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對待孩子間沖突我國PK新西蘭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平等對待學生。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應當定期開家長會,進行溝通協(xié)商,及時注意孩子學習情況,幫助孩子在學習的樂趣中不斷成長!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對待孩子間沖突我國PK新西蘭”,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沖突是幼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沖突的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有很大影響。不同的地域、文化對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有著不同的期待。這種期待影響著人們對競爭、談判、合作、分享等人際交往的態(tài)度,影響著人們對待人際沖突的觀點。

我國和新西蘭有著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兩個國家的成人與幼兒對待幼兒同伴沖突的觀點是怎樣的?這些觀點有什么相似與不同?這些觀點與兩國文化、教育之間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為了尋求問題的答案,我們采取質的研究方法,在我國和新西蘭實施了相同方案。我們用5個小故事作為討論素材,旨在確定3—5歲幼兒以及他們的教師和家長的觀點。

這些故事都是根據(jù)幼兒生活中的真實沖突事件編寫的,沖突原因包括幼兒之間的偶然沖撞、兩位幼兒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想坐同一把椅子及他們對“龍卷風”成因的不同看法等。

為了解幼兒觀點,我們采用研究者在小組中與之互動的方式:給幼兒講述配有插圖的故事,講完后請他們發(fā)表看法;為了解成人觀點,我們采用發(fā)放開放式問卷的方式。來自我國4所幼兒園的40名幼兒、11名教師和48名家長,以及來自新西蘭5個兒童中心的28名幼兒、9名教師和19名家長,分別表達了他們的觀點。

兩國成人觀點比較

中新兩國成人提出了一些對待幼兒沖突的相似觀點:傾聽幼兒訴說.協(xié)助幼兒之間掏通.肯定幼兒行為中的積極因素。讓幼兒自己鬈決沖突.和幼兒一起尋找答案,鼓勵幼兒協(xié)商,引導幼兒合作。讓幼兒體驗行為的消極后果。讓幼兒道歉。必要時立即制止沖突。比如讀完小故事,一些成人認為應該。同發(fā)生沖突的小朋友該怎么辦”,。讓全班幼兒都討論龍卷風是怎么來的,回家以后再問問家長或是找有關的書,教師也要找有關的資料,過幾天再與小朋友交流”(我國);“向David解釋說,Tim沒有惡意”,“贊揚他們收拾物品的行為”(新西蘭)。目時。兩國成人的回答又有各自特點。

新西蘭成人——

更多地關注幼兒身體受傷害的情況.如“我的第一個直接反應是問Michael‘你傷著了嗎?傷著哪兒了’,然后檢查一下他什么地方疼,并擁抱他”。

承認孩子們情緒方面的不平衡狀態(tài),如“我要說‘我看見了兩個不高興的孩子’,然后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他們看到的情景”。

讓幼兒做出選擇,如“我建議我們做點什么,讓他們在能做的事情中加以選擇”.

表現(xiàn)出幽默,如“我會采取開玩笑的方式,或者大笑、假扮成一只鵝……這對化解孩子之間的小沖突是很棒的。有時,我會裝成一個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在他們旁邊玩,或者講個類似的故事。也許我還會全起吉他,把剛才發(fā)生的事編成一首幽默的歌來唱”。

與幼兒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我要對Charlie說,你很生氣,這可以,但不要打人。一旦他平靜下來,我將和他談談他的憤怒,然后討論安全表達憤怒的方式,如用語言發(fā)泄,跺腳,或者直接說我生氣了”。

提出接納多種觀點的主張,如“應該告訴孩子們,有時候人們持有的各種觀點并不都是正確的,但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價值的”。

我國成人——

多數(shù)建議給幼兒講道理,如“一定要批評小林的霸道行為,講清打入是非禮貌行為,對成人而言是違法行為”。

要求幼兒控制消極情緒的表達,如“給天宇講明白,不該因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并要求兩個小朋友重新和好”。

較多地要求幼兒謙讓,如“兩人發(fā)生爭搶時應互相謙讓。別人拿了,自己不應該哭”。

代替幼兒思考和做事,如“我會自己將玩具收好,帶兩個小朋友離開現(xiàn)場”。

利用集體的力量教育幼兒,如“我會問旁邊的幼兒‘小林打人對嗎?“不對!’幼兒會這樣回答。‘那你們能幫他倆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時會有許多孩子提出各種各樣幫助他們的辦法”。

用我國的歷史或民間故事對幼兒進行教育,如“告訴小朋友要謙讓,要團結友愛??芍v孔融讓梨的故事給他們聽”。

提議用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對幼兒進行教育,如“目前,我們要將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和道德觀念逐漸教給孩子,并將分析、判斷的方法也一并教給孩子”。

評述:

中新兩國成人在對待幼兒沖突問題的觀點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一些解決沖突的有效策略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認同。兩國成人也表現(xiàn)出對待沖突的一些不同觀點,這些觀點是有教育、文化淵源的。

在新西蘭,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教師首先關注孩子身體受傷害的情況。這種關注被看作是義不容辭的。新西蘭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無比珍視,兒童中心的每位教師都有對幼兒進行急救的資格證書。

