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后感。
通過觀察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作文的重要性,寫作文可以幫助我們靜下心來,讓自己冷靜思考。寫作文雖然不困難,但也需要我們下功夫。背范文能寫出好作文嗎?因此,欄目特意整理了2023文化觀后感(收藏9篇),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華文化的特質(zhì)的讀后感,來自當當網(wǎng)的網(wǎng)友:中華民族是一直在改變還是一以貫之,哪些東西沒一直在變,哪些東西是不能改變的呢?我們中華民族是唯一的一方面一直在變,一方面一直不變的民族。外國人變得時代都不連續(xù)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不是改一個朝代什么都變了。中國人在不斷地調(diào)整。道理是變動的,不是固定的。即使我們的法律條文也會改變。應(yīng)該變的地方就要變,不應(yīng)該變的地方一定不要變,一陰一陽之謂道。所有變有所不變就叫做“持經(jīng)達變”。以不變應(yīng)萬變----應(yīng)該變的,非變不可,不應(yīng)該變的,千萬不要變。叫做有所變有所不變。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原則,從出生到死,不能改變。把不變的東西學會了,那就叫做經(jīng)。經(jīng)是你的基本原則。易經(jīng)給我們的就是兩個字---合理。我們力求做到合理的變與不變,才是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調(diào)整,以求制宜,做到恰到好處。這本書,需要我們細細的品,認真的讀,可謂是經(jīng)典之作。以上內(nèi)容只是書中的幾句經(jīng)典,曾老師在每一章都給我們解讀了很多中國人的可愛之處,也教我們在中國社會的處事規(guī)則,看完真的很受用,呵呵,向曾老師致敬……
內(nèi)容簡介:現(xiàn)在的右派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愛美國沒商量,動不動就是“今夜我是美國人”,投懷送抱,不管你要不要我,反正槍打不走,彈打不飛,我和你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而左派動不動就是重新當老大的強國夢,“中國模式”獨步天下呼之欲出,其實都是春秋大夢。一個健康的民族,總要有勇氣面對歷史,對外國,對中國都一樣。已經(jīng)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都需要敢子直面,因為歷史是無法封鎖更不能篡改,用不著解構(gòu)更不用重構(gòu),大可不必費此無補之?力,無論如何以現(xiàn)代化劃線涂抹,自卑自大來回翻烙餅,終是不如李零來得直白清楚?,F(xiàn)在中國的許多毛病,有遠因,有近因,有內(nèi)因也有外因。但中國的事搞不好、搞得好與中國的傳統(tǒng)沒什么關(guān)系,歸根到底的責任是我們自己,不能總幻聽幻覺?,F(xiàn)代化的問題,用現(xiàn)代化的方法解決,用不著找傳統(tǒng),找什么古玩秘籍。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的讀后感,來自淘寶網(wǎng)的網(wǎng)友:“封建”,如此重要的政治、歷史概念,竟這般撲朔迷離、無所適從;“民主”,如此常用的歷史、政治詞匯,都這樣離題萬里,含混不清!我們不該返回理論原點、澄清定義,重塑、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嗎?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的讀后感,來自當當網(wǎng)的網(wǎng)友:以前香港的幾個朋友一直推薦這本書,大陸這次出版了,終于可以一睹全貌了,劉源將軍寫的序也很精彩的??!【W(wǎng)Ww.zfw152.com 趣祝?!?/p>
原創(chuàng):笑姜一只叫kitty的貓
敲開厚重繁飾的朱紅大門,歷史長河中的圓日正伴隨一代代的王朝之戰(zhàn)裊裊升起又徐徐落幕,黃沙戰(zhàn)場,悲亢高歌,鐵馬長鳴,見證著華夏古老文明的生息延續(xù)。這道大門記載著古往今來的繁榮與衰敗,鐫刻著偉大和永恒,更有著辭舊迎新的跨越之美。
何為“門”?門即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guān)的裝置?!俄n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大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有巢氏?!睔v史上可追溯到們的祖先穴居于巖洞的年代,人類開始產(chǎn)生“家”的意識,為了維護自己的“家”同時便于自己與他人溝通產(chǎn)生了由石塊、樹干之類組成作為洞口屏障的門的雛形。
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門的衍生與發(fā)展自然在列。《玉篇》稱“人之所出入也”為門,而《博雅》則說:“門,守也?!笨捎辣I;《釋名》上曰“門,幕障衛(wèi)也”,即隱蔽遮掩,向外人隔庇自家瑣碎,也隔斷屋內(nèi)夜夜笙簫,不聞凍死骨;《黃帝宅經(jīng)》有言“宅以門戶為冠帶”,即門為庭院的臉面,是獨立的標志,道出了大門在舊時是富貴貧賤、盛衰榮枯的象征。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門的種類也在不斷增多:用于象征皇權(quán)獨尊的天安門,用于軍事防御、洪澇防御的城門,用于彰顯法律威嚴的衙門,用于體現(xiàn)宗室地位的王府大門,用于裝潢幽靜園林一隅等。“門”從一道屏障逐漸變化為寓意豐富的家文化象征,變成“文武兼?zhèn)?、體態(tài)豐富”的藝術(shù)品。
