圖,她會自己學會找規(guī)律,慢慢拼。

其實,也有很多時候事情發(fā)生了,我內心卻很模糊,不知道如何去正確引導。希望通過這次機會,能夠向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多多學習。

養(yǎng)育孩子必須堅持一定的準則


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他要媽媽給他買手槍,媽媽沒有答應,但孩子還是纏著要買。媽媽就勸他說:“媽媽是為了你好才不買的?!焙⒆硬坏宦?,還躺在地上哇哇大叫,對媽媽的勸說充耳不聞。媽媽遇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會順著孩子:“行了行了,別鬧了,給你買。”

孩子一撒嬌就順著他,這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如果起初決定不買是為了孩子好,那就應該堅持到最后。

面對孩子的胡鬧,媽媽果斷地把他一個人留在原地就行了在確認周圍環(huán)境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這樣做。正因為媽媽在身邊才會撒嬌胡鬧,如果轉身發(fā)現媽媽不在了,孩子會立刻爬起來。

孩子不吃飯.也沒必要抱著飯碗追著他跑,只要把飯菜收拾走,告訴他:“你不吃,就給挨餓的孩子吃吧?!钡人I哭了,認錯了再給他飯吃。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在某些是與非的問題上責罵孩子,而是應該對是非有明確的標準和界線,并且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錯就是錯,某些問題如果在允許的范圍之內,可以通過和孩子溝通達成一致。

如果孩子的要求被一口否決,經過一番撒嬌后又得到了允許,父母就會變得沒有威信。

經常打孩子也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經常挨打的孩子會想,“不就挨頓打嘛,沒什么大不了的”,挨打對于孩子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媽媽若因為生氣了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如果孩子犯了特別大的錯,必須挨打時,在打孩子之前也要告訴孩子:“媽媽打你,我自己也心疼啊!但如果你繼續(xù)像現在這樣發(fā)展下去,將來就不會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奔词勾虻迷俸?,也還是充滿了愛意。不是因為自己在氣頭上而打孩子,而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含淚而打。

平時對孩子過于放縱,有時候孩子只是因為無知而犯錯,但父母會自責沒有教育好孩子而惱羞成怒,最后打罵孩子。在孩子看來只是一點小錯誤,但是卻受到了雙倍的懲罰,孩子當然會覺得冤枉。孩子不會認錯,反而只會覺得委屈,對父母產生對抗意識,父母教育也會毫無效果。

但縱容孩子的錯誤,也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很多父母因為嫌管教孩子過于麻煩而放任自流,導致孩子養(yǎng)成了惡習。

責罵孩子要有一定的度,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隨意打罵孩子,那就變成了暴力。

挨打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并能區(qū)分是憤怒還是愛。如果是因為憤怒,孩子也會不服,并找到發(fā)泄的窗口。哥哥被媽媽打了之后,會打弟弟,弟弟挨了打就踹小狗,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

養(yǎng)育孩子必須堅持一定的準則。要堅持這個準則,達到教育的效果,必須給予孩子溫暖,保持冷靜,同時要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男孩要這樣養(yǎng)育!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zhí),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后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qū):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么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qū):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fā)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fā)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qū):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里來玩,也不愿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并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zhàn)、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zhí)

誤區(qū):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睪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并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他接受事實后,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產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qū):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干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qū):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墻。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睪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fā)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睪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為。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fā)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么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fā)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fā)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yōu)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qū):男孩的世界里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么?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為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qū):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么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qū):4歲的兒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fā)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斗中和諧友誼,可以為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準,并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fā)現自我價值并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后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qū):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jié)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么行為是好的。

喜歡《男孩從小這樣引導,他將來一定了不起》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教師引導語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家有男孩這樣養(yǎng) ,長大肯定了不起! 每位男孩的家長,如果具備了這四大原則,那么你的孩子會很了不起! 原則一:從小就要讓男孩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汗。 男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個小男子漢。這個時候,父母就...
    2021-02-05 閱讀全文
  • 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建立一定的自信心 我們班有一個叫鄒佳偉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開學報名那天,鄒佳偉的媽媽就和我們兩位老師說:孩子一直在四川老家上學的,從小到現在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性格有點孤僻,不怎么愛和被人交流,普...
    2021-04-17 閱讀全文
  •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肯定優(yōu)秀,家長一定不能錯過! 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為爸爸媽媽想讓他(她)成為的樣子,只是這個打造的過程就在于您提供什么法則工具和環(huán)境給予孩子成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有所原則性和方法性,讓孩子快樂學習、茁壯成才。 魚缸...
    2020-12-23 閱讀全文
  • 班級開放日 | 沐浴花香,這樣的開放日你一定沒辦過 一、活動背景 幼兒園經常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運動會、家長開放日、六一表演、游園會、畫展等……唯獨有一種模式,您可能沒有嘗試過,那就是——“花世界”。在這里,孩子們可以感受百花縈繞的清香,可以品嘗...
    2020-02-26 閱讀全文
  • 育兒觀念:剛入園的寶寶,家長一定不要這樣做 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不僅僅是孩子,對家長來說也是,心中的牽掛和不舍,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家長在寶寶入園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有千萬不能做哪些事情呢? 一、孩...
    2020-07-21 閱讀全文

每位男孩的家長,如果具備了這四大原則,那么你的孩子會很了不起! 原則一:從小就要讓男孩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男子汗。 男孩在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別意識,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個小男子漢。這個時候,父母就...

2021-02-05 閱讀全文

我們班有一個叫鄒佳偉的男孩,他是這個學期到我們班的。開學報名那天,鄒佳偉的媽媽就和我們兩位老師說:孩子一直在四川老家上學的,從小到現在都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性格有點孤僻,不怎么愛和被人交流,普...

2021-04-17 閱讀全文

每個孩子都是可以成為爸爸媽媽想讓他(她)成為的樣子,只是這個打造的過程就在于您提供什么法則工具和環(huán)境給予孩子成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的家長一定要有所原則性和方法性,讓孩子快樂學習、茁壯成才。 魚缸...

2020-12-23 閱讀全文

一、活動背景 幼兒園經常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運動會、家長開放日、六一表演、游園會、畫展等……唯獨有一種模式,您可能沒有嘗試過,那就是——“花世界”。在這里,孩子們可以感受百花縈繞的清香,可以品嘗...

2020-02-26 閱讀全文

孩子剛剛進入幼兒園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不僅僅是孩子,對家長來說也是,心中的牽掛和不舍,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家長在寶寶入園的時候怎樣才能幫助寶寶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有千萬不能做哪些事情呢? 一、孩...

2020-07-2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