新西蘭成人承認幼兒情緒的不平衡狀態(tài)。西方心理分析理論認為,兒童可能受到情緒創(chuàng)傷的侵害,如不治療,會留下長期隱患。對幼兒身體或情緒傷害的承認本身像一劑良藥,可以使幼兒得到安撫。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的第一部分是“歸屬感”,即“讓幼兒體驗他們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情緒的歸屬感.幼兒應得到安全,避免受傷害”。

許多教師提到讓幼兒做出選擇,這與新西蘭早期教育課程中“授權”的原則是一致的。這一原則指增加讓幼兒自己做出決定和判斷的事情。

一位新西蘭家長說自己要加入幼兒的游戲,通過幽默、唱歌或講故事,將幼兒從沖突中轉移出來。這種方法被認為是成人的榜樣策略,是幫助幼兒正面學習社會交往時無需更多技能的方法。這一建議也反映出西方入幽默、開朗的性格。

從新西蘭成人的回答中,還可以看到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同。這是他們對社會轉變的體驗。這種轉變包括本土文化日益被重視以及外來移民的流入。移民流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種上更加豐富的社會。

一個國家的教育與其歷史文化傳統(tǒng)緊密聯(lián)系。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方文化一直在倡導對人的尊重,倡導對人的身體和情感需要的高度關注,追求每位社會成員的人格獨立與自由,追求個人之間的社會公平。而在我國。倫理道德占據(jù)傳統(tǒng)文化結構的中心地位??思?、謙讓被認為是社會的傳統(tǒng)美德,集體主義也是這種文化所一貫倡導的。

從我國成人的回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痕跡。多年以來.這種教育習慣于直接告訴兒童應該怎樣做.用道德傳授代替道德內化,將道德知識等同于道德行為。教育者往往從成人的視角來審視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這大概就是當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多數(shù)成人都認為應該給他們講道理.包括對當事人提出批評或嚴厲批評的原因。

在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許多歷史或民間故事很有教育意義,這是我國教育文庫中的寶貴財富。這些故事在兒童社會性發(fā)展中已經發(fā)揮而且將繼續(xù)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兩國幼兒觀點比較

中新兩國幼兒也提出了一些對待沖突的相似觀點:從教師那里得到同情和幫助。認為應該自己解決沖突,對發(fā)起“攻擊”的對方做出語言或身體反應,離開現(xiàn)場,相互道歉,提議伙伴之間輪流、分享、合作,幫助摔倒或受傷的伙伴。比如看圖聽故事后,一些幼兒認為“得告訴老師,說哪個龍卷風是從哪兒來的。老師說誰對了就讓誰先說”,“要自己解決問題,自己被推倒了,然后在那兒哇哇地哭,不解決問題,老師會說他的”,“打就趕緊躲開”,“他們互相說對不起”,“……還有打人”(我國);“向老師告發(fā),說有人撞我”,“我想他倆正好應該談談這事”,“住手!我不喜歡這樣”,“也許他們可以同時把手放在上面一起把它放回去”,“送他們去醫(yī)院”(新西蘭)。需要指出的是,兩個國家幼兒的回答都表現(xiàn)出了性別差異。在我國,對沖突另一方提出對抗性身體反應(如打人)建議的全部是男孩;做出“不知如何對待沖突”回答的,絕大多數(shù)是女孩。在新西蘭,一位男孩建議把圖中那個推人的女孩剪掉,換一個男孩。同時,兩國幼兒的回答也有各自的特點。

新西蘭幼兒——

表現(xiàn)出對故事里孩子痛苦的移情,如。好疼啊”。

建議對受到傷害的孩子進行醫(yī)學治療.如“他可以拿一個冰塊……或者一塊石膏……或者三塊石膏”。

提出有禮貌的請求,如“他們應該說.請你下次不要……你能小心一點嗎”。

在解決辦法中表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如“也許能給我們一臺‘制止打架機器’來制止他們打架,把它放在你的眼睛里,它可以使你感覺好一些,這樣你就不再打架了;或者你

可以把它放在你的耳朵里,這樣也不打架……是的,我就有一臺制止打架的機器,然后它就咔嗒咔嗒地走”。

我國幼兒——

認為老師會主動來解決沖突,如“這時候老師就來了”。

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傾訴,如“告媽媽”,“告爺爺、奶奶”,“告姥姥、姥爺”.“我抓他!我媽是解放軍”。

自己克制情緒,如“摔了我也不哭”。

謙讓,如“他們不能搶,要互相謙讓”。

其他小朋友幫助解決,如“要是一個小朋友看見了,就勸他們”。

對有關幼兒的行為做出評價,如“不能打小朋友,打小朋友不是好孩子”。

五分之一的幼兒表示不知如何對待沖突。如“不知道”,“想不出來”。

評述:

中新兩國幼兒在對待沖突問題的觀點上同樣有許多相似之處。這顯示了處在人類成長的特殊階段,即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兒也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征。兩國幼兒也表現(xiàn)出對待沖突的一些不同觀點,這些觀點同樣可以在各國不同的教育、文化環(huán)境中找到緣由。

新西蘭幼兒表現(xiàn)出對故事中同伴痛苦的移情,這種情感的流露是自然的。在新西蘭,幼兒對別人憂傷理解的自主表達會得到鼓勵。新西蘭早期教育機構將自由游戲中個人的選擇和創(chuàng)造放在顯著強調的位置上。這種做法已經延續(xù)了許多年,這在一個幼兒“制止打架機器”的回答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這個例子或許預示了治療某些社會疾病的可能技術。