天安門是紫禁城的第一道宮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門上巨大的門釘,橫九縱九,九九八十一枚。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朱紅漆身,傲然挺立。迄今為止已在風霜中走過整整6xx,見證了明清兩代的崛起和衰落。天下太平時它在和風煦雨中凝望著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傳奇,戰(zhàn)火紛飛時它在電閃雷鳴中承受著一次又一次的轟鳴。時過境遷,如今的天安門依舊在不久后被稱為歷史的時代默默矗立在天地間。
民間則漸漸產(chǎn)生門神一說。根據(jù)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門神,即司門守衛(wèi)之神,是農(nóng)歷新年貼于門上的一種畫類?!渡胶=?jīng)》里就有一段記述:“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壘,主閱領(lǐng)眾鬼之害人者?!弊鳛槊耖g信仰的守衛(wèi)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于門上,用以驅(qū)邪避鬼、衛(wèi)家宅、保平安等。另外也有關(guān)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和門有關(guān)的歷史神話故事。由此可見“門”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常說,門乃出入的要道、吐納的氣喉、文化的載體。門與古代詩歌可謂緣分匪淺——門前有“門前洛陽客,下馬拂征衣?!彼技夷钕耄灿小皽娼脽熢?,門系釣魚船?!钡臏厝犰o好;門后有“門館慟哭后,水云愁景初?!钡谋瘧z愁戚,也有“獨有長門里,蛾眉對曉晴?!钡呐畠呵閼?。
輕叩煙雨朦朧中的柴扉,恍惚間看見院中女子正悠悠然的轉(zhuǎn)動著發(fā)黃的油紙傘,屋內(nèi)傳來清茶的幽香。水汽浸濕木門,那女子便踏著雨聲悄然而去。宅門兩扇,透露著江南人家的如意自在。
虔誠首叩,一步一過往,一聲一涅盤。僧人手中的木魚起起落落,這情景被圓形的滿月門無限囊括在佛教的圓滿之中,神圣而靜謐。僧人悟透之道便也藏在這一道道滿月門之后。
列車穿過皚皚白雪覆蓋的荒野,在黃昏下的萬家燈火中蜿蜒前行,無數(shù)的旅人背起行囊踏上歸家的路。曾有人說,詩是遠方,但他們卻忘記自己身后既是家門,推開了是熱氣騰騰的飯菜,推開了是團圓,推開了是萬家燈火里那盞只屬于自己的燈。此生彼生中,我們不斷地向前走,推開一道又一道門,我們追求美好、接近向往,但總是身后那道銹跡斑駁的大門最令人難以忘懷,因為門后的東西曾給予我們前車之鑒。這道門是家門,是國門,是歷史之門,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我們便是門后那鮮活場景的主角。
前些年,粗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對《西湖夢》這一篇記憶猶新。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學校布置的暑期作業(yè)中有親子伴讀,于是攜孩子再逛書店,購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較大改動,粗粗翻閱過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作為新杭州人,對于杭州,對于西湖,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文學大家的筆下再次神游,展開對這座城市的靈魂之旅。
對于西湖,我感觸頗深。幼年時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從父輩口中聽得描述,那美輪美奐的湖光山色,那浪漫溫情的民間傳說,那雋永婉約的唐詩宋詞都給西湖蒙上華麗的面紗。聽說明代時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寫過這樣一首詩: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工夫。可見西湖的確是令人驚艷的美。隨著工作的變動,十年前舉家遷居杭城,很快近距離地欣賞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更讓人感到它的真實和親民。日子漸久,繁忙的工作讓我疏離了西湖,它變得清晰而遙遠。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時,杭城的山山水水又開始在眼前閃現(xiàn)。我在文中暢游,從沒有這樣深入地了解過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內(nèi)涵,體會它的欣喜悲歡。
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說,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他來自于歐洲人心目中最美麗的城市威尼斯,對于城市美景有足夠的評判眼光。航海家們沒有抵達杭州,但杭州一直隱隱約約地晃動在他們的心理羅盤之一。而作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這種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漫步在蘇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僅僅是如醉春煙,更有對大文豪白居易、蘇東坡的敬佩和緬懷。西湖是當年他們?yōu)榱撕汲前傩彰馐芩疄?zāi)、旱災(zāi)之苦,而開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澤后人。他們不僅解決了水患,更是給子孫留下這曼妙的風景和傳世的美名。
白居易這位文學巨匠,站在唐代詩歌的巔峰,卻絲毫沒有傲慢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塊寫詩,成天忙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致力于實實在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給杭州人民留下了比《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樂府》更瑰麗的作品——西湖。 北宋時,杭州還再次迎來一個文學巨匠——蘇東坡。他兩度為官杭州。任通判和知州。與白居易一樣,他到這座城市的時候,也一點兒沒顯出曠世詩人的模樣,而是變成了一位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徹底。讀到這里,我不禁為杭州的幸運而倍感歡欣。
余先生也說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 初到杭城時,我也很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感悟也越來越多。有時的迷茫,亦如浩渺的湖水,讓人有莫名的憂愁,淡淡的揮之不去。畢竟是大學者,我無法全然領(lǐng)會余先生心中和筆下抽象和充滿象征性的西湖,但是我能感受到面對西湖時,他的那種無奈和落寞。也許就像燃盡繁華之后歸于平淡的人生吧。
說到西湖,一定會想到最膾炙人口的傳說白娘子。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條宜雨宜雪的斷橋,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來侍奉她。亦仙亦妖的白娘子并沒有像人們津津樂道的戲劇中一樣,為了許仙而心甘情愿的被壓在雷峰塔下。她最大的傷心處是不能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和許仙終老一生。余先生說:“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jié)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界的愴然象征?!?我想,這便是對西湖文化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文章最后一段話給人以醍醐灌頂,余先生說:“如今的杭城呈現(xiàn)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這個宣言,曾經(jīng)由錢镠親自指導(dǎo),由白居易、蘇東坡參加起草,由白娘子從旁潤飾,又由今天的建設(shè)者們接筆續(xù)寫。宣言的內(nèi)容,很復(fù)雜,又很簡單:關(guān)于美麗,關(guān)于自然,關(guān)于生態(tài),關(guān)于人間。”
在文中,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杭州、欣賞西湖,體會著一位大學者深刻的見解和精辟的剖析以及他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深邃的靈魂。
這個人憑借著他對蘊藏了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精髓的理解力和感悟力,孕育了《文化苦旅》這部令人贊嘆不已的著作。
第一次與余秋雨的文章邂逅是在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信客》,至使至今,我仍不忘《信客》刻畫的那個誠信無私·善良厚道的信客形象。他表達出來的文字也是給人一種質(zhì)樸典雅·精辟而暢達的感覺。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壓力的,“文化苦旅”顧名思義,這一條文化苦旅是艱辛的。一改以前的輕松灑脫,文字多了份蒼老和沉重?!岸嗲閼?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余秋雨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引發(fā)人生滄桑感?!碧妊鹪跉v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緒中,因中華民族文化的興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廬山,生疏而又認識的名字,在這里詮釋了它的價值意義。