從我國幼兒的回答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文化的傳承。我國文化倡導人們從小學會克制、學會謙讓,這一傳統(tǒng)已經得到體現(xiàn)。在我國強調集體主義的教育中,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便主動充當“調解人”的角色。由于成人經常用講道理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也很善于給別人講道理。

一些我國幼兒準備將與同伴發(fā)生沖突的事向自己的母親或其他家人傾訴.甚至希望用母親的力量懲罰對方。這首先說明,我國有對“親情”格外珍視的文化傳統(tǒng),兒童與家人的關系非常密切。同時也顯示,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甚至希望別人也要遷就他們。

我國幼兒回答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有五分之一的幼兒表示不知如何對待沖突。在一些我國家庭或幼教機構,成人時常代替孩子辦好一切事情。從我國成人的回答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替幼兒思考和做事”的特點。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生活的幼兒必然缺乏人際交往的信心和經驗,致使他們面對沖突手足無措。

我國成人與幼兒觀點的多樣性

從我國成人和幼兒的回答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人們的回答似乎呈現(xiàn)一種“矛盾”狀態(tài):一些回答認為應該鼓勵幼兒,給幼兒自主發(fā)展的機會;另一些回答又顯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方式及以成人為中心的觀點。對幼兒來講。一部分回答表現(xiàn)出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和智慧,另一些回答又坦露出面對沖突情景的無奈。其實,這種對待沖突觀點上明顯的“個體差異”恰恰顯示出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我國,人們教育觀念的復雜結構及其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

以對幼兒之間沖突的價值判斷為例.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為貴”的主張使幼兒之間的沖突被認為是不應該發(fā)生的。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團結、友愛、謙讓曾在很長時期內作為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目標.而“與別人發(fā)生沖突”則被認為是幼兒的消極行為之一,需要通過教育逐步減少。

隨著我國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幼兒之間沖突的看法已經發(fā)生轉變。近來,有專家提出?!皟和氖澜缋镉袃煞N規(guī)則,一種同兒童與成人的關系相對應,另一種則與兒童之間的伙伴關系相對應。這是有了交往實踐之后才出現(xiàn)的規(guī)則,是有了碰撞、沖突、協(xié)商、交換、合作等行為之后才出現(xiàn)的規(guī)則……這種規(guī)則建立在人們自覺的意志之上,是活動者之間的契約。因此明顯是一種自律的規(guī)則”?!坝變号c同伴的沖突過程既反映了幼兒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技能的發(fā)展水平。同時又為他們在這些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種富于挑戰(zhàn)性的人際環(huán)境,具有社會性各方面協(xié)同發(fā)展的作用,因而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經驗”。李季湄老師曾說過,“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文化的變革是非常沉重、非常緩慢的。因此,教育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也許我們怎么估計都不算過分”?;蛟S正是由于教育改革這一特點的存在,才造就了我國成人和幼兒觀點的多樣性。

這次跨文化研究的真正意義在于。研究者可以從兩個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資料中得到啟發(fā),從而使雙方的認識更加豐富。兩個國家的兒童教養(yǎng)者也將得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發(fā)現(xiàn)更多支持幼兒解決沖突的策略,從而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早期群體生活經驗。{作者:王瑜元珍妮.里奇(北京市西城區(qū)教研中心西蘭Waikato大學)}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新西蘭孩子在幼兒園里做什么?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幼兒園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取代的是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們,幼兒園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師和小朋友沒有爸爸媽媽好使喚,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說有小朋友在家念叨著要上幼兒園是為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我一定會笑翻一個跟頭。

很多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后總會很牽掛,不知道孩子們在幼兒園里都干些什么?雖然也會收到我們老師每天寫的Report,但畢竟是很簡單的。有家長問我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干什么?我的回答是:“Havefun。”洋人家長往往就一臉欣慰地說:“That’scool?!敝袊议L一般就有點緊張:“啊?光玩啊??”

我今天并不是要引用些什么蒙特梭利或者華德福教育體系里所說明的這個年紀的小孩子“玩”的重要性,而只是想簡單介紹下我們幼兒園的內容和一天的程序。

基本上玩的活動場所分室內inside和室外outside。不同年紀的班配備的玩具不同。早上孩子們來了之后可以自由選擇室內和室外玩。9點半左右會有morningtea上午茶,上午茶之前會有10分鐘的Mattime。(這個Mattime就是把小孩子聚攏了坐在地上,老師主要做的事情是利用不同教具根據(jù)不同年齡的孩子來進行簡單的字母、數(shù)字、歌曲、動作的教學)。上午茶時間之后又是玩,室內室外自己選。室外會有滑梯,秋千,花園,沙坑,水泵,水槽,攀巖,畫架,木工車床,厚木板,三輪車,手推車,呼啦圈,球,輪胎,木板等等,室內通常分為familycorner(過家家用的,所有用具從烤箱冰箱到茶杯蔬菜面包,從帽子到衣服,從小洋娃娃到兒童推車都有),有bookcorner(小圖書館),blockcorner(各種不同的積木),有puzzle拼圖玩具,七巧板玩具,有不同basket裝的各種類型大小的車類玩具,醫(yī)用玩具,五金玩具等等,當然,都是塑料和木頭的。還有自然角,上面放有各種天然制品,包括貝殼,火山石頭,鵝卵石,樹葉,干花,樹皮等等等,還有科學角,各種鏡,放大鏡,多棱鏡,萬花筒,望遠鏡,手機樣板,鍵盤等等。

室內老師和室外老師還都要負責各自范圍內的ARTWORK,就是讓小朋友們嘗試不同方式不同工具的畫畫和手工制作,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這話真的不假:畫畫所用的顏料都是可水洗的,雖然我們給小孩子都帶上專門畫畫用的圍裙,但經常還是有小朋友會把手上臉上都弄得一塌糊涂。這一點上亞裔孩子的表現(xiàn)都很有趣,好象他們家長的教育方式約好了似的,幾乎90%亞裔孩子在繪畫時都會很小心的保護自己身上的干凈程度,洋人孩子的手和臉倒是每次自由創(chuàng)作之后都是五顏六色的,他們還都樂呵呵的,不象亞裔孩子著急的就把手伸過來表示很yucky:)

然后是午餐時間。午餐時間之前是第二次的十分鐘Mattime。

然后是午睡時間。通常兩小時。

然后是十分鐘Mattime或者Music&Movementtime。

然后在三點半左右是下午茶。(各個中心在下午的時間安排上略有不同)

然后還是玩,直到孩子們陸續(xù)的被家長接走。

孩子們的沖突怎么管


女兒第一次“被人欺負”時不到2歲。

那天,陽光明媚,我們出外閑逛。孩兒爸和女兒站在一座小學的大門外朝操場張望。突然跑來一個比女兒大的男孩,站在爺兒倆旁看他們張望什么。男孩手里抱著一輛明黃色的汽車。車子很漂亮,不到2歲的女兒下意識地伸手想摸。可是手還沒碰到車,她就被男孩狠狠地抓了臉一下!

我和爸爸都和女兒一樣,第一時間的反應是驚呆了!爸爸立刻把女兒拉到自己身后,嚴厲地對小男孩說:“你怎么能打人呢?!”男孩跑走了,留下傻呆呆的女兒在原地。

事后,爸爸對我說,他當時第一反應是“抽那個小男孩一巴掌,強忍住了”。不過,這件事應該是在女兒心里第一次種下了“可以打人”的印象。這件事后,我們對女兒的教育是:“別人打你,你怎么不還手啊?他打你,你也打他?!?/p>

此后,慢慢長大的女兒,和小區(qū)里的孩子們玩時,日漸變成了我不喜歡的那種小孩:會主動用“打人”來解決問題。比如,看到別人的東西,喜歡,就去搶。別人不給,會打人。我們愁眉不展,反復教育:“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打你,你可以反擊。但是你主動打別人,是不行的……”

終于,女兒在某次的“打架”中獲得了教訓,這次是以生理上的勝利和心理上的慘敗告終。

起因我已經不記得了,只不過是你搶我的東西我搶你的東西。搶急了,對方打了女兒一下,女兒咬了他一口。隔著衣服,并沒咬破,但肯定咬疼了。于是對方哇哇大哭,找自己奶奶告狀:“XX咬我。”被咬孩子的奶奶忙著跟人聊天,壓根兒沒注意到是誰先動手,一看孫子哭了,不問緣由,急了:“你怎么可以咬人呢?”然后blah blah疾言厲色地開始批評女兒。

一看這架勢,我家奶奶搶上去說:“是你家XX先動手打人,她急了,才回咬了一下?!睂Ψ侥棠蹋骸澳悄阋膊荒芤耍 ?……%*&……%”這位奶奶嗓門很高,樣子怪嚇人。我家奶奶心懷歉意,但對對方奶奶不問緣由就全怪在女兒身上也有不滿,教育起女兒來就有點口不擇言:“他打你是他不對。你反擊不能咬人,可以打人……”這下可炸鍋了,對方奶奶立刻抓住了話柄:“打人也不行??!……&……*%……”……

據(jù)說,現(xiàn)場兩個奶奶爭得不可開交,至少我的女兒是看呆了。這次的遭遇,讓女兒一下變了。她再也不會主動打人了。可是,問題又來了。

幾天后,女兒新得了一個氣球,很喜歡。拿到樓下,別的小朋友也喜歡,就圍過來想要。女兒不愿意,就抓著氣球到處躲閃逃跑。結果兩人追打中,氣球爆掉了。女兒大哭一場,十分傷心。

回家后,奶奶憤憤地說:“XX的媽媽真過分!也不管管孩子!要不是XX追,氣球怎么會爆掉?咱們哭了好大一會兒,可傷心呢!她媽媽都沒怎么批評她!”奶奶甚至有些懷念女兒用“打人”解決問題的時候——至少,“不用受這種欺負”。

到這一步,我已經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女兒”了,只能說:“你的東西你有權利不給她玩兒。她非追著你要你不想給,可以告訴她媽媽管她。你這么跑,氣球破掉了,自己還大哭一場,多可憐啊。下次再這樣,你就大喊:“你給我弄破了,你賠!”