一個曾經(jīng)古文人們寄情療心的佳景,像一個埋藏著千年秘密的滄桑老人。從“走向三疊泉的漫漫山道上,我產(chǎn)生了大容鑄感”到“誰也沒有逃開,反都抬起頭來仰望,沒有感嘆,沒有議論,默默的站立著,袒示者濕淋淋的生命。”這是它的魅力,瀑布的狂暴·宏偉,甚至是浩浩蕩蕩的氣魄,不止沖擊了作者,也震撼了我的心魄。他說,文人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jié)果就在這看似尋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在“道士塔”中,我體會到作者對文物遺失的痛心與憤懣。在“陽關(guān)雪”中,作者尋陽關(guān),憶王維,感受歷史的凄美與哀傷。在“沙源隱泉”中,我仿佛看到作者站在鳴沙山上,俯瞰月牙泉,眼中滿憐惜與驚訝,然后心中鳴起了天樂般的梵唄。
苦旅,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作者對于文化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一種對于逝去的苦澀的回味。他說,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后的回味,焦灼的會心,冥思的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膘o下心來,將“文化”含在嘴里細細的咀嚼,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
道禮之差,和為之別
天地陰陽,相附而生;循其本源,和者自然。三經(jīng)六藝,依禮而存;尊其仁義,為者有矩。
“道”“順應(yīng)自然”,道之學,在乎和諧。追求超脫凡間脫俗的哲理之道,秉承的是順應(yīng)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
“天性”“無為而治”,道之學,在乎無為。“蔽于天而不知人”道家順守天道,人無所作為,“道”是最高境界,宇宙本源。道之哲思,表達的體現(xiàn)的教誨的,是要順應(yīng)本心,釋放天性,享受當下,感受美好。
“人能宏道,非道能宏人”“道者,寂然不動,行之由人”,儒之學,在乎人為。
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桿的儒學,用“為”的理念讓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要作為,要敢為?!叭四芎甑溃堑滥芎耆恕比四馨丫顑?yōu)秀的道理弘揚光大,有哲思的道理并不能高人一等。儒學圣人孔子,一生都在堅持人道,強調(diào)人為。加之于此的是他所主張的,我們所要學習的仁義禮智信的規(guī)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而思,思而學”,儒之學,在乎規(guī)矩。
仁義禮智信的教誨,耳熟能詳。作為辦事規(guī)矩植于心中,對待自己自身,嚴律己,寬待人;對待家人朋友,懂孝悌,守誠信,仁者愛人;對待民族國家,知危亡,持忠誠。儒學之智慧,指導(dǎo)我們走上正確人生道路,做出正確人生價值判斷與選擇。儒學內(nèi)涵隨時代發(fā)展,不斷加入新內(nèi)涵,體現(xiàn)在新生代文化中,就是當仁義禮智信,作為做事高標,了然于心,用儒學闡明的的本質(zhì)規(guī)矩,做好每件事,認真對待每片想要持之以恒堅守的凈土。儒學之理念,就在于讓我們在規(guī)矩下生活,在規(guī)矩下完成好每件事,在規(guī)矩下成為想成為的人。國學經(jīng)典潛移默化影響,深遠持久改變。
和為之念,其異就在于“和”諧美好,享受當下,自然發(fā)展?!盀椤钡浪鶠?,堅守規(guī)矩,合理行事。
儒道相生相融,異同相伴相隨。無論怎樣,儒道和為理念,指導(dǎo)伴隨一生,享當下,順自然,為所為,成有矩之人。
第一,從詞語的語源和演變推溯過去文化的遺跡;這個部分之中,羅常培先生舉了幾個例子,通過追溯幾個常見詞語的來源極其變化來表現(xiàn)了同一時期文化的變化,例如“墻”這個詞語,最初取義與“柳條”,“柳枝”有關(guān),這是數(shù)種語言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在最初,各個國家都是用柳枝柳條一類的東西編織而成,這是一種文化的共通現(xiàn)象,當然,這也表明是當時的人類普遍受限于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狀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知道“柳”應(yīng)當是易于存活且分布廣泛的一種植物。
第二,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這個部分就是非常直觀的且有意思的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詞的興盛和消亡來看出整個民族的文化進步程度,如在中國古代關(guān)于牛羊的詞匯極其豐富,年齡、性別、形狀顏色和病癥、動作和品性等等,都有特有的詞來對其進行描述,這些詞的大量出現(xiàn),可表明當時牛羊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在中國古代里的畜牧生活是不可湮沒的。而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詞幾乎不再出現(xiàn),它們差不多只存于古書之中了,這也表明現(xiàn)代生活中牛羊不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jīng)濟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三,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我對這個部分最為感興趣,所以著重來介紹一下這個部分。