在各種關于打架和被打的磕磕絆絆中,我慢慢地給孩子灌輸著幾個基本的觀念:

1.自己的東西自己有權利決定給不給別人玩,別人不能強迫你。同樣,別人的東西,別人同意你才能玩。

2.公共的東西大家輪流玩,先到先得,等不及的話也得商量著來。

3.不可以主動打別人,被別人打,要反擊,要請大人制止他。

4.弄壞別人的東西,要想辦法補救。就算不賠人家新的,至少要給人家修好。

但是我也在反思,面對孩子的沖突,當我和別人的爸媽秉持不同的教育理念時,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如果孩子遵守我說的原則,但別人孩子搶東西、獨霸公共玩具,別人家長單方面譴責下手較重一方的娃、損壞別人物品僅道歉不彌補……那么我對孩子堅持我的教育原則,會不會讓她心中萬般困惑?“為什么我不可以,他卻可以?”

如果別人我無法控制,那么我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原則教育女兒,還是配合對方的標準來修訂我原則的執(zhí)行強度?

而我是不是做到了既能用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能不礙于面子,勇敢地批評人家的孩子?

上了幼兒園以后,我稍微有所釋然。

因為老師相對來講,用的是一套公平的系統(tǒng)管理每個發(fā)生沖突的孩子。但是如果在家庭中養(yǎng)成壞習慣的孩子,在幼兒園里“橫掃千軍”,老師也只能批評教育卻難加以責罰,加上家庭如果不配合教育,孩子就很難改變壞習慣,班上的其他孩子看起來就總會“吃虧”。

這樣對待孩子更好


這樣對待孩子更好兩天前,婆婆來看xx。由于和她保持著有規(guī)律的見面機會,xx對奶奶并沒有生疏感,挺愿意和奶奶在一起。這周六上午的半天時間,我便決定不送xx去保姆家,滿足婆婆想多和孫子相處的心愿。(我周六上午要上班)

只是,xx要留在家里,我要出來上班。而xx是個很戀媽媽的孩子。我要走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難纏。

果然,我從臥室走出來,比我早起,正在客廳和奶奶玩的xx已經一眼看到,立即歡呼:“媽媽來啦!”然后奔過來要媽媽抱。不肯奶奶再碰到他。

婆婆擔心xx粘著我不再肯和她,便說:“我?guī)ハ词滞嫠?,你悄悄地走掉。沒事的,他沒看到你也不會哭的,哭也就哭一兩聲。”

我倒是在想,作為媽媽,要盡可能少地這樣悄悄地從孩子身邊溜掉。

我決定先陪陪他。

先是為他剝了一顆他讓我給剝的糖——給他吃,是因為他早飯吃飽了,而且這塊糖是他自己找到的,我覺得要讓他享受他自己的“勞動成果”和這種意外的快樂感覺。

接著,我試著和他“聊天”?!皩氊?,你要和奶奶還是要和姨婆?”xx回答的是:“和奶奶?!钡粫缶透骸昂蛬寢?。”

我們一起背了兩三首兒歌,然后認真地對xx說:“寶貝,媽媽一會要上班,有事情,奶奶在家陪你玩,行嗎?過兩三個小時,媽媽就會回家,你能等著媽媽嗎?”他笑嘻嘻地說:“不行!”我又陪了他一會。接著,非常堅定地說:“寶貝,媽媽必須去上班了?!?/p>

可能聽到了我說必須兩個字,xx同意了。有一些眷戀,但還是和我說了再見,做了飛吻的動作。

我自己覺得,這樣去上班,很安心。

孩子是需要尊重的。悄悄溜掉,沒有任何期許留給孩子,我覺得不是尊重。孩子會纏著媽媽不讓走,是在表達:媽媽,我還想要你陪我一會。媽媽,我想繼續(xù)享受你的愛。滿足了孩子的這種心理需求,分離,也變得很平靜溫馨。

順便想交流一下我在育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比較有“用”的話。

“是呀,媽媽也很想讓你繼續(xù)看電視,但今天你看了很久了,我們得睡覺去了?!焙芾斫猓埠軋远?。

“寶貝,你感覺很生氣,媽媽知道你生氣了。讓媽媽抱抱你?!痹诘谝粫r間里,洞悉了孩子的情緒,而且做出了安撫措施。

“哦,寶貝真的很可愛,媽媽很想一直陪著你,但是現(xiàn)在媽媽必須去上班辦事情了,媽媽會在兩個小時后回來,請等著媽媽?!北磉_自己對孩子的愛,但不放棄理性的堅持。

“現(xiàn)在是吃飯時間,請你過來吃飯。”要孩子知道一下時間是什么東西,同時試圖建立規(guī)矩。

“打架是不好的事。”簡單而肯定地告訴孩子一個答案。

“不可以?!蔽兆『⒆拥氖?,看著他,嚴肅但不兇狠地說。為了制止孩子做一些不對的舉動,“不可以”三個字可能要上百遍地說。而且,光說不行,一定要走到孩子身邊,最好蹲下身子,和孩子可以目光平視。