文中引用薩丕爾的話“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交際的需要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和說鄰近語言的人的或文化占優(yōu)勢的語言的人發(fā)生直接或間接接觸。交際可以是有好的或敵對的??梢栽谄椒驳氖聞?wù)和交易關(guān)系的平面上進行,也可以是精神價值——藝術(shù)、學科、宗教——的借貸或交換。很難指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間。鄰居的人群互相接觸,不論程度怎樣,性質(zhì)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語言上的交互影響?!?/p>
這個部分幾乎就是圍繞這個內(nèi)容進行展開的。我們可以從這些借字的來源推測我們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借的詞反映歷史邦交關(guān)系;從借字出現(xiàn)的文獻來考證其時代與年份,并可由此推及同時期發(fā)生的其他歷史事件;借字出現(xiàn)的緣由亦可反映部分歷史事件;由于有些借字由來已久,難以確切考證,就需要我們大量閱讀,從眾多信息中去篩選,而不可同門琛一樣僅憑“鮮卑”一詞便斷定“師比”源于印歐語;借字由于是“借”來的,所以其穩(wěn)定性比本土產(chǎn)生的詞差上許多,不同的時期可能完全不一樣。文中將借字分為四類:聲音的替代,新諧聲字,借譯字和描寫詞;在每一類中又分別舉例說明。
相比之借字,貸字就少得多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漢語的方言太過于復(fù)雜,說不同方言往往很難順暢地交流,所以哪怕本國的人也難以辨別一個詞是否來源于中國。以前中國對外貿(mào)易以絲瓷茶為主,所以隨之衍生大量貸字,又由于貿(mào)易可能集中于某些地域,所以帶上了地域方言的特色,說其他方言的人幾乎都無法分辨,但就當?shù)厝藖砜磪s是極其親切相似的。
第四,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的蹤跡;
地名通常給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以重要的證據(jù)來補充他們未完全了解的領(lǐng)域。在中國,地名可以顯示當時人們的交通狀況,映照一些歷史事件。羅先生舉的例子我就不再多說,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我來自成都,成都有一個小鎮(zhèn),以前叫什么名字已不可考,現(xiàn)在叫天回鎮(zhèn)。據(jù)說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一路逃到此處,剛歇下腳,得到唐軍大勝,反賊戰(zhàn)敗的消息,興奮得坐不住,立刻率部回朝。天子回朝之處,之后便一直叫天回鎮(zhèn)。
第五,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中華民族包含了多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之中慢慢融合,許多地方已看不出差別來,但某些細節(jié)方面卻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書中提及多個姓氏,原本我都以為一直是漢姓,沒想到各個姓當中有那么多的講究;比如馬、白、洪、丁、古之類的詞,在漫長的歷史融合期下,我們早已不會看到這個姓就想到外族;不過反映宗教信仰的倒是會明顯許多,像“薩?!边@類詞明顯與漢族的用詞習慣不同,不過其究竟是屬于哪個宗教詞匯,便又需要查證才能明白了。
第六,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根據(jù)書中所舉出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所采的婚配制度不盡相同,要通過親屬稱謂來看婚姻制度,必須要根據(jù)當?shù)氐哪翘紫到y(tǒng)來分析,所以十分復(fù)雜。但我卻覺得這樣使用的作用越來越小了,因為我們的親屬稱呼其實是隨著時代在不斷變化。僅書中所述黑夷人稱呼其父親,岳父,公公都一樣,在羅先生那個時代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許多家庭都采用這種這樣的稱呼方式了,一來是這樣顯得更加親近;二來是因為我們這一輩多是獨生子女了,男女地位越來越趨向平等,所以這種由于男方女方而區(qū)分的稱謂逐漸被淡化了。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學到了不少知識,也對語言與文化兩個方面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我也看到關(guān)于有些方面的觀點不再像當初那樣準確了,因為時代的前進,社會在變化,我們再作這些研究時應(yīng)多結(jié)合現(xiàn)在的現(xiàn)象和事實;相比起來現(xiàn)在我們往往太過浮躁,沉不下心來了,而前輩們著書相當嚴謹,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靜心書寫,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讀了《廬陵文化讀本》這本書后,使我感受到中國,這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國度,涌現(xiàn)出的千千萬萬個愛國英雄。其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抗日英雄姚顯微》。
文章中姚顯微擔任國立中正大學教授兼導(dǎo)師以及戰(zhàn)地服務(wù)團團長。在教學中,他熱情地歌頌國民抗戰(zhàn)的偉大力量,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忱。
在一次戰(zhàn)斗中,年僅37歲的姚顯微教授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他臨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姚顯微這個名字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頭。他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甘愿舍身救國,甘愿拋頭顱、灑熱血。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我中華有志之士,必須先盡自己抗日救國的天職,到前線去!到戰(zhàn)壕中去!做一個中華民族的好兒女!這聲音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
山有山的特性,水有水的特性。我們中華兒女的特性是:國難當頭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祖國。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特有的情懷。這種高昂的情懷永遠激勵著華夏兒女。雖然我們現(xiàn)在生活得幸福、安寧,但是這美好的生活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這美好的生活,是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用生命和熱血換來的。我們不僅要好好的珍惜這美好的生活,還要繼承他們那種高尚的愛國情懷。這就是先烈們托付給中華兒女的重任。因此我們必須要好好讀書,長大成才,為祖國的發(fā)展而貢獻出一份力量,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繁榮。這樣才能對得起長眠于地下的英烈們。
我們要讓先輩的英靈自豪地驚嘆:??!這就是我的中華!這就是中華的少年。
在《語言與文化》下編這部分,一開頭就開始講明了字與文化的一種唇齒相依的關(guān)系——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字,沒有了文字文化也會慢慢失去傳承。
作者的態(tài)度在這本書里可以很清楚的找到:在文化這輛車上,漢字只是外殼,是輪子,不是發(fā)動機,更不是操縱方向盤的。也許通過這個我可以猜測作者的想法是文字是載體,文化是核心,也就是文字是文化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感覺就像文字是文化的附庸。
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在作者的陳述中也能感覺到的是文字是文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和語言、繪畫、音樂一樣,將文化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其他人可以輕易接收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女書,就像各個民族的文字。書中所提到的女書的形成,就和當時婦女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她們不能通過和男性一樣的方式——上學讀書——來學習文字這種書面的表達方式,可是她們又需要向遠方的人傾訴,那時又沒有傳音的物件,于是女書這種表達方式就出現(xiàn)了,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當時婦女對于向他人傾訴而又無法傳達的問題,其實進一步說,就是反映當時當?shù)氐纳鐣L氣和文化——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但是依然希望能和男性一樣擁有傾訴和爭取幸福的權(quán)力。各民族的文字同樣也是反映了各自的生活情況,特別是文字還停留在象形文字的時候,放牧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牛羊,農(nóng)耕民族的文字多是出現(xiàn)土地,放牧民族文字更形象,農(nóng)耕民族文字更規(guī)矩——或許是當時游牧民族的社會結(jié)構(gòu)簡單,條文和規(guī)矩更少,人們的生活更加自由和簡單,而農(nóng)耕民族更多的是集權(quán)制度,人們生活在規(guī)矩方圓中,這種情況在文字中就反映了出來。