“滑滑梯很好玩吧?你再玩兩遍,我們就要回家了。一定要回家了?!庇屑s定,而且一定遵守這個約定,孩子會習慣遵守約定。

“告訴媽媽,你是想要吃棒棒糖嗎?”孩子哭鬧的時候,拿出很愿意傾聽的姿態(tài)來,能起到很好的安撫作用。

“媽媽正在接電話,請你不要打擾媽媽。你可以去玩一下積木?!眿寢屪鹬睾⒆?,也得讓孩子尊重媽媽,很多時候,就算母子或者母女之間,也要有界限。我不想讓我的兒子認為我是個24小時不必休息的全能機器。當然,你得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雖然是小小的孩子,但也和他說禮貌用語。一來能讓孩子感受到禮貌是什么東西,二來祈使句往往是簡單而明確的,孩子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不過,我要承認,我并不是百分之百能按照我上面的說法去對孩子說,我也經常發(fā)脾氣,經常不耐煩,但我相信這樣說,更好。我會努力將此養(yǎng)成習慣。

家庭沖突多,孩子易患心理感冒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顯示,滬上青少年抑郁癥發(fā)病呈現(xiàn)越來越低齡化趨勢,發(fā)病率也有所提高。值得關注的是,高學歷父親的過度嚴格和愛挑起事端的母親尤其容易導致孩子“心靈感冒”。

青少年患抑郁癥,出現(xiàn)低齡化趨勢

記者昨天在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少兒門診發(fā)現(xiàn),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來就診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而在抑郁癥專病門診診室前,八九歲帶著眼鏡的小女孩,十幾歲低頭不語的小男生默默地跟著父母坐著排隊。少兒門診杜亞松博士說,每周都有幾十名孩子因為出現(xiàn)持久、顯著的情緒低落,影響到日常生活和學習,最后被父母送來就診。

杜博士說:“抑郁癥已成為當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進入青春期,本來就變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癥也不容易被家長發(fā)現(xiàn),隱匿性強容易導致延誤治療,等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很嚴重了?!绷餍胁W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兒童期重型抑郁癥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終身患病率與成人接近,達15%-20%。青少年抑郁癥可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發(fā)育、學校表現(xiàn)、人際關系,使青少年自殺風險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2倍-4倍。

家庭沖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發(fā)

12歲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現(xiàn)在變得更加“悶”,平時幾乎看不到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紀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對醫(yī)生講述著小雯的許多“莫名”行為,而當醫(yī)生對他們的夫妻關系、教育子女的觀念進行深入了解時,發(fā)現(xiàn)身為某公司老總的博士爸爸平時很少管小雯,但卻對小雯的功課有著極高的要求,媽媽全權負責女兒的學習、生活,但總覺得老公不夠顧家,常常以“不管女兒”為由挑起事端,與丈夫爭執(zhí)。以前父母爭執(zhí),小雯常常會躲到房間里哭,可是現(xiàn)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卻變得冷漠了。

心理醫(yī)生表示,小雯是比較典型的抑郁癥。自2008年來,杜亞松博士等對門診中30例12歲-18歲的抑郁癥小患者和他們的家庭進行跟蹤研究,同時與相同年齡組的10個正常對照組家庭進行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父母解決沖突的方式和父母關系成為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因素。喜歡挑起沖突的母親,高學歷又喜歡嚴格控制孩子的父親,這樣的家庭最容易導致孩子出現(xiàn)抑郁情緒。母親發(fā)起沖突的次數(shù)越多,青少年抑郁癥嚴重程度越高。

夫妻沖突不可怕,關鍵要積極解決

專家分析,夫妻倆遇到矛盾,作為父母是冷靜地討論、冷戰(zhàn),還是憤怒地互相斥責,甚至是家庭暴力?如果家長常常以回避、憤怒、對罵等消極和破壞性方式來解決沖突的話,孩子在恐懼的同時,會認為“是我不好,爸爸媽媽才吵架”,而且長大以后也不知道遇到矛盾時應該怎樣化解,從而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導致更重的抑郁情緒。

和男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沖動攻擊行為不同的是,女孩子更容易采用內化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更多情緒問題,所以青少年抑郁癥女孩比男孩多。課題負責人之一余一?表示,除了對孩子心理上造成壓力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父母爭吵時,孩子的生理也會出現(xiàn)變化,他們會心率加快、皮膚導電性增加、皮膚溫度降低,肌肉緊張度增加。

有些父母在爭吵后喜歡把孩子拉入戰(zhàn)場,以此來解決沖突,其實這樣容易形成家庭矛盾的不良三角關系,并進入惡性循環(huán)。余醫(yī)生說,夫妻之間有沖突很正常,如果在發(fā)生沖突時能表現(xiàn)得積極,嘗試解決沖突,使沖突得以妥善解決,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反而能教會孩子怎樣解決問題,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

孩子之間沖突 父母管之有道


生活中,孩子難免會與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現(xiàn)在流行的一種教育觀點是家長不要干涉孩子,讓孩自己去解決問題,你認為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該不該管?如何管呢?

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管不管?

寶貝在外面跟小伙伴發(fā)生沖突了,管吧,怕剝奪了他獲得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機會,也怕因此影響與對方家長的關系,不管吧,又怕沖突升級,傷了別人或者傷了寶貝自己。這真是一件左右為難的事情!

魚兒媽的困惑

魚兒2歲多了,為了培養(yǎng)他的社會交往能力,我經常有意識地帶他到樓下跟小區(qū)的其他小朋友玩耍。跟魚兒玩耍的孩子基本都比魚兒大。魚兒混跡其中,自然成了最弱勢的對象,因此常常被那些大他一兩歲的哥哥姐姐們欺負。每次出去,魚兒不是玩具被搶,就是玩耍的時候被推翻在地。魚兒淚眼婆娑,滿臉都是委屈,但又耐不得寂寞,常常眼淚未干,又湊了過去。他就這樣周而復始,在哭與笑之間不斷變臉。

自打魚兒出生,我就不斷地翻閱各種育兒書籍,參加各種育兒講座,豐富自己的育兒知識,提升自己的育兒水平??吹紧~兒和小朋友之間的爭戰(zhàn),尤其看到別的父母常常主動出面維護自家孩子的利益的時候,我有時候也會感到非常疑惑:如果我出面管一管,魚兒肯定會少受很多委屈,可是如果我管了,魚兒也許就少了很多自己探索社會交往技巧的機會。當他遇到社交困難的時候,尤其當他受到小朋友欺負的時候,我究竟該施以援手,減少他身心受傷的機會,還是聽之任之,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呢?

來自父母的典型論點

悠悠爸:寶貝將來所處的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因此,只要有理,就要鼓勵寶貝在沖突中堅強地面對,以此鍛煉他的意志力。

悠悠是我的兒子,男子漢就該不畏困難,是非分明,經得起摔打,所以男孩子好斗,或者經常被人“欺負”都是好事情,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正是培養(yǎng)他男性氣質的好時機。

我希望兒子將來敢想敢說敢干,所以他和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如果是他沒理,那我沒話說,他受了委屈,我會告訴他錯在哪里,但是他必須自己扛著。如果他有理,并且贏了,自然用不著我管,但是如果他輸了,我會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繼續(xù)去“戰(zhàn)斗”,而不會為了安全鼓勵他去逃避。

當然我會在一旁嚴密監(jiān)視,一旦發(fā)現(xiàn)危險也會及時出手。當悠悠和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時,除了鼓勵他堅強地面對,我不會管他別的,更不會出手替他解決問題。

天天媽:寶貝之間發(fā)生沖突一定要管,這樣可以引導他以正確的方式與人相處,同時也可以防止他們的沖突升級給雙方造成傷害。

寶貝還小,如果他們之間發(fā)生沖突,因為缺乏溝通的技巧或者溝通方式粗暴,他們之間的沖突就會升級成打斗。于是,寶貝的小臉被抓破,或者被推得摔個大口子甚至骨折都有可能,不小心眼睛被傷到,情形就更是不堪設想。所以一旦寶貝之間發(fā)生沖突,我覺得家長一定要及時介入,防患于未然。

比如在游樂場,寶貝正玩得歡,別的小朋友過來搶他正在玩的游樂設施,如果寶貝還沒玩夠,我一定會對別的小朋友說:“對不起,這是小弟弟先拿到的,所以等弟弟不玩了再給你玩,好嗎?”如果寶貝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我也一定會帶著寶貝去找那搶了他玩具的小孩,請他把玩具還給寶貝。實在人家哭鬧得厲害,不肯歸還,我會說服寶貝借給他玩一會兒。如果對方家長不講道理,只是一味地向著自家的寶貝,我只有說服寶貝以后盡量不要跟他們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洋洋爸:經歷沖突,是寶貝學會獨立處事的好機會,如果管多了,就剝奪了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所以沒必要管。

我們所處的社會不是一個純粹的社會,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在寶貝小的時候給他一個真空一樣純粹的環(huán)境。他與小朋友之間發(fā)生沖突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這種經歷沖突的經驗會幫助他更好地認識他所處的環(huán)境,讓他在獨自處理沖突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獲得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如果寶貝之間一發(fā)生沖突,家長就去干涉,就會剝奪他們自己探索的權力,并且會讓他們對家長產生依賴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一旦將來遇到什么問題,他們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問題,而是尋求父母的幫助。所以如果洋洋和別的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我不會管,我會讓他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

如果對方家長處理問題不妥當,我覺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這個社會是多元的,什么樣的人群都有,這樣也可以給寶貝提供一個機會,讓他意識到他周圍的環(huán)境并不都像在自己家里,人人都會對他很友好。這樣他將來抗挫折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在這樣的沖突中逐漸得到提升。

父母論點剖析

1.寶貝有他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

對于3歲前的寶貝來說,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確溝通的經驗,小伙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間發(fā)生沖突是隨時都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對寶貝來說不僅僅是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一種條件反射,更是他們游戲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經??吹叫』锇橹g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一轉眼就前嫌盡棄,玩成了一堆。孩子有他們自己相處的游戲“規(guī)則”,他們的“規(guī)則”也許是我們成人無法理解的,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他們的游戲規(guī)則,讓他們在游戲中用他們自己的行為、語言,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對方“談判”,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

2.只要沒有危險,父母就沒必要及時介入寶貝的沖突

當寶貝與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我們沒必要急速地介入他們之間的沖突,只要沒有危險,給寶貝一些自己嘗試解決沖突的機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寶貝在這樣的沖突中明顯地“吃虧”了,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他吃了虧,但是能很快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另外一種心情繼續(xù)投入游戲,誰說這不是一件好事情呢?誰說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心理特質呢?再說,即便寶貝吃虧了,因此心情不好而哭鬧,正如洋洋爸所說的那樣,這種經歷也會讓他明白他周圍的環(huán)境并非那么純粹,這也是培養(yǎng)他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好機會。

3.通過游戲,父母可以讓寶貝以更安全的方式習得處理沖突的經驗

如果寶貝在沖突中表現(xiàn)得過于軟弱、過于不知所措或者表現(xiàn)得過于霸道,過于激烈,父母可以在家創(chuàng)設一些類似情景的游戲,讓寶貝在游戲中習得處理類似沖突的經驗。時間長了,寶貝就會明白他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不同的沖突。

如何做好孩子交往的策劃?