文化在文字中的除了會以文字結(jié)構(gòu)來表現(xiàn),還會以文字的排列來表現(xiàn),這種文字排列就是我們的句子。在句子中,詩句反映的似乎更加明顯,就像作者引用的一句“取之于心而注之于手”,對于一首詩而言,取的是一個人的“心”,而對于眾多的詩篇來說,取的就是跨越了一大個時代的文化的“心”。就像在詩經(jīng)中,我們經(jīng)常能讀到的文字多是擬聲,擬形的,而且多是一些生僻字??蛇@些生僻字所代表的事物卻簡單明了,就像“瀌瀌”擬雨霧之狀,“喈喈”逐黃鳥之聲,“喓喓”學草蟲之韻,聞其聲而知其意。簡單直接地描述著作者希望傳達出來的意景。其實這也間接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樸實,單純,還有率直。作者只是用著一個個疊詞就讓讀者仿佛置身于田野森林之中,若不是他們常與自然溝通、常去聆聽自然,怎能恰到好處的將讀者引入蟲鳴鳥叫之中去呢?隨著時間推移,文化發(fā)展經(jīng)歷了幾起幾落,到了唐宋時期,文字的表達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涌現(xiàn)了許多的優(yōu)秀詩人詞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這時的詩句已經(jīng)由簡單直率變得委婉含蓄,不再是直接說明環(huán)境,
而是利用簡單的幾個意象,比如常見的“明月”,“垂柳”,“孤帆”等,勾勒出作者想要描繪的環(huán)境,再加幾個字的補充,就給了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讓詩人想表達的意象自動浮現(xiàn)在讀者腦海之中。從詩句中能感覺到,這時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失去了那種簡單淳樸,上層社會已經(jīng)開始逐漸腐敗,奢靡之風盛行,有愿者眾多,可也難以扭轉(zhuǎn)。詩句詞句中透露出來的點點滴滴,無論對也好錯也罷,都忠實的反映著當時的文化,或者說就是文化在書面上的表現(xiàn)形式。
所以在讀的過程中,感覺到的最多的就是這些,很多看法和作者表達的態(tài)度不同,或許是我不理解原本的意思,或許是誤解了作者的觀點。但是這就是讀完了這部分的最大感受。
相關(guān)推薦
讀書的時候班主任經(jīng)常會布置一篇作文,作文,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豐富情感。有的文章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寫作文時你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奔騰年代觀后感收藏9篇”,強烈建議你能收藏本頁以方便閱讀!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上周四我與我的隊友一齊觀看了一部對我心靈撞擊很大的電影----《...
現(xiàn)在,有請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的編輯推薦的《愛國電影觀后感》。如今我們能很方便地觀看各類優(yōu)秀影視作品,看到自己喜歡的作品,仿佛情緒也會涌上心頭。創(chuàng)作觀后感需要有獨到的觀察點和深入挖掘影片涵義的能力,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加明確自己對電影的看法并加深思考。寫好作品名的觀后感都有哪些妙招呢?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
目前,很多人都喜歡在休閑時看電影或電視劇。雖然如此,文字仍然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之一。撰寫觀后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文學知識,而且也能夠從作品的名稱中汲取深層次的感悟。是否想知道“楊善洲電影觀后感”給觀眾帶來的感受呢?如果您還沒有看過該作品,不妨趕快閱讀一下吧,同時也歡迎大家參考我的閱讀體驗哦...
以下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忽然七日讀后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可以有所提高,所以我們要多讀書,在讀了作者的作品后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如果想要撰寫出優(yōu)秀的讀后感,就需要先保證讀懂文章。歡迎你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當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會有對于它的專屬心得體會,觀后感可以幫助自己寫作文的適合有更好的題材或者感受,你寫過作品名的觀后感嗎?下面的“百團大戰(zhàn)觀后感”相關(guān)內(nèi)容主題,是由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為您提供的,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