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玩,多半是因為終日不接觸小伙伴或像毛毛那樣交友單一。這些孩子和小伙伴相處時,不太容易和別人建立愉快的個人關系。這并不能表明他們不需要朋友,而是他們還沒有學會如何交友,也不明白,友情是需要雙向交流的。所以,父母應多營造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環(huán)境,讓孩子有實踐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即便是自己的孩子吃點虧、受點委屈也是值得的。交往的經驗是不可能百分百愉快的,但這對孩子也是很好的學習,孩子之間相處的疑難雜癥最能促使心智成熟。這一點父母心里先要承受得了。

3歲以前,多帶孩子到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如小區(qū)的花園、公園或游樂場,或有同齡孩子的親友、鄰居、同事家去做客,鼓勵、指導孩子多和小朋友玩。

3歲以后,幫助孩子設計一些活動,如讓他每周和其他孩子玩幾次;也可定期請幾個小伙伴到自己家里來,這時家長要表示歡迎,并主動拿出孩子的圖書、玩具,引導他們一起游戲和活動,為孩子打下交友的基礎。

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只要沒有危險,父母一定說服自己做個旁觀者,讓他們在相互爭吵中明白游戲規(guī)則、慢慢學會解決問題,因為吵架也是發(fā)展孩子智力、鍛煉孩子能力的途徑之一。當然,事先或事后家長可提示給孩子一些處理矛盾的方法,以便他們在遇事時能游刃有余。

讓孩子了解交友的規(guī)則

孩子雖小,也知道怎樣是對自己好、怎樣是對自己不好。父母應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對人有禮貌”的概念,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以免在交往中“碰壁”。

見到認識的小朋友應主動打招呼;想加入小朋友的游戲或談話中要先說:“對不起,請打斷一下……”以示對人家的尊重;做什么事都要講個先來后到,所以要依次進行。這樣的孩子才會有人緣。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要知道商量,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說了算;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動;玩別人的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許后才能玩。孩子都愿意當贏家,但有贏就有輸。讓孩子明白:遵守游戲規(guī)則,不能耍賴;平和地對待輸贏,贏了不驕傲,把自己的本領教給小朋友;輸了找到原因,知道下次應該怎么做,不可嫉妒別人。

家園共育《對待孩子間沖突我國PK新西蘭》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平等對待學生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解決親子間沖突方法——轉化方式 導讀:父母”這個角色,對于我們有著諸多的要求,實在不是一件輕松、隨意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諸多要求中,最要緊的是觀念的清晰、合理以及心態(tài)的恰當。所謂觀念,就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
    2021-11-06 閱讀全文
  • 不同寶寶沖突要區(qū)別對待 小寶寶在一起玩,難免會有小小的沖突,只要沒有大的危險,讓寶寶自己學習處理沖突,自己經歷獲取和給予。不要對寶寶保護過度。當其他孩子搶奪玩具時,寶寶如果抓住不放,父母不要因為成人的禮貌而強迫他放棄自己心愛...
    2021-04-05 閱讀全文
  • 新西蘭孩子在幼兒園里做什么?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幼兒園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取代的是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們,幼兒園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師和小朋友沒有爸爸媽媽好使喚,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說有小朋友在家...
    2021-04-26 閱讀全文
  • 讓孩子自己處理沖突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讓孩子自己處理沖突”,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在活動休息時間,子杰急沖沖地跑來對我說:“馮老師,誠誠他又打我。 ”聽了他的話,我的心一緊,心想:是啊,今天子杰已經是第二次來告誠...
    2020-07-01 閱讀全文
  • 耐心對待孩子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后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 6歲以后,多數(shù)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fā)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
    2020-11-17 閱讀全文

導讀:父母”這個角色,對于我們有著諸多的要求,實在不是一件輕松、隨意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諸多要求中,最要緊的是觀念的清晰、合理以及心態(tài)的恰當。所謂觀念,就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以...

2021-11-06 閱讀全文

小寶寶在一起玩,難免會有小小的沖突,只要沒有大的危險,讓寶寶自己學習處理沖突,自己經歷獲取和給予。不要對寶寶保護過度。當其他孩子搶奪玩具時,寶寶如果抓住不放,父母不要因為成人的禮貌而強迫他放棄自己心愛...

2021-04-05 閱讀全文

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幼兒園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取代的是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們,幼兒園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師和小朋友沒有爸爸媽媽好使喚,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說有小朋友在家...

2021-04-26 閱讀全文

下面給大家提供的是“讓孩子自己處理沖突”,希望精彩的內容能夠幫助到你!在活動休息時間,子杰急沖沖地跑來對我說:“馮老師,誠誠他又打我。 ”聽了他的話,我的心一緊,心想:是啊,今天子杰已經是第二次來告誠...

2020-07-01 閱讀全文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后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 6歲以后,多數(shù)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fā)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

2020-11